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频域OCT在三种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对比研究

    作者:罗洁;李小平;刘莉莉;杨海军;吴志文

    目的:探讨分析行不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应用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本院从收治的72例(72眼)RRD患者纳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给予3中不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治疗,A组巩膜外加压术;B组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治疗;C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对比不同手术治疗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差异.结果:术后1月,与A组相比,B、C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月,B、C两组BCVA同A组比较差异较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各时段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能够促进更快恢复,相比于巩膜外加压术优势明显,术后应用频域OTC能够有效观察分析RRD患者的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情况.

  • 基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视网膜血管结构分析

    作者:杨瑶华;过贵元;吴海滔;庄韵;李妍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视网膜血管进行测量分析,获取正常人群视网膜血管结构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眼科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成年人群100名的100眼纳入研究.应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眼底视网膜颞上方动静脉进行扫描,获取视网膜断层影像,测量视网膜血管内径、外径数据,计算视网膜血管壁厚度、血管壁环形面积、血管壁/管腔比等血管结构指标.结果 本研究正常成年人群的视网膜动脉内径、外径分别为89.26±10.48 μm和120.73±11.12 μm,视网膜静脉内径、外径分别为112.34±13.57 μm和136.75±14.65 μm.视网膜动脉管壁较静脉管壁厚,分别为15.18±1.25 μm和12.74±1.3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管壁/管腔比值为0.34±0.05,静脉血管壁/管腔比值为0.23±0.03;动脉血管壁横截面积为5187.6±167.8μm2,静脉血管壁横截面积为4773.1±155.2 μm2.结论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获取视网膜血管横断面影像,可用于分析血管管腔直径、管壁厚度等参数变化,评估眼底视网膜血管的结构改变.

  • 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王乐丹;林咸平;崔钢峰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广泛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对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32例(50眼)行PRP术,以25例(36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应用海德堡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PRP术前及术后1周、1、3个月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距黄斑中心凹750 μm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5个位点脉络膜厚度.结果 PRP术前NPDR患眼脉络膜厚度比正常对照组薄.PRP术后1周时,患眼脉络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相比,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患眼脉络膜厚度更薄.结论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直观地了解黄斑区脉络膜厚度,NPDR会导致黄斑区脉络膜变薄,PRP术短期内能够显著增加脉络膜厚度,但随治疗后时间延长,其厚度会逐渐降低.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变化

    作者:张磊;刘大川;边俊杰;吴航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氪激光治疗后光凝斑视网膜的微观形态学变化.方法 对15例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全视网膜氪激光治疗,应用SD-OCT技术观察激光治疗后1小时,1周,1个月时光凝斑在视网膜各层的微观形态学变化.结果 光凝治疗后1d,视网膜内层结构形态学未发生变化,显著的结构变化开始于外丛状层,经过外核层,外界膜,肌样体区,椭圆体区,光感受器外节,交叉区,后到达色素上皮层.光凝治疗后1周,光凝斑的直径较前明显减小,界限不清楚;视网膜的内层结构的内核层、内丛状层向下突出,而外层结构的外丛状层则完全呈“V”型结构变化,外核层消失.肌样体区、椭圆体区、交叉区同色素上皮层相互融合,与周围未损伤区域形成断裂.光凝治疗后1个月,两个相邻光凝斑之间的外丛状层形成拱门样结构,肌样体区,椭圆体区,交叉区这三层所形成的高密度复合体的厚度变薄,宽度变窄,呈萎缩状态,色素上皮层的连续性完好.结论 视网膜各层在激光治疗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激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 初发期 Vogt-小柳原田病的眼部表现及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李果

    目的:探讨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 VKH)的眼部表现及其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就诊的17例(34只眼)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其中8例(8只眼)同时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患者病史进行综合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底检查和FF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 FFA显示17例(33只眼)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多发针尖样荧光素渗漏,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其中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者7例(14只眼);视乳头边界清及晚期荧光素着色者10例(20只眼)。1例(1只眼)仅表现为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但视网膜和脉络膜无荧光素渗漏。1例(1只眼)可见视乳头向周边部发散的放射状及条纹状低荧光。对8例(8只眼)分别进行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中周部频域 OCT,显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和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呈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结论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皱褶及视网膜浅脱离的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多可见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中周部呈多发强荧光斑点,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且扩散融合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检查可见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

  • 作者:

