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津市某三甲医院2013-2015年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分析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风险,做好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保护医务人员执业安全.方法 对2013-2015年某医院46例确证实验HIV阳性患者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该医院感染控制科登记随访的45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2015年间共登记存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45例,以女性护士和实习护士居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主要以针刺伤为主(97.8%),其中主要病原体为乙肝病毒(44.4%);接诊HIV阳性患者逐年增加,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不断加大.结论 随着接诊HIV阳性患者增多,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随之升高,应了解患者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情况,缩短HIV暴露风险窗口期,同时医务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做好标准预防措施,降低HIV暴露风险.
-
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防护
目前,各国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预防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问题,在国内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也做了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
-
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为其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本校2009-2011年500名实习护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试卷、职业暴露防护行为量表、职业暴露应对方式量表.结果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207人共348人次,职业暴露发生率41.40%;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预防知识认知水平及防护行为得分普遍偏低,且消极应对维度各条目得分较高.结论实习护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严重,防护能力较低,防护措施少,必须进行教育干预.
-
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原因、预防及处理
医护人员的锐器伤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 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它是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面临的多种职业危害之一, 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2011-2013年上报的131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构成比高,占63.4%;工作年限短的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率高,占64.1%;暴露种类以针刺伤为主,构成比为84.7%,其他锐器伤占11.5%;暴露源以乙肝为主,占46.8%;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是手术室和内科病房,构成比分别为27.5%和23.7%;暴露人员科室主要为外科和内科,构成比分别为35.1%和22.9%;职业暴露发生环节多的为操作后处置利器,占25.2%,其次为回帽操作,占13.7%;发生暴露后伤口正确处置率低,为39.7%,根据暴露情况进行处理及追踪复查,没有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结论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完善和规范操作流程,提供防护用品,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
-
护理缺陷安全分析及措施
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过程中不同的护理失误或过失使患者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其次还包括在护理服务场所环境污染、放射线危害、化疗药物、血源性病原体、针头刺伤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危害.
-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因素及防护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复杂手术相继开展,由于手术室护上每同接触多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同时手术室护十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淡薄及防范措施不力.凶此,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几率变得很高,其危险性可想而知.现将手术室护十的职业暴露因素及防范对策探讨如下.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监测上报的方式,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再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事件高的科室为内科病区占47.06%;发生职业暴露职业类别护士占50.00%;易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清理废弃物占54.41%;暴露源类型比例高为乙型肝炎病毒占47.06%。[结论]护士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处理废弃物时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暴露源中乙型肝炎病毒为高,积极开展职业暴露监测,查找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
中山地区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及防护用具供应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地区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防护行为及防护用具的供应情况,为加强职业暴露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山地区20所医院不同科室769名护理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上报情况、防护行为、对防护工具及防护设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41.74%,上报率为13.65%;“侵入性操作时戴双层手套”和“有血液/体液喷溅可能时采取防护”两项的落实率为27.43%、34.72%;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措施不同(P<0.05);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对医院职业防护环境及用具的满意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级医院护士对职业防护环境及用具的满意度低于二级、三级医院。[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安全的职业环境建设,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加强培训,监督临床护士对防护用具的使用,加强暴露后的管理。
-
基于行为安全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的构建
[目的]构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为我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评价国内外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类型———锐器伤干预效果研究,借鉴行为改变相关理论,研究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结果]以行为安全为切入点,从多维视角(知、信、行、环境)、多重水平(个体水平、环境水平)构建了综合性、阶段性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结论]基于系统评价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突出了提前预防是重点、行为转变为核心的特点,对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的]构建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评价指标体系,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管理提供评价工具。[方法]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指标体系咨询表,运用德尔菲法选取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临床医疗领域的33名国内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两轮咨询论证。[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专家一致性意见,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专家意见Kendall系数分别为0.275,0.301,经检验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确立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条目及相应权重的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现状提供评价工具,为医院进一步做好职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防护
手术室护士每日接触多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率变得很高,其危险性可想而知.为此,手术室自2005年对全科14名护士开展职业安全教育.
-
加速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内外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现状,我们提出了我国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重点解决的问题、其他亟待配套的工作,以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实施的难点.加速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不仅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广大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为此,我们对国内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的文献进行查阅 [1~33],借鉴国际上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国内有关管理技术 [34~35],提出了我国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现将有关控制技术要求概述如下.
-
加速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内外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现状,我们提出了我国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重点解决的问题、其他亟待配套的工作,以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实施的难点.加速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卫生防护标准,不仅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广大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为此,我们对国内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的文献进行查阅 [1~33],借鉴国际上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国内有关管理技术 [34~35],提出了我国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现将有关控制技术要求概述如下.
-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教育调查
自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职业群体[1].我国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本文对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临床护士进行了职业暴露和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现状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
患者安全文化研究进展
当今, 患者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量研究论证了安全文化在提高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缺乏积极的安全文化与高比率的医疗差错[ 1 ]、严重的医疗事件[ 2 ]以及高工伤率,如针刺伤等其他形式的血源性病原体的暴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3 ].本文对国内外患者安全文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我国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现报道如下.
-
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导致患者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广义的护理安全有3层意思,除上述狭义的概念外,还包括因护理事故或纠纷而造成医院及相关护理人员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等,以及在医疗护理服务场所环境污染、放射性危害、化疗药物、血源性病原体、针头刺伤等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本文所述内容主要系指狭义的护理安全.产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患者周转快,病情不稳定,不可预测因素多,产科护理与孕妇、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护理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稍有疏忽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加强产科安全管理是确保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我院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
浅析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近几年我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70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医务人员的职业、所在科室、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及环境。总结预防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措施。结果:在这些医务人员中,职业为护士的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大,女性医务人员的比例大于男性医务人员,其分布的科室主要是外科,其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主要是拔针时被针头刺伤及被手术器械划伤,暴露在HBV环境中的医务人员多。结论:增强医务人员防止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意识,规范其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让其正确地使用防护用品,接种相关的疫苗,能降低其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