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都军区总医院在中国四川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对比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GH)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异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从“汶川”到“芦山”的转变,旨在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对比分析GH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收治伤员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伤员流、来院时间分布、伤情分类、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次地震救援中一线和二线医院收治方案、上级专家巡诊会诊模式、二级职能科室在医学救援中的职能转变、公共信息平台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伤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伤情分类、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流”峰值时间较汶川地震时显著提前,伤员转归较汶川地震好。国家级、院级专家会诊巡诊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另外,二级职能科室参与医学救援过程的模式使应急救援过程更加有序、合法。结论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GH从地震伤员的分类救治、空中转运、各级专家检诊模式以及医院二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提出应急救援遵循“变应急为常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
汶川地震医疗工作成效分析探讨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组建多支医疗队,在灾区展开大量医疗救治工作,历时69 d,医疗队的组建、拉动、转进、开展救治工作以及后期医疗工作中的成就和失误并存,需全面、客观总结.灾害早期的救援工作需高效、灵活的组织协调;救灾团体应具备独立保障、展开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必须贯彻"分类救治,分期救治,适时后送"的原则;后期以防疫工作为主,应及时调整医疗队人员构成,心理援助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各医疗单位应客观总结,常备不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
地震伤员的二线医院续治:41例分析
41例汶川地震伤员经一线医院简单治疗后转送至二线医院解放军478医院.地震伤员分诊后送入各个科室续治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41例伤员中,32例接受手术,27例(84.38%)获一期愈合,2例(6.25%)获二期愈合,3例(9.37%)获延迟愈合.显效率91.77%.
-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医疗卫生服务秩序恢复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省20个市(州)161个县受灾.10 243个卫生机构不同程度受损,卫生人员遇难264人.中央和四川省从政策、法规、资金等多方面强力组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毫无保留地将药品器械和资金投入救灾,免费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历了"坝坝医院"、临时急救站、野战医院、帐篷医院、板房医院、维修加固医院和新建医院等逐步更新换代、发展完善的过程.积极协商部队建立了2l所野战医院.不能用的医疗机构房屋被拆除,可修复的抓紧修复使用,必要时租用房屋.临时急救站、野战医院、帐篷医院、板房医院相继建立.全国各地向灾区提供各种支援.灾区34万余名医疗卫生人员立即投入工作.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是重灾区因灾减员人数的12倍,且职称较高,经验丰富.各项医疗保障制度恢复,各项规章制度恢复运行.多方筹措经费支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
从汶川大地震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搜救现场的医疗急救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困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导组和医疗保障组9个医疗救治组,开展了快速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给予对症急救处理、补充营养水分、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急救工作,搜救现场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我们总结出一些加强巡诊工作,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卫生防疫,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远程会诊,加强医疗队员专业培训的急救经验.
-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的医学救援及救援医学发展探讨
目的 回顾和总结汶川地震四川灾区医学救援工作,研究救援医学发展探讨,构建救援医学新体系.方法 对四川省各市、县上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数据,作描述性分析.结果 救援医学新体系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理念层面,要树立大救援观.二是技术层面,救援队伍要专业化,技术方法要科学化.三是保证层面,要有充足的物资设备.四是组织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在专职机构和多部门协同配合下共同做好救援工作.结论 面对频繁的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变化,以大救援观为指导,全方位,立体化构建救援医学新体系,有效地面对灾害带来的挑战,有效地实施医学救援.
-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卫生主管部门立即组建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建立部省间、部门间、军地间协调机制,迅速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通过水陆空三进,"黄金72小时"内实现3.58万名医疗救援人员大集结和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尽大努力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灾后两周实现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全力组织灾区医疗物资保障供应,科学快捷、透明公开,一个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就相当于以前全省一年总用量;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接连完成了紧急医疗救援、重症伤员救治、跨省大转运、应急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和对口支援等工作.
