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十二经拍打健身法
经络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控制生命能量的总枢纽.经络通则身无病.所以拍打手足十二经络,可以收到显著的健身效果.1、十二经的分布特点(1)四肢:十二经在四肢的分布很有规律:凡阴经皆布于四肢的内侧,而阳经布于四肢的外、前、后侧.具体一点说,如将内侧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的话,则都是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而四肢的前侧、外侧、后侧三部分中,阳明经居前侧,少阳经居外侧,而太阳经居后侧.
-
择时穴位外敷中药治疗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或异物感、干燥、瘙痒、灼热、微痛、刺激感等,这些感觉常可致短促而频繁的咳嗽,晨起较剧,易引起恶心.慢性咽炎发病率高,易被轻,久之易诱发气管炎等疾病.中医认为多由肺肾阴虚、虚火上扰而致病,治疗多从太阴经及少阴经着手,取少阴经之井穴涌泉,利用腧穴动态性、药物、艾灸的作用,在该穴之开穴时段,敷以吴茱萸、生附子药糊可取得佳疗效,现总结如下.
-
定时汗出早醒案
李某,女,52岁.初诊日期:2005年4月8日.主诉:每日5时许多汗早醒3个月.病史:近3月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曾服用多种中成药及保健品,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烘热汗出,发无定时,心烦易怒,失眠梦多,每日5时许因多汗出而醒,醒后不能再眠,纳可,二便调.舌质胖大色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证属肝郁脾虚,肺卫失养,治宜疏肝健脾,培补肺气.以足厥阴、手太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取尺泽、太渊、太冲、三阴交、气海、太溪等.毫针刺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治疗2次后,汗出烘热有所减少,睡眠好转,余症同前,但仍5时许汗出而醒.考虑患者汗出早醒发有定时,均在早晨5时许(卯时),为大肠经所主之时,患者每次就诊时间均在11点左右,于是从治疗第3次起加取大肠经的原穴合谷,针用补法.治疗当晚9时患者便安睡直至次晨8时,汗出消失,心烦易怒基本缓解.继续治疗3次告愈.4个月后随访,症状未作.
-
调整太阴经法的临床应用
王居易老师总结5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经络诊察法[1],依据经络诊察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分析查找病变经脉,再根据经脉的寒热虚实,选择施治的经脉与腧穴,在我院得到广泛应用.王老在多年的经络诊察中发现,湿浊内蕴型疾病的经络异常多集中于太阴经,且临床通过针刺太阴经腧穴,调整太阴经,使湿浊之邪外行,气化归常,起到了引湿外达之效,为调整湿浊内蕴的首选经脉.太阴经与湿浊之气密切相关是基于六气六经相感理论,六气与六经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说太阴经承受湿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
-
浅谈刘河间的妇科病三期分治法
<河间六书>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此即刘河间的妇科"三期分治法".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三期分治法"虽有高度概括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若片面重视三期分治,而忽略辨证论治,则可产生不少弊端.
-
论"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灵枢·营卫生会>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太阴指手太阴,内指营气;太阳指手太阳,外指卫气;全句意指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但与原意有所出入.<内经>论卫气运行虽有此说,但乃他篇所论,<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只是偕行,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始于手太阴,相随而行,昼夜五十度后复会于手太阴;太阴、太阳此处非经脉名词,阴、阳指营卫,太乃修饰词;内、外指脉内外.
-
猕猴前肢太阴经五腧穴解剖
-
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解剖
目的研究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少商、鱼际、经渠、太渊和尺泽的层次结构.方法先对腧穴定位标识,逐一对腧穴层次解剖.结果五腧穴浅层穴树多以头静脉、桡神经浅支为基础,深层穴树以桡动脉及分支和正中神经为基础.结论家兔前肢太阴经五腧穴与头静脉、桡动脉及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这也许是针刺五腧穴治病的形态学基础.
-
六经气津互化论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津之间,表现为相互制约;少阳经的气津互化,关系到少阳气机的条达舒畅及三焦水道的通调运使;太阴脾气的健旺,可使津液化生有源;少阴心肾精血充沛,滋养有时,才可使心肾之气化生有源;而厥阴之气的条达顺畅,又可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状态.
-
浅谈太阴经的气血分布多少
对于太阴经脉气血分布多少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辨析其经脉气血多少对于传承和发展针灸经络传统理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脏腑功能、经络分布特点、与他经联系以及腧穴主治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管窥太阴经脉气血之多少.
-
独取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45例临床观察
独取手足太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45例,穴位选用天府、尺泽、孔、列缺、鱼际、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公孙;并设独取手足阳明经穴的对照组治疗30例,穴位选用肩、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内庭.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泻法后加用电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独取阴经穴也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疗法之一.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偏瘫/中西医结合疗法 针灸疗法 太阴经 -
六经的解剖基础
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祛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免疫规律.宏观上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路径选择或者小化邪气的损害有6个基本趋势.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解剖基础是相应的组织器官及与之对应的相关空间(正气祛邪外出--离开实体组织的趋向空间);组织器官的形质是疾病所罹部位,器官的相关空间是正气祛邪欲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