    关键词:
  • 小柳原田氏病脉络膜发病部位探讨

    作者:陈晓;李舒茵;牛超

    目的 探讨小柳原田氏病(VKH综合征)的脉络膜发病部位.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临床确诊VKH综合征的124例患者(248眼)和交感性眼炎的12例患者(12眼)的眼科B超声及OCT等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KH综合征和交感性眼炎的眼科A/B超检查发现均为玻璃体内中等或大量细小弱光点,后极部球壁弥漫性增厚,多发不同程度视网膜脱离,脱离光带下呈无回声液性暗区或散在少量弱回声光点,同时大部分见视盘隆起、筋膜囊积液或筋膜囊水肿的球壁外"T"形征;少数仅黄斑区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OCT检查都有黄斑区及后极部神经上皮多灶性脱离伴弥漫性水肿,色素上皮不均匀增厚,脉络膜大中血管纹理不清或不见,同时部分伴神经上皮外层劈裂且劈裂腔内散在絮状渗出.治疗后,复查眼科B超发现,玻璃体内中低回声絮状渗出基本消失,后极部球壁增厚及视网膜脱离消失,视盘隆起消失,球壁"T"形征消失.OCT复查发现黄斑区及后极部多灶性神经上皮脱离伴弥漫性水肿消失,上皮下渗出吸收,色素上皮不均匀增厚,脉络膜中大血管纹理显现.结论 基于病理研究证明交感性眼炎主要侵犯脉络膜大血管层.通过VKH综合征和交感性眼炎OCT的对比分析发现,两种病变的OCT表现极为相似,所以推测VKH综合征也应该首先侵犯脉络膜大血管层,并累及到毛细血管层及视网膜.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前筛查的应用

    作者:叶瑞珍;许敏;蔡泽煌;王晓东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4-6月15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分别进行海德堡频域OCT检查、眼科B超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对三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阳性病例12眼(6%),包括视网膜脱离1例、后巩膜葡萄肿6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玻璃体积血1例;眼底彩照56眼(27.8%)获取有价值图像,阳性病例21眼(10.4%),包括高度近视眼底9例、黄斑裂孔1例、老年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脱离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OCT获取有价值图像176眼(87%),阳性病例41眼(占20%),包括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1例、老年黄斑变性15例、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改变8例、黄斑水肿11例、黄斑前膜3例、黄斑萎缩性改变2例。三种检查结果采用配对χ2检验,P<0.01。结论频域OCT对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的检出率高于眼底照相及眼科B超,尤其是对于中重度白内障患者。

  • 频域OCT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检查黄斑病变的临床应用

    作者:夏侯梨;刘春兰;刘春芳;胡军华;廖莹琳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检查黄斑病变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间本院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晶体混浊程度小于C3N3P3)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黄斑部OCT检查及眼底照相检查.统计频域OCT对黄斑部疾病的检出率,获取OCT图像;统计眼底照相对黄斑疾病的检出率,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白内障术前黄斑疾病的检出率.结果:所有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准,频域OCT检查黄斑病的符合率为98.83%,而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诊断符合率为87.50%,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率为91.30%;黄斑区病变患者中心厚度远高于未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C在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合并黄斑病变患者灵敏度较高,可以显示不同黄斑水肿的情况,推荐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

  • 频域OCT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脉络膜厚度

    作者:冯程程;孙艳;刘菲;邓爱军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及其与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单眼IMH患者共24例(24只眼),并纳入24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测量IMH患眼与正常对照眼SFCT及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1mm处共5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患眼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与术前SFCT的相关性.结果 IMH患眼组、IMH患者对侧健眼、正常对照组的SFCT均值分别为(190.63±28.33)、(221.52±24.63)、(254.21±22.99) μm,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所有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FCT (F =4.08,P=0.032)、NCT1mm (F =3.97,P=0.041)、TCT1mm (F =4.21,P=0.034)、SCT1mm (F =4.03,P=0.027)、ICT1mm(F=4.57,P=0.046)].进一步行SNK检验,IMH患眼各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CT (q =3.68,P=0.037)、NCT1mm (q =4.04,P=0.021)、TCT1mm(q=4.12,P=0.041)、SCT1mm(q=3.86,P=0.025),ICT1mm(q=4.21,P=0.029)].IMH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仅SF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02,P =0.033).术前SFCT与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06,P=0.073;r=0.268,P=0.078).结论 IMH患者患眼的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提示脉络膜厚度变薄与IMH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而与患者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

