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藕断丝"莲"话营养
说到藕,首先想到的就是亭亭玉立的荷花.不论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对荷花有着独有的情愫.其实,荷花与莲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和果实,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已经完全融人中国人的文化里,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开始食莲藕了,而且还受到了王室贵族的喜爱.
-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好的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
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
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然而北宋周敦颐就赞扬过莲花不为环境所动的珍贵品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出自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显出纯净而不妖媚的本质。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本文就是围绕“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而展开。
-
炼化清纯无染的自然本性--元神的实质与修炼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实际上是"以气为本"的气学文化.自宋代周敦颐撰<太极图说>,并经朱熹注释之后,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完善.而有关"神"的认识,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
周敦颐"五殊二实,二本则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医生命理论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曾在他的名篇《通书》中高度概括精气、阴阳、五行的关系为"五殊二实,二本则一".若将这种对精气、阴阳、五行一线贯通的认识应用于中医,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脏腑气机升降、形神一体、天人相应等生命理论,从而提高业医者以中国古代哲学原理分析生理、病理现象,诊治疾病的能力.
-
《太极图说》与“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命门无形、命门非水非火、命门与相火及命门学说的现代临床理解上.《太极图说》是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明清医家为进一步阐明阴阳、水火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作了很大发挥,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故研究《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
刘草窗医著小考
刘草窗,明代医家,名溥,字元博,因喜爱周敦颐"缘满窗前草不除"诗句,故以草窗为号.刘草窗家世业医,曾于明景泰间任太医院吏目.因刘草窗不喜为医,故其医名不显.今日习用之"痛泻要方"即为其所创.赵有臣及张一群曾考证刘氏生平,但未及其医著.今就文献所见,简述于下.
-
清凉从心底流出出来
无论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中学课本上必须背诵的篇章.无论是前者的节奏、品格还是后者夜曲般舒缓的韵律和静谧的景致都让荷花透着一股墨香.
-
秋日食藕正当时
藕生于污泥,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秋令时节,正是鲜藕上市之时.藕是蔬菜中抗氧化活性强的,其总多酚及总类黄酮含量也是高的,它们都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类黄酮还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本草纲目》称藕为灵根,是祛痰生津之品,有解渴、醒酒、止血、散瘀等功效.
-
动而生阳御寒冬
又到一年寒冬时.冬至入九不漏手,围巾护颈帽裹头.即便如此,有的人还是冷得瑟瑟发抖,哪怕穿再多的衣服,依然是手脚冰凉,寒意入心.然而,正如毛泽东诗中说:"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冷的时候,却有春意如同地火一般运行.这也是周敦颐所说的"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之意.
-
荷莲一身宝,秋藕补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周敦颐的一首<爱莲说>将荷花的高洁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咏荷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