-
汶川地震后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发生后相关灾后医学的论文发表情况.方法 系统检索了2008年5月~2010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盘)有关汶川地震的相关文献并运用EXCEL进行分析.结果 在发表年份方面:此期间发表的2 314篇相关论文中有1 398(60%)发表于2008年;在发表的杂志及其文章具体分布数目方面:共有455个杂志登载了相关论文,其中160个杂志只刊载了1篇文章,刊登相关文章数目多的杂志是85篇;在文章作者数目及科研合作方面:在发表相关文章的5 225位作者中,有3779人只发了1篇文章,而高产的前五位作者分别发表了21~15篇的相关论文,73%的论文是由多为作者合作完成的,其中合著者多的一篇文章有24人,592篇的论文是有个人单独完成的;在研究内容方面:57%的论文探讨了治疗和抢救的问题,26%的讨论医疗管理问题,11%讨论卫生防疫问题;在研究类型方面:51.04%的论文是理论研究,27.31%是实证研究.结论 医学界一直重视灾难医学并曾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相当多的相关论文.然而,有关灾难医学在应急准备、卫生防疫、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
汶川地震灾后伤员跨省转运与院内管理
"5·12"汶川大地震后,武汉市同济医院的28名医护人员成立转运救护队并参与了绵阳7个县、522例伤员的火车转运,其中男330例(63.22%),女192例(36.78%),年龄3~91岁,平均35.72岁,转运距离为1 322 km.在转运前对伤员进行严格筛选,转运中再次分拣以指导管理和急救,全程实施分级救治和心理干预.全部伤员除1例途中死亡外,均安全到达武汉,我院伤员全部康复出院.
-
Sacco检伤分类法在地震群体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Sacco检伤分类法(STM)和adjusted-Sacco检伤分类法(adjusted-STM)是灾难现场检伤分类的新方法。但其准确性还缺乏证据支持。本课题旨在评估其在灾难群体伤患者转运死亡风险及总体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汶川地震数据库中汶川地震后1周内从地震现场直接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地震伤员1612例,分别通过SACCO捡伤分类法、adjusted-SACCO捡伤分类法和START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类后,分别以转运途中或急诊室死亡、终死亡为标准对以上检伤分类法制做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终纳入汶川地震数据库记录的1031名检伤分类非绿色的危重群体伤者。以转运途中或急诊死亡为标准,STM、adjusted-STM和START检伤分类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0.714、0.649。以终死亡为标准,STM、adjusted-STM和START检伤分类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7、0.643、0.519。结论STM和adjusted-STM检伤分类法是在地震创伤检伤分类时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检伤分类 Sacco检伤分类法 START检伤分类法 大规模伤亡事件 汶川地震 -
汶川大地震彭州地区骨科专业救援实践与探讨
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口支援的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收入彭州市人民医院的756例骨科患者的特点及骨科专科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结果 获得完整病例资料的骨科患者共756例,合并骨折550例(占72.8%),其中上肢骨折162例(29.4%),下肢骨折295例(53.7%),脊椎骨折占93例(16.9%).结论 针对地震所致的骨折特点,及时、专业的救治可取的较好的治疗效果.
-
四川地震伤员康复措施与成效分析
目的 总结"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对伤员实行的康复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对截止到2008年6月25日四川省住院地震伤员28 008人的医疗康复信息、抗震救灾医疗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成立了各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技术专家指导组.快速建立医疗康复网络,以6个重灾区44家县级医院为三级医学康复机构,以乡镇级医院为四级医学康复机构,接受需要长期康复的伤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共培训10000多名康复专业人员.数百名来自其他省份、香港、英国、古巴的康复专家来川支援.所采取的康复措施包括理疗、作业疗法、安装假肢体、矫形器等,心理干预、针灸、药物疗法等.28 008名地震伤员中各类疾病功能恢复比例达87.2%.经一期康复治疗出院伤员数占总住院伤员约98%.结论 地震伤员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介入,多学科协作,加强功能锻炼、特殊器具使用和心理支持.建立四级康复医疗网络等,取得显著效果.
-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日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蕈度脱水.2 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检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
20例汶川地震截肢伤员生命质量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震后6个月汶川地震截肢伤员的生命质状况,为临床康复和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的截肢伤员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生命质量量表SF-36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研究方案为横断面研究;资料采用SPSS 16.0进行处理.结果 20例截肢伤员在生命质量量表SF-36的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四川省居民SF-36评分参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5%截肢伤员生活活动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受限.结论 地震截肢伤员生存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应继续增加对他们的关注并跟踪观察其生命质量的变化情况.
