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干预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吴小云;段建颖

    目的 对护理干预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尾号的奇数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7%(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7%(P<0.05).结论 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推广.

  • 38例病毒性脑膜炎病原学调查

    作者:陈恩富;孙颂文;严菊英;徐宝祥;龚震宇;王臻

    目的调查病毒性脑膜炎的流行状况,进行病原学检测.方法对流行地区38例儿童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情况作个案调查,并对患儿的脑脊液和粪便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收集的24份脑脊液标本、32份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在2份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出埃可30病毒、柯萨奇B5;11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埃可30病毒、柯萨奇B5、柯萨奇B3.从38例患儿脑脊液和粪便中分离出3型肠道病毒,脑脊液中病毒分离出阳性率8.3%(2/24),粪便中病毒分离阳性率34.4%(11/32).其中埃可30病毒在脑脊液分离率为4.2%(1/24);在粪便中的分离率为28.1%(9/32).结论本次流行的病原可能以埃可30病毒为主,也可能存在合并柯萨奇B5病毒等2种或以上的肠道病毒.

  • 埃可(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混合感染致病毒性脑膜炎491例

    作者:胡则贤;斯琴;蔺权德

    埃可(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同属肠道病毒,其受体在组织中分布广泛,1989年齐峰首先报告1例柯萨奇脑膜炎及肝损害,埃可(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混合感染致病毒性脑膜炎在较大范围人群中暴发流行还少有报道.2003年7月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旗报告在部分学校及托幼机构出现脑膜炎病例,继之其他旗、区也有类似病例报告,截止10月16日,全市共有7个旗、区报告该病例,总例数491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2003年美国ECHO病毒9和30相关无菌性脑膜炎暴发及肠道病毒监测的初步报告

    作者:屠字平

    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是美国常见脑膜炎型别,估计与每年的26000-42000住院病例有关.肠道病毒是无菌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因子. ECHO病毒9(E9)和E-CHO病毒30(E30)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暴发为频繁.2003年3月,几个州的公共卫生部门注意到了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报告有所增加,且到8月7日,7个州(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佐治亚、爱达菏、俄勒冈、南卡罗莱纳和得克萨斯)报告了与E9或E30相关的暴发,本文报告5个州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佐治亚、爱达荷和南卡罗来纳),并提供1月1日至8月7日全美肠道病毒的活动情况.在诊断无菌性脑膜炎时应考虑到肠道病毒.特别是E9和E30.

  • 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需注意的几个环节

    作者:杨有利;闫正平;王延福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多,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下称隐脑)也在逐年增加,而隐脑和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在临床表现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仅靠临床表现鉴别较为困难,易造成误诊.在鉴别诊断上,临床往往依赖相关辅助科室提供的结果作为依据.实验室诊断隐脑,用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是诊断的金标准.

  • 整体性护理干预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艳;张丽丽

    目的 观察整体性护理干预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病患者56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研究组采用整体性护理干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体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治愈率,且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和结核抗体水平研究

    作者:王莉;闫世明;吴江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氨的偶联酶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3组病例(结脑组51例,病脑组30例,非脑膜炎组20例)脑脊液(CSF)中腺苷脱氨酶(ADA)的活性水平和脑脊液结核抗体(PPD-IgG)的阳性率.结果 研究发现结脑组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活性水平明显升高,与病脑组和非脑膜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病脑组与非脑膜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脑脊液中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为80.4%(其中2周内PPD-IgG阳性率为80.4%,1周内为23.5%,其他为3.9%),在随后的临床跟踪检测中为100%.结论 说明共同检测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和结核抗体阳性可以作为结脑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 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作者:朱长太;胡忠义

    结核性脑膜炎是肺外结核较为常见的疾病,约占结核病的0.5%~1.0%[1].全世界结核性脑膜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稳步下降,但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广泛传播及艾滋病的流行和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亦随之增高.结核性脑膜炎是死亡率高的肺外结核病,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重要.但在临床工作中,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多不典型,易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相混淆[1].因此,采取有效的实验室技术方法对于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就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进展评述如下.

  • 检测脑脊液PPD-IgG ADA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鉴别诊断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

    作者:邱丽华;王学东;刘国利;孙吉昌;王春燕

    目的:研究脑脊液(CSF)结核抗体(PPD-IgG)、腺苷脱氨酶(ADA)、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在鉴别诊断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结核性脑膜炎,4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PPD-IgG、ADA、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156例结脑和42例病脑三种指标脑脊液及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如表1.

  • 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在病毒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涛

    目的:研究并分析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病毒性脑膜炎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抽搐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以及头痛减轻时间.结果: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静脉大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抽搐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以及头痛减轻时间.结论: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静脉大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抽搐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以及头痛减轻时间,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了患者病痛,而且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 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的临床护理研究

    作者:杨玉凤;周光昱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癫痫症状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经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7.5%,对照组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治疗同时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丽娜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感染性脑膜炎患儿,其中病毒性脑膜炎54例,细菌性脑膜炎66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60名儿童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降钙素原情况.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C-反应蛋白(88.54±12.65)mg/L、血清降钙素原(5.15±5.87)ng/L、白细胞计数水平(15.57±1.18)×109/L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16.67±2.31)mg/L、(0.24±0.12)ng/L、(10.45±1.06)×109/L及对照组的(1.32±0.85)mg/L、(0.05±0.13)ng/L、(6.35±1.02)×109/L(P<0.05);病毒性脑膜炎患儿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降钙素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度95.45%,特异度96.30%,准确度95.83%.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在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中价值显著,然而其在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中血清降钙素原的升高有限.

