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HO-1水平在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王宇;李硕;闫丽娟;汤然;王昭

    目的 探讨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升高在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中的诊断价值及监测其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HPS疑似患者129例,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终分为原发性HPS患者8例,确诊获得性HPS组65例,排除组56例.并选取健康志愿者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获得性HPS患者确诊时、排除组患者、健康志愿者及部分获得性HPS临床治疗有效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HO-1浓度,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获得性HPS确诊组患者血清HO-1浓度明显高于排除组及正常实验对照组(F=36.835,P=0.000).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HPS血清HO-1浓度高于感染相关性HPS及淋巴瘤相关性HPS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79,P=0.014).监测36例获得性HPS临床治疗有效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HO-1浓度发现,治疗后血清HO-1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1).血清HO-1与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均无明显相关性;与铁蛋白有一定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r=0.273,P=0.028).结论 血清HO-1在获得性HPS患者中明显升高,尤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HPS患者中明显高于淋巴瘤相关性HPS及感染相关性HPS,这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HPS具有重要提示意义,HO-1有可能成为监测获得性HPS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 ESM-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静文;周琦;左慧萍

    目的 探讨内皮特异性分子1(ESM-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患者各40例,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ESM-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均提示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SM-1蛋白的表达上升(P<0.05);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其表达水平不同(P<0.05).结论 ESM-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其表达与患者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ESM-1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检测指标之一.

  • 胃蛋白酶原在胃癌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早期预测中的研究

    作者:刘华一;李桂珍;赵俊芳;陈雪雯

    目的 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在胃癌发生及复发中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癌术后患者PGⅠ、PGⅡ的含量及PGR(即PGⅠ/PGⅡ)值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组PGⅠ、PGR检测结果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萎缩性胃炎组与早期胃癌组比较PGⅠ、PGⅡ、PG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复发组血PGⅠ、PGⅡ、PGR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术后稳定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胃癌术后稳定组除PGI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GⅠ、PGⅡ水平及PGR值下降与胃癌的发生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其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探讨肿瘤标志物RCAS1在肿瘤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肖德乾;王小梅;张月飞;陈章权;徐军发

    目的 检测表达在SiSo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肿瘤抗原(receptor-binding cancer antigen expressed on SiSo cells,RCASl)在不同肿瘤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肿瘤患者85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9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肿瘤组织中RCAS1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受检者血清中RCAS1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CAS1在肿瘤组织中呈粗颗粒状黄褐色反应产物.患者组RCAS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癌患者组织中RCAS1的阳性表达率为76.2%,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RCAS1的水平和阳性检出率均不断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 0.05).结论 血清RCAS1水平检测可用于肿瘤患者的辅助诊断.

  • 标本处理方法对ECP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俊芳;王学谦;李桂珍;李会强

    目的 研究血液样品采集过程中温度、抗凝剂和溶血对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a cationic protein,ECP)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例荨麻疹患者(荨麻疹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静脉血标本,在6种不同条件(0℃,室温,37℃,溶血,肝素钠,EDTA)下处理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ECP水平,探讨上述因素对ECP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0℃和室温条件下血清ECP检测水平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条件时,血清EC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0℃和室温条件下的检测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荨麻疹组,0℃和室温条件下血清ECP检测水平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条件时,血清ECP检测水平为明显高于0℃和室温条件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荨麻疹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抗凝剂以及加肝素钠或EDTA抗凝的血清与血浆ECP检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溶血标本与不溶血标本ECP检测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温度、溶血对ECP检测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抗凝剂对ECP检测水平影响不显著.

  • 维生素C对ELISA法HBsAg测定的影响

    作者:王华新;张海涛

    目前,测定HBsAg的方法大多采用ELISA法中的双抗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是基于待测抗原在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间的桥接作用,在一个ELISA测定体系中,同时加入待测标本(含抗原)、酶标抗体,它们之间则会产生多种结合模式,只有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是要测定的目的结合物[1],其中酶标抗体大多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此酶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的维生素C可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辣根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使酶的媒介作用减弱,从而使方法的灵敏度降低.

  • ELISA法检测53 306例献血者抗-HIV分析

    作者:刘虹;陈元锋

    现对2005-01~2005-11 53 306例献血者的检测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献血者53 306例,主要职业为大中专院校学生、现役军人、企事业单位职工、政府部门及公司职员.

  • 新生儿173例HBV-MELISA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方晔

    本人收集173例新生儿乙肝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 溶血对ELISA检测HBsAg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的影响

    作者:黄芳;王碧玉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的变化及对策研究.方法 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确诊的结果为金标准,ELISA与之比较求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标本选择以未溶血时ELISA临界值阴性的标本75例,阳性90例,共165例未溶血标本设为对照组,将165例标本人为处理为轻、中、重度溶血,设为实验A组(试验孔校正前);同时对实验A组各标本增设试验孔,再进行实验,设为实验B组(试验孔校正后).对各组标本的各实验诊断效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溶血后ELISA实验的特异性下降、准确度及正确指数均下降、误诊率升高.溶血后ELISA实验经校正孔实验校正后,与校正前比较,特异性升高、准确度及正确指数均升高、误诊率下降.结论 溶血对ELISA实验检测HBsAg在特异性、准确度、正确指数及误诊率方面存在影响,通过对溶血样本增设一试验孔,能部分纠正轻、中度溶血时对HBsAg试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减轻样本溶血时对实验特异性、准确度、正确指数及误诊率方面的影响,改善实验的诊断效能指标,值得实验室推广使用.

