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四腔心头侧偏转法和节段分析法诊断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重要价值.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进行产前超声系统筛查的胎儿,共计涉及到18例,采用超声仪器对胎儿的相关情况进行检查,了解胎儿的心房和心室以及相连接的关系,了解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相关情况.结果:本组18例中,超声诊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2例(3例合并右房异构、2例合并大动脉转位、2例合并主动脉缩窄、5例合并肺动脉狭窄),合并心外畸形3例(1例合并多指、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食道闭锁),3例为单纯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本组18例均引产并获得产妇及家属同意后进行病理解剖,超声对心内及心外畸形的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四腔心头侧偏转法是一种快速的胎儿心脏超声筛查方法,节段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可对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作出准确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双心室矫治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
目的:回顾性总结采用双室性矫治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TOF/CAVSD)的外科手术经验及其效果分析.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连续对16例TOF/CAVSD,其中伴有唐氏综合征2例,手术年龄中位数9个月(4个月~12岁),手术时体质量中位数8 kg(4.7~35 kg),术前有56%患者伴有中度以上左侧房室瓣反流,31%患者伴有中度以上右侧房室瓣反流;术前平均肺动脉指数为(168±23) mm2/m2.合并的CAVSD矫治中均采用了双片法,其中有8例(50%)采用右心室流出道(RVOT)切口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另外50%患者采用右心房切口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仅有1例室间隔缺损补片上留孔,右心室流出道梗阻(RVOTO)处理中,13例患者(81%)施用心包补片跨瓣扩大成形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其中1例带有单瓣.结果:术后医院生存率为93.75%.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6 ±22.5)h,平均监护室留驻时间中位数为7d.4例患者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其中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者3例,多脏器功能损害者1例.出院时12.5%(2例)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轻-中度),12.5%患者术后轻度三尖瓣反流(TR),无1例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随访期6个月~5年,随访期无死亡,无1例出现LVOTO,无再手术干预;3例肺动脉远端流速增快者已登记介入治疗;随访发现生存60%患者二尖瓣反流为轻微-轻度;同时发现有1/3生存者三尖瓣反流为轻微-轻度;随访期存在中度肺动脉血反流患者为86%.1/3生存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容积>相应正常年龄正常值.结论:双心室矫治法TOF/CAVSD的短中期效果好,推荐采用双片法矫治CAVSD;与单纯TOF或CAVSD手术一样,必须定期随访复查,需关注房室瓣功能、肺动脉发育、肺动脉逆向血流和心室功能.
-
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研究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特点.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CAVSD患儿142例,手术年龄2个月~6岁,平均(12.5)个月,中位年龄7个月,年龄<6个月65例,6~12个月43例,12个月以上34例.体质量3.5 ~ 19 kg,平均(7.1±3.3)kg.采用改良单片法105例(73.9%),37例室间隔缺损高度超过缺损宽度50%以上的患儿采用双片法(26.1%).结果:全组手术早期病死率4.9% (7/142),分别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3例,败血症2例.不同手术年龄的三组病例手术病死率分别为4.6%、4.7%和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改良单片法和双片法分组手术病死率分别为3.8% (4/105)和8.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改良单片法组明显低于双片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二尖瓣反流在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VSD应该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3~6个月月龄是适宜的手术时机,改良单片法可适用于大部分病例,有效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瓣膜修复效果于双片法相仿.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早中期结果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阜外医院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名,女性9名;采用电话和门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再次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是13.2±12.9岁(5月-41岁),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是9±9.4年(1月—30年);再次手术行房室瓣成形术9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4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例,左室流出道疏通术1例.全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22.1±30.1h(6-125),ICU平均住院时间58.4±45.7h(15-160),1例患者因术中停机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左侧房室瓣中量反流而再次转机进行修复.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5±20.2月(33-101),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分别于术后1年、3年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患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5年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经皮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6例,未发现远期死亡.结论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发生率较高,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再次手术是安全的,术后早中期结果满意.
