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
浅谈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理想、积极的措施.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诊治就要求病者勿讳疾忌医,医者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才能防微杜渐有效地治疗,而临床的要点就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
从化理论与养生康复
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蕴含有病邪从化的趋势及其易患疾病的倾向,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必然受到体质从化的影响,体质差异决定了养生康复的措施和方法各异.临床中应从辨体、辨病、辨证三个方面入手,把握从化病机的根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康复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康复,防治疾病的发生和传变.
-
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具体表现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主张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未病先防;病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患病初愈,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即瘥后防复.
-
乳腺癌复发危险因素评估及中医既病防变策略
乳腺癌手术根治后,仍有10%~50%的病例出现复发或转移,即使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中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如何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已引起广泛关注[1].中医传统理论非常重视"上工治未病",其中的"既病防变"思想,就是指在疾病未演变、未复发之时,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复发转移.
-
“治未病”养生防病观
以中西医对健康的不同认识为出发点,结合具体实例,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方面对“治未病”养生防病观进行探讨.“治未痛”养生防病观能够改善多数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功效明显优于“头痛治头”的治疗理念.“治未病”能够固阳防病,根治病源,值得在医学界推广应用.
-
“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与防治H7N9型禽流感
H7N9禽流感病毒可导致严重呼吸道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传变快,传染性强等特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符合“卫气营血”和“三焦”的传变规律,特点为初期发病急,多见邪毒犯肺,卫气同病,主要证型包括肺热壅盛和燥热伤肺.治未病、未雨绸缪是中医精髓与核心,源于中华文化的忧患意识,经几千年实践积累,重养生、治未病的观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未病先防,保养正气,避免邪气;既病防变,对H7N9禽流感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治未病与冠心病治疗预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心痛”范畴,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温阳散寒、顾护阳气,调节饮食、健脾益气,调畅情志、舒通气机,劳逸适度、淡泊养心,滋养肾阴、强筋壮骨),既病防变(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出现并发症),瘥后防复(缓解期宜补脾益肾,固其根本).将治未病思想融入冠心病的预防中,根据不同发病阶段或康复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干预,可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巩固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四季脾旺不受邪”与肿瘤防治
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宗明义,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突出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脾胃学说.脾虚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方面均呈低下状态,是发生肿瘤的重要因素.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出现消瘦、倦怠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状.健脾或补脾,改善脾虚症状;“治未病”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思想、现代肿瘤学“三级预防”理念异曲同工,四季脾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高免疫功能,可延缓或阻止肿瘤发生、发展.
-
“治未病”与糖尿病肾病治疗
以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治未病”理论对于糖尿病肾病临床诊疗意义.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将“治未病”理论体系贯穿糖尿病肾病治疗始终.
-
既病防变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简析
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糖尿病"脾"病为先,气化不足,变证丛生,进而涉及其它脏腑.指出:"实肾"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和肯定疗效.尚缺乏长期持久的临床观察及数值比较.
-
"先安未受邪之地"管见
清·叶桂<温热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学说已日益引起医者重视并成为中医既病防变的重要治则之一.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列为中医治则:"既病防变"之一论述,说既病防变理论中立论较早,影响较大者,是<金匮要略>"肝病实脾"理论和叶天士治疗温病的"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说.读书临证有感,从先证而治,既病防变;现代医学,堪资借鉴;把握病机,遣药组方3个方面结合作者治疗水痘、钩端螺旋体病、痛风及其他杂病的经验琐言了管见.
-
"治未病"研究现状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的防治思想、具体的防治方法亟待挖掘、整理和提高.在检索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治未病"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因其病情反复发作,并呈进行性加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因此如何预防COPD的发生、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治未病"思想在COPD的应用,就是要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未病先防,就是要调养结合,注意养生;欲病救萌,就是要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反复感染,戒烟,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COPD危险因素,治疗COPD相关疾病,预防COPD的发生;既病防变,就是要根据病情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其发展、传变;瘥后调摄,就是在COPD稳定期做好治疗和调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
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中医既病防变策略
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其采取的二级预防策略,决定了本疾病的再发生率和终病死率.基于西医理论的二级预防策略,患者依从性差,而中医"既病防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策略,医疗成本低廉,而且有很好的治疗效益,患者可有较高的依从性.
-
"治未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痛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要降低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未病先防,就是要普及COPD的预防知识,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COPD的发生;既病防变,就是要早期诊断及治疗COPD,防止其发展、转变;瘥后调摄,就是在疾病初愈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
“治未病”理论在支气管哮喘诊治中的应用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各环节,从未病先防、病后防复、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等4个方面,可防治哮喘的发作及进展.其中,“未病”指未发展成典型哮喘阶段,“病后”指典型哮喘缓解期的阶段,“欲病”指哮喘未发作向发作过渡期阶段,“既病”指典型哮喘发作期的阶段,针对4个阶段不同病因病机,配合中药辨证施治,可达到“治未病”目的.
-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思路
以治未病理论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关键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期诊断,早治疗,防传变,防复发.
-
从“治未病”角度探讨防治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病与肥胖、高脂肪饮食、长期雌激素暴露、家族史、未生育、未哺乳等因素相关,“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欲病先调、既病防变,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探析
中医历来强调对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人们应注重保养身体、培育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避邪以防疾病发生;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发展传变;愈后用药巩固疗效,或配合食疗以防疾病复发.中医“治未病”思想广泛适用于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