  • S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黄丽娜;申晓丽;樊宁;成洪波

    目的 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SpectralDomain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测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可重复性结果.方法 同一操作者应用SD-OCT的6mx6m3D视乳头200X200扫描模式(包括200次B扫描和200次A扫描)对36例(43只眼)正常人进行视乳头环形扫描,测量全周平均厚度、4个象限和12钟点位的RNFL厚度值,采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mcient,ICC)来计算.结果 全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ICC和CV值范围分别为0.853~0.991,1.4%~5.8%.其中,上方象限的ICC值高为0.991.鼻侧象限的ICC值低为0.853,全周平均厚度的CV低为1.4%,3钟点位的CV高为5.8%.ICC值分别是上方>平均>颞侧>下方>鼻侧.与其相对应的12钟点位,11点、12点和1点的ICC值分别为0.974、0.988、0.964,2点、3点、4点的ICC值分别为0.940、0.853、0.907,5点、6点、7点的ICC值分别为0.933、0.959、0.980,8点、9点、10点的ICC值分别为0.965、0.924、0.966.结论 SD-OCT检测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可重复性几乎一致,在检测青光眼的早期进展方面更有用.

  • 频域OCT量化参数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预后

    作者:邓爱军;刘菲;孙艳;冯程程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形态应用频域OCT量化,评估患者术后视力预后与量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裂孔闭合的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根据Gass分期:Ⅱ期8只眼,Ⅲ期12只眼,Ⅳ4只眼.手术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利用SD-OCT测量黄斑裂孔的底径及小径,裂孔孔径两端与底径两端之间的距离,通过公式计算求得黄斑裂孔形成因子(HFF);并对患者术前与术后佳矫正视力进行非参数检验,HFF值、黄斑裂孔底径分别与术后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患者平均BCVA(1.24±0.43) logMAR,术后平均(0.74±0.36) logMAR,较术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2);HFF数值与术后BCVA呈负相关(r=-0.633,P=0.024);裂孔底径与术后BCVA两者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70,P=0.090).结论 在术前对患眼进行SD-OCT扫描结果量化参数,是评估IMH患者术后视功能的一个较好的参数指标.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结构与功能频域OCT及中心视野检查

    作者:刘刚;贾万程;张淑萍

    目的 探讨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手术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及中心视野的改变.方法 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2012年3~12月间在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行巩膜外加压术.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行视野检查、应用频域OCT对黄斑区结构进行检测.观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佳矫正视力、视野光敏感度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520.19±41.63)μm、(328.81±90.74) μm、(279.06±57.90)μ m、(261.75±47.13) μ m,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CVA分别为0.03±0.01、0.26±0.13、0.47±0.17、O.48±0.16,术后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视野平均敏感度(MS)分别为(13.49±0.92)dB、(21.05±3.25) dB、(22.17±2.01)dB、(22.91±1.85) dB,术后MS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BCVA呈中度负相关(r=-0.731、-0.749、-0.629,P<0.05),与MS呈高度负相关(r=-0.904、-0.885、-0.821,P<0.05).结论 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检测的中心4°视野MS能准确地反映RRD术后黄斑视功能,与频域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有良好相关性.

  • Ⅰ型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影像学特征

    作者:周波;杨嘉嵩;刘华;胡玉章

    目的 分析整理Ⅰ型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各种眼底及影像学所见,探讨Ⅰ型AZOO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于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门诊临床确诊的Ⅰ型AZOOR患者3例3只眼,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33~51岁.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视野、SD-OCT、眼底白发荧光、眼部电生理检查.其中1例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各种眼底影像学图像.结果 3例患者的患眼眼科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表现.视野检查患眼均有生理盲点扩大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局部视野损害或散在暗点.ERG检查2例患者患眼暗视及明视ERG振幅均较对侧眼降低,1例无明显改变.1例FFA检查可见后极部早期背景荧光略增强,余无特殊改变.SD-OCT检查3例患眼均有后极部或与视野相对应部位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线(IS/OS)紊乱或局部缺失.1例患眼的眼底白发荧光表现为后极部的高荧光,并且与IS/OS缺失相吻合.结论 Ⅰ型AZOOR的临床体征表现隐匿,借助眼底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SD-OCT与视野相对应的视网膜外层IS/OS紊乱或缺失是诊断Ⅰ型AZOOR的要点.