-
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14例CAVSD患儿,男2例,女12例;中位手术年龄12.5个月(11.7 ~63.0个月).术后随访(3.27 ±2.02)年.术前肺动脉压力(PAP) (65.92±6.91) mmHg(1 mmHg=0.133 kPa).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采用传统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术后PAP(62.97±17.29)mmHg;随访期间PAP(53.29±20.99) mmHg,与手术前、后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及随访期间左侧房室瓣反流和右侧房室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随访期间无房室传导阻滞和二次手术.结论 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CAVSD近期和中期效果满意,术后无严重的房室瓣关闭不全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右心室双出口合并房室间隔缺损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双心室矫正治疗术治疗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双心室矫正治疗术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经验,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体外循环建立时间122~320 min,平均(205.2±4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0~240 min,平均(164.2±40.3)min,住院时间24~106 d,平均(55.7±14.9)d,ICU入住时间5~65 d,平均(25.7±6.6)d,机械通气时间1~35 d,平均(10.2±1.9)d。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同时本组患者均给予12~24个月的随访,期间未有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双心室矫正治疗术治疗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成功率较高且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远期治疗效果良好。
-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儿的术后护理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iar sepatl defect,CAVSD)是由于心内膜垫严重发育障碍导致房室瓣上下隔发育不全及房室瓣发育异常的一种复杂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因病因复杂,早期便可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故主张在1岁内手术.若不及时治疗,近80%患儿在2岁前死于心力衰竭 [1].
-
双心室矫治术治疗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目的 总结右心室双出口(DORV)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AVSD)的双心室解剖矫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0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4例DORV-AVSD患者施行双心室解剖矫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6个月~31岁.患者均行双心室解剖矫治术,经右心房和右心室切口,疏通右心室流出道,分隔并成形房室瓣,采用“逗号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同时构建通畅的左心室流出道,自体心包闭合Ⅰ孔房间隔缺损,用心包或跨瓣环补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例患者中,住院死亡5例,其中术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3例,不能脱离呼吸机2例;住院时间23~105 d,住ICU时间5~90 d,机械通气时间1~52d.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例患者中,无住院死亡,术后未发生并发症;住院时间21~41 d,住ICU时间4~21d,机械通气时间1~7 d.随访9例,随访时间6~2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流出道残余梗阻.结论 DORV-AVSD患者可一期行双心室矫治术,近年来手术效果明显提高.
-
1.5片法与改良单片法纠治完全性房室间隔损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行1.5片法与改良单片法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中心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7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42例,中位年龄8个月(1.5个月至10.2岁).45例行改良单片法,男20例、女25例,中位年龄6个月(1.5个月至10.2岁);34例行1.5片法,男17例、女17例,中位年龄5.3个月(2.5个月至8.3岁).所有入选患儿不合并右室双出口、单心室及大动脉异位等复杂畸形.结果 在改良单片法手术组中死亡率及再手术率均高于1.5片法组,改良单片法组中2例术后早期死亡(4.4%),其中1例因术后瓣膜反流而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3例再手术者,其中2例因瓣膜反流行瓣膜成形术,1例因残余室间隔缺损而再次手术,1.5片法组无死亡及再次手术者.两组中均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 1.5片法治疗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效果较好.
-
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胎儿房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畸形(CAVS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GE-E8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所有受检胎儿行四腔心切面及四腔心平面头侧偏转法获得左、右室流出道、主动脉长轴切面、心底短轴切面及三血管切面,再沿降主动脉上行检测主动脉弓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对产前诊断的CAVSD声像图特征及引产后尸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检出11例CAVSD胎儿,均经引产后尸检证实,产前超声诊断CAVSD的准确率为100%.典型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心脏增大,十字交叉结构消失,房间隔下部与室间隔上部缺损,仅见一组共同房室瓣;CDFI:四个心腔间血流相互沟通.常伴发右室双出口、房室传导阻滞、肺动脉闭锁及法乐四联症等心内畸形.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诊断胎儿CAVSD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该病特有的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
-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畸形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畸形(CAVSD)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CAVSD的声像图特征及引产后尸检结果。结果共检出11例CAVSD胎儿,均经引产后尸检证实,超声心动图的准确率为100豫(11/11)。典型的声像图表现为:心脏增大,十字交叉结构消失,房间隔下部与室间隔上部缺损,仅见一组共同房室瓣,CDFI:四个心腔间血流相互沟通。结论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CAVSD的准确性高,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