-
基于汶川地震的护生心理危机调查研究
5·12汶川地震期间,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专业部分实习生正在绵阳、江油、绵竹、什邡等灾区医院临床实习,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一方面要冲在医疗抢险救援的第一线救治伤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频繁余震对自身生命的威胁,护理实习生作为此次事件的一个特殊群体,背负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身心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是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此外,在参加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过程中,护生缺乏基本的心理救护能力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加强对护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
汶川地震伤员的分级救治阶梯与卫勤自我保障
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作为首批进驻汶川县城的医疗队员之一,完成了医疗救援任务.现结合在汶川救灾一线的医疗实践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论述此次汶川地震四川灾区医疗救援的分级救治阶梯与卫勤自我保障.
-
缅怀过去 戮力前行 携手打造新时代中国医学救援事业新辉煌——2018年中国·国际第16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综述
201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1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段、特殊的地点,注定了这一天在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平凡,也注定了我们10年之后缅怀回望,痛定思进,携手致力于新时代共和国医学救援事业新发展.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中国·国际第16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于2018年5月4-8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当年曾经奋战医学救援一线的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围绕着"科学谋划、身体力行,打造新时代中国医学救援事业"的主题,开展了医学救援学术交流、新技术展示、缅怀纪念等活动.与会代表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10年来我国救援医学发展历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做法,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缅怀中感悟,在交流中互勉,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共同携手书写我国医学救援事业新篇章.
-
地震医学救援装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回顾汶川地震灾害的灾情、伤情、医学救援卫生装备力量投入情况,并结合笔者自身经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在我国地震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近年来解放军第272医院快速反应医疗队在医学救援装备建设方面的实践及思考,笔者认为,面向灾害伤情,救治装备小型化、背囊化,实现快速反应、快速投送,可提高救治时效性;较强的一线救治能力和完善的自我保障装备,可提高救治针对性.同时对未来地震医学救援装备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
-
633例汶川大地震伤员返川接诊分流体会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的接诊分流经验及问题,为大灾后的大量伤员康复分流工作,高效利用有限康复资源提供借鉴.方法 对633例地震伤员通过火车或飞机返川,进行接诊分流.根据四川各级康复医疗机构收治地震伤员标准,把病情重、病情复杂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伤员入住省级以上医院,其余的伤员根据病情分流在市、县及当地医院,其中本院收治返川伤员41例.接送前制订详细的接送方案、根据返川地震伤员人数及病情,准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接送过程中规范搬运并妥善、合理安置伤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分流到相应医院.结果 全部需康复伤员均顺利、安全地接回本院.接送过程中未发生任何紧急情况和意外.结论 接回前做好准备,接运过程中注意搬运,密切观察伤员病情是关键.
-
汶川地震后什邡市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调查分析
筛查2008年汶川地震后9个月什邡市6个重灾镇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并调查这些患者接受康复指导与治疗的情况.方法:调查的什邡市六个重灾镇包括蓥华、红白、师古、八角、湔底和洛水.采用三级筛查方法:第一级,村医将所有在地震中受伤患者的名字列表;第二级,镇医对所有受伤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挑选出可疑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第三级,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对经过两次筛查的患者进行再次体格检查,初步确定周围神经损伤的人群并定位损伤的神经.在进行第三级筛查的同时,对筛查的对象进行康复医疗状况的问卷调查.后,对三级筛查出的可疑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确定肌电图表现出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结果:共有372例进入了第三级筛查.经过三级筛查后,140例存在疑似周围神经损伤,其中,31例(22%)存在疑似运动神经损伤,26例(19%)存在疑似感觉神经损伤,83例(59%)存在疑似混合神经损伤.对于所有疑似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仅42例(30%)接受过康复指导或治疗.105例进行了肌电图检查,48例存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异常肌电图表现.另外,进入第三级筛查的患者中123例存在疼痛,16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测低于正常.结论:地震后9个月仍有许多存在周围神经损伤或疼痛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康复指导或治疗.在重大灾难的救援中,需要关注潜在的周围神经损伤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