  • ELISA法结合MEIA法检测HBsAg阳性结果复查策略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亚婷;唐晓红;于英蛟;李剑华;高颖;马丽

    对我院2007-09/2007-11 ELISA法结合MEIA法检测HBsAg阳性结果复查策略的临床应用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核心抗体假阳性分析

    作者:黄素钦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的假阳性分析.方法 ELISA法采用的是竞争抑制法检测抗HBc;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CMIA)检测抗HBc.结果 用ELISA法初检210份标本,其中抗HBc高值80例、抗HBc低值130例,在抗HBc低值组中,ELISA法、CMIA法复检的阳性率分别为46.1%、15.4%,三者之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对半模式主要以2、5阳和5阳为主.结论 用ELISA法初检时,当抗HBc值处在低值时,两对半模式为2、5或5阳时,应对标本用ELISA法复检,甚至用CMIA法重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士勇;周红梅;丁印鲁;夏红梅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较常见的极为严重的急腹症,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改变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是各种细胞因子中重要的一种.为了解TNF-α与AP病情变化的关系,我们对1998-08~2001-04收治不同病情的AP30例的外周血TNF-α水平检测分析如下.

  • ELISA与RPR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分析

    作者:刘保林

    目前国内血站系统筛查梅毒螺旋体的试验方法多采用非特异性血清试验(TRUST或RPR法),其结果有假阴性和假阳性[1].采用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对献血员进行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利于提高输血安全,现报告如下.

  • 4种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早期损伤的诊断

    作者:李新蕊;赵田;陈莺;杜华

    尿微量蛋白是指尿中某些微量蛋白含量超出正常人参考范围,但用常规检查方法不能测定的一种病理表现[1].为正确评估尿微量蛋白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我们开展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微量白蛋白(AIB)、尿IgG、尿转铁蛋白(TRF)4种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该4项指标对SLE肾脏早期损伤的诊断价值.

  • TP-ELISA法筛查受血者梅毒的适用性分析

    作者:李淼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梅毒试验(RPR/TRUST)应为阴性[1].但是该试剂在方法学上与目前用于诊断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相比,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差,特别是当前我国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2,3],因此,该方法难以满足确保临床受血者用血前诊断的需要.如何合理选择准确、快速的检测手段,进行诊断尤为重要.笔者用TRUST和TP-ELISA两种方法对2 572例受血者血清学梅毒对比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ELISA法、胶体金法和TRFIA法联合检测HBVM的评价

    作者:林曼跃;任碧琼;朱浩稳

    目的:探讨既快速、准确又兼顾成本费用、减少假阳性发生率的检测HBVM的方法.方法:血清标本先用ELISA法初筛,阳性者用胶体金试带法复测,复测结果阴性者再用TRFIA法复检.结果:本组881例血清标本经ELISA法、胶体金试带法和TRFIA法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发现ELISA法阳性例数、ELISA法阳性者胶体金法阳性例数及阳性实报例数三者两两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BVM经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实报结果较单纯ELISA法或单纯胶体金试带法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 无偿献血者抗-HIV筛查与确认分析

    作者:钮泽雅;赵君

    目前世界各国的血液筛查项目中包括HIV筛查,不同的是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用核酸检测的方法直接检测病毒,而大多数国家仍采用检测抗体的方法[1].

  • 试纸条快速筛查无偿献血者HBsAg结果分析

    作者:杨海燕;王珺

    试纸条快速筛查HBsAg具有简便、快速、可单份操作的优点,尤其为无偿献血者现场采血前检测HBsAg提供了便利条件,减少了大量的血液报废,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在利用试纸条快速筛查HBsAg的过程中,仍会出现HBsAg阳性漏检,因此,作者对试纸条快速筛查无偿献血者HBsAg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酶法测定血清腺苷脱氨酶的应用评价

    作者:胡卫红;魏小文;王超要;姚尚彦;王华

    腺苷脱氨酶 (adenosine deaminase, ADA)是嘌呤核苷代谢中的重要酶类,可特异性催化腺嘌呤核苷产生不可逆脱氨反应生成次黄嘌呤,终氧化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ADA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以盲肠、脾中含量多,在肝、肾、肺、骨骼肌中也存在.近年来ADA测定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病程监测、预后及发病机理研究受到重视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1-3].关于ADA的测定方法的报道多为通过测定反应中氨或尿酸的生成速率从而计算出血清中ADA的活性水平.而本方法是通过酶偶联作用,测定终有色产物的生成速率从而计算出血清中ADA活性水平.本法避免氨的干扰,提高了可靠性和准确度.我们通过一系列试验对本试剂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

  •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阚跃华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我国是HBV流行地区,HBV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0%以上.传统两对半定性酶标测定(ELISA)对乙肝疾病的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ELISA方法学的局限,易造成HBV的漏诊,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对乙肝的病程、治疗、预后起一个动态监测的作用,能够让医生对病情疗效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依据,指导治疗,弥补了定性检测的不足.本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500例患者检测乙肝两对半,其结果分析如下.

1936 条记录 8/97 页 « 12...567891011...969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