  • Vogt-小柳-原田病疗效影像学评价

    作者:朱靖;包欣;李赟

    目的 探讨眼B超、超生生物显微镜(UB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无锡人民医院眼科治疗和随访的21例VKH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眼B超、UBM、OCT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炎症均得到了控制,患眼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后,B超示玻璃体混浊和脉络膜增厚减轻至正常,UBM示前房点状回声、睫状体脱离、睫状体水肿减轻,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脱离逐渐平复,视盘水肿消失.结论 眼B超、UBM、OCT可作为眼底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为VKH的病情追踪、疗效评价和指导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对其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

    作者:刘贤洁;陈禹橦;刘美丹;马小力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定量分析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探讨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分布规律及其随屈光度数变化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和体检者作为受试者,共66人66眼,并且根据其等效球镜(SE)度数分为对照组(正视组,-0.25D≤SE≤+0.25D,29人29眼)和试验组(高度近视组,SE≤-6.00D,37人37眼).应用Spectralis SD-OCT对受试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测量,比较2组受试者间及黄斑不同区域间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黄斑中央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高于黄斑中央区的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高度近视组与正视组的中央区外层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917);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央区的上方、鼻侧、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低于正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斑区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一定规律,黄斑中央区的外层视网膜厚度高于黄斑中央旁区.高度近视者黄斑中央区上方、鼻侧、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低于正视眼者.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马小力;陈禹橦;刘贤洁;李丹丹;张宏伟;宁宏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青光眼患者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进行观察测量,比较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 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光眼患者38例,随机选择患者一侧眼进行测量.利用SD-OCT分别采用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对盘周RNFL厚度进行测量,比较2种检查模式的组内标准差(Sw)、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非Follow-up模式测量RNFL厚度,Sw为3.67 μm(视盘全周)~10.58 μm(鼻侧象限),CV为2.60%(视盘全周)~10.09%(鼻侧象限),ICC为0.768(鼻侧象限)~0.974(视盘全周).Follow-up模式测量RNFL厚度,Sw为1.42 μm(视盘全周)~3.31 μm(鼻上扇区),CV为1.27%(视盘全周)~3.00%(鼻侧象限),ICC为0.982(鼻侧象限)~0.996(视盘全周).Follow-up模式测量的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结论 利用SD-OCT测量盘周RNFL厚度,Follow-up模式的可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达到了临床应用标准,可用于临床青光眼的检查和长期随访.

  •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

    作者:马小力;刘贤洁;陈禹橦;李丹丹;张宏伟;华瑞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和眼底彩色照相方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并比较二者结果的一致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30例(54只眼),进行视盘SD-OCt检查和眼底彩色立体照相。分别测量以视盘为中心6条子午线上视盘旁萎缩区β区宽度并计算平均值,比较2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使用眼底彩色照相法和 SD-OCt 检查法测量青光眼患者眼底视盘旁萎缩区β区平均宽度分别为(229.89±99.82)μm和(224.14±97.10)μm,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280)。2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 =0.825,P <0.001),二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0.923,95% CI 0.870~0.954)。结论利用SD-OCt法与眼底彩色照相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β区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利用SD-OCt方法测量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区β区。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临床诊治的意义

    作者:于惠敏;唐仁泓;黄菊芳

    目的:分析在VKH临床病例的诊治过程中,频域OCT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确诊、治疗和随诊的26例(52眼)VK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规范性治疗,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了B超、FFA、OCT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经及时诊断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规范性治疗,炎症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视力明显提高.治疗2周后,52只眼中59.6%以上远视力恢复至≥0.5,B超示玻璃体混浊及脉络膜增厚明显减轻,FFA示视网膜渗漏明显减轻,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的脱离高度明显下降,视盘周围RNFL厚度明显下降接近正常.结论:OCT为非创伤性检查,操作简单,快捷,可重复使用,通过OCT检查可以减少VKH的误诊率,促进早期正确诊断,可以直观的了解VKH疾病的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学改变,可以量化分析病情的转归,指导临床用药,因而频域OCT检查对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挫伤黄斑损害中的应用

    作者:孙丹宇;刘红

    目的:观察眼挫伤所致黄斑损害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图像特征.方法:对34眼眼外伤患者进行FD-OCT扫描检查.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结果:外伤眼急性期黄斑区OCT图像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内出血及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回复期黄斑区OCT图像主要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黄斑区增生膜形成、黄斑裂孔.结论:眼挫伤黄斑损害的OCT图像可以提供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诊断及全面评估.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