  • 脑电图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刘丽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病毒性脑膜炎患者50例,按照意识障碍的情况分为意识清晰组35例和意识障碍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脑电图异常情况。结果:经脑电图检测,40例(80.0%)患者显示异常,高于 MRI 的异常率(P<0.05)。其中意识障碍组的异常率高于意识清晰组(P<0.05)。治疗后,脑电图的异常率14.0%,低于治疗前(P<0.05)。意识障碍组的异常率高于意识清晰组(P<0.05)。结论: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具有判断作用。

  • 检测血清腺苷脱氨酶对病毒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杨志英;蔡云

    目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增高水平的差别用作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方法:在治疗前采集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血标本10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血标本35例,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腺苷脱氨酶,用长征试剂测定ADA、氯化物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ADA、氯离子水平分别为52.2±15.8μ/L、9.5±1.3Iμ/ml、70.9±25.1mmol/L、100.6±26.3mmol/L,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P<0.01).结论:对血液进行ADA、氯离子水平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易感性关系

    作者:江毅卿;周灵芳;李卫玲;张丹红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易感性关系.方法 对13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和152例健康者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样本的VEGF基因启动子区-460T/C、-116G/A和+405G/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通过对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的基因频率的比较,对比分析.结果 + 405G/C位点基因型频率(GG、GC、CC)在病例组为16.67%、46.38%、36.95%,对照组为28.95%、47.37%、23.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G、C等位基因频率为39.86%、60.14%,对照组为52.63%、47.37%,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460T/C、-116G/A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毒性脑膜炎的易感性可能与VEGF的+405G/C位点多态性有关,其中C基因可能是病毒性脑膜炎的易感基因,而G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而-460T/C、-116G/A位点多态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易感性无明确的关系.

  • 金属基质蛋白酶-2基因启动子区-735C/T多态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易感性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江毅卿;周灵芳;王莹;刘素芝

    目的 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易感性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通透性关系.方法 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测定了18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和202例健康者的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病毒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的基因频率以及不同基因型患者脑脊液白蛋白指数(CALB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35C/T位点基因型频率(CC、CT、TT)在病例组中分别为63.44%、31.72%、4.84%,在对照组分别为49.01%、42.57%、8.42%;病例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为79.30%、T等位基因频率为20.70%,对照组则为70.30%、29.70%,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ALB指数在CC组(19.019±6.932),CT+ TT组(15.835±6.0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C/T位点多态性可能与病毒性脑膜炎的易感性有关,其中C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而T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且该位点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BBB的通透性来影响病毒性脑膜炎的易感性.

  • 安徽省六安市一起埃可病毒6型脑膜炎暴发的调查

    作者:何曙春;熊传龙;吴家兵;彭大元;赵月萍

    目的 分析2005年安徽省六安市一起埃可病毒6型(Echo6)脑膜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分析,通过病例对照调查危险因素.采用病毒分离方法确定病原,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进一步确证,利用血清学检测分析隐性感染情况.结果 105例病例分布在金寨县30个乡镇中的17个,41.0%病例集中在斑竹园镇,该镇罹病率为203/10万,具有学校和班级聚集性.发病年龄在3~15岁之间,以6~10岁小学生为主,平均年龄7.8岁,罹病率为10.9/10万,男性和女性的罹病率分别为24.2/10万和8.4/10万.大部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从72例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25份Echo6,占35%.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喝饮料OR=4.1,95% CI:1.4~12.0;尤其喝袋装饮料OR=3.3,95% CI:1.3~8.8.在生产袋装饮料的7名职工中有6人粪便检出Echo6.100名7~14岁健康人血清中和抗体阳性46人,阳性率46.0%,与病例组阳性率7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26,P=0.000).结论 为一起主要由Echo6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的疫情,病例组喝饮料尤其袋装饮料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 浙江省龙游县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方春福;雷林海;王炜;余樟友;陈忠兵;谢淑云

    由浙江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联合对龙游县人民医院2003年10~12月诊治的病原不明患"病毒性脑膜炎"的患儿,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 浙江省临海市2004年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作者:严菊英;卢亦愚;徐昌平;龚黎明;陈寅;张严峻;朱坚胜

    目的 为确证2004年浙江省临海市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的病因,分析病原的遗传变异及进化关系.方法 采集患者脑脊液样本60份,采用RD和Hep-2细胞同时分离病毒,中和试验法鉴定病毒型别;对分离株VP1和VP4/VP2基因测序,进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 从60份脑脊液样本中分离到埃柯病毒30型(E30)19株,分离率为31.7%;对4株E30分离株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其长度均为876个核苷酸(nt),编码292个氨基酸(aa).临海分离株与E30原型株Bastianni在VP1区的nt和aa同源性分别为82.4%~84.1%和93.5% ~ 94.2%;4株临海E30株之间nt和aa的同源性分别为87.1%~99.9%和97.9% ~ 100.0%.临海分离株分成两类,同类病毒株间的差异很小,而两类病毒株间的差异很大,nt和aa的大差异率分别为12.9%和2.1%.与临海E30株同源性高的为2002-2003年浙江E30株.在VP1基因进化树上,临海E30株分别位于G和H基因亚型分支上,其中临海G基因株与2003年浙江、江苏和山东E30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临海H基因株与2002年浙江诸暨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VP4/VP2区进化分析结果与VP1区相似.结论 2004年临海市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疫情由E30G和H不同基因亚型的E30流行株引起;临海E30株与2002-2003年浙江、江苏和山东E30株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H基因亚型株推测为新的E30变异株,首先分离于2002年浙江省.

  • 淮北地区病毒性脑膜炎流行的病因学研究

    作者:汪华;赵广发;朱凤才;周传玉;李显;郭喜玲;史智扬

    2001年夏季,江苏淮北黄泛平原部分地区发生"无菌性脑炎"爆发性流行,经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等方法研究证实,是一起由柯萨奇B5病毒为主的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疫情.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278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