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理热线在汶川地震后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与思考

    作者:卢勤

    5.12地震后,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承办了中国移动100865心理援助热线,两个月间接听咨询电话7360个.心理热线在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接受现实、重建社会支持上起到了明显效果,并成功干预有明显自杀意图的个案18例,其中有自杀行为的3例,有伤害他人行为并欲杀他人的危机事件1倒,对28例需要进一步跟踪的个案进行3个月和半年后随访,显示干预效果良好.通过此次积累的经验,对心理热线在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同时对未来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 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震灾伤员的心理救助的分析

    作者:王大模;冯小静

    目的 研究汶川地震震灾伤员的心理救助.方法 给震灾伤员发放地震后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心理测定量表,讲解地震灾后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结果 60例震灾伤员心理不适感(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对震灾伤员早期给予心理救助是处理震灾伤员心理不适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

  • 汶川地震早期军队救援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

    作者:李玲;王延江;于瑞英;张猛;邓娟;李静;周华东

    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救援人员容易发生急性心理应激障碍(Acute Stess Disorder,ASD),其发生率高达30% ~50%[1-3].本研究对汶川地震早期参加现场救治的军队医务人员进行调研,探讨其心理应激状况及相关因素.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采用方便抽样,于汶川地震发生后1个月,对第三军医大学派出参加灾区现场救治的147名军队医务人员在救灾现场进行心理测评.均为首批进入汶川地震中心映秀镇的医务人员.年龄31 ~56岁,平均(37±5)岁;男122人,女25人;参与外科救治81人,内科治疗44人,医疗管理22人;83人曾参加过卫勤保障演习并在演习中承担医疗救治工作.

  • 创伤后成长量表在经历汶川地震初中生中的修订与初步应用

    作者:高隽;王觅;邓晶;钱铭怡;刘晓辉;何琴

    目的:在经历汶川地震的初中生群体中修订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并考察其信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在重庆市2个一般灾区的2所初中共抽取2个样本,用创伤后成长量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儿童版事件影响量表(Children'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进行施测.用样本1(N=294)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625)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1)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3因素模型(人际关系、新可能性、个人力量),各条目在所属因子的载荷为0.41~0.77,3因子可解释总变异为47.2%.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拟合指标较好,IFI=0.990,CFI=0.990,RMSEA=0.051,X~2/df=3.082.将3因素模型和原5因素模型比较,发现前者指标优于后者(5因素:IFI=0.987,CFI=0.981,RMSEA=0.053,X~2/df=3.317).(2)创伤后成长量表修订版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63~0.851之间.(3)PTG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与CRIES侵袭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19~0.27,P<0.01),与抑郁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1~-0.29,P<0.01).结论:创伤后成长量表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同龄人群创伤后成长研究.

  • 成都、德阳地区地震8个月后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李海峰;况伟宏;韩布新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8个月后,成都、德阳灾区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利用自编地震后受灾群众基本情况调查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调查了成都、德阳两地390名受灾老年人.结果:9.8%的老年人有疑似抑郁症状,30.3%的老年人有抑郁症状.两地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受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以及地震期间经历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男性、初中教育程度、以前无可怕经历、地震中害怕/无助/恐怖的感觉不强烈的老年人相比,女性(OR=2.03)、小学以下教育程度(OR=2.59)、以前有可怕经历(OR=2.06)、地震中害怕/无助/恐怖的感觉强烈(OR=1.59)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更严重.结论:成都、德阳地区老年人,在地震8个月后的抑郁状况仍然比较严重.灾后心理干预要特别关注女性、教育程度低、仍从事农业劳动、受灾较重老年人的抑郁状况.

  • 汶川地震中挤压综合征所致急性肾损伤

    作者:石波;杨天府;王军;唐诗添;康斌;杨衡;张林;甘晓辉

    目的 探寻可预见挤压综合征急性肾损伤(AKI)严重程度及需要血液透析(HD)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参照AKI诊断标准,排除既往罹患肾功能障碍伤员,将2008年5月12日至5月30日绵阳中心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伤者2139名,其中挤压综合征AKI患者63例(男33例,女30例)纳入研究对象.按是否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分为两组:(1)透析组,25例,接受了HD治疗,执行HD标准:尿量<250 mL/d;血清钾水平>6 mmol/L;(2)非透析组,38例,没有行HD治疗.回顾性调查如下内容:(1)流行病学:年龄、性别、民族、废墟掩埋时间、解除压迫前补液.(2)临床参数:血压、挤压伤面积、截肢术、室筋膜切开减压术、输血、入院24 h内补液量及尿量.(3)首次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血气分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0.0行统计学分析:先按适合定量和定性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行两组间变量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室筋膜切开减压术需要、血浆胱蛋白酶抑制剂(Cys C)、血清肌红蛋白(MB)、血清乳酸值(Lac)的DR值分别为8.641,6.956,5.379,4.833;95%CI分别为3.027~76.479,2.971~54.583,2.764~38.172,2.569~32.764;P<0.05.这些危险因素和挤压综合征AKI严重程度、血液透析需要之间存在统计学联系.结论除尿量、血钾外,有室筋膜切开减压术需要或血浆胱蛋白酶抑制剂(Cys C)、血清肌红蛋白(MB)、血清乳酸值(Lac)异常的挤压综合征患者,他们获得的AKI严重,首诊外科医师有提请透析会诊的必要.

  • 汶川地震应急期5 068名救灾人员患病调查

    作者:宋康兴;MA Qiang;谭燕;SHEN Hong;王勇;YANG Xue;冯丽洁;YU Xin-ya;徐宝凤;ZHANG Ji-gang;陈立

    目的 分析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救灾人员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救灾人员疾病防治水平.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现场5 068名救灾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在为期20天的地震应急期中5 068名救灾人员的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劳动卫生学指标、宿营地形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现场救灾人员的常见病依次为昆虫性皮炎(患病率18.37%)、足癣(10.8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56%)和日光性皮炎(6.20%).按作业性质比较,一线救灾人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11.04%)较高,后勤保障人员足癣患病率较高(15.21%),医务人员急性胃肠炎、昆虫性皮炎、牙龈炎等患病率高于其他组(P<0.05).按宿营地形比较,Ⅲ类地形(谷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90%)、昆虫性皮炎(36.50%)、足癣(20.02%)患病率显著高于Ⅰ类地形(平地)和Ⅱ类地形(坡地)(P<0.01).Ⅱ类地形急性胃肠炎患病率(1.26%)低于其他地形(P<0.05).结论 在地震后应急期,救灾人员易患皮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患病率与其工作性质和宿营地形有关.

  • 760例"5·12"汶川地震伤员的直升机转运

    作者:胡海;何庆

    汶川地震发生后第3天起,政府和军队每天出动90架直升机,大量伤员采用直升机空中转运至相距仅百余公里的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08年5月14日至21日转运接收了来自汶川、映秀、茂县、北川、理县、绵竹等地区近30批次的伤员共760名.直升机转运患者具有快速、灵活、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与地面运送相比,空运途中的"致伤性"大为减少.但由于直升机上机舱高度低,医务人员的工作空间非常有限;飞行的不稳定性为医疗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起飞降落时速度迅速变化使得失重与超重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胸腔压力的改变可能加重伤情;且汶川地处山区密林,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有飞行风险.直升机首先转运"潜在可治疗的患者"(没有受到迅速致死性创伤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要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如窒息、持续抽搐、休克),同时还要注意气道管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言语安慰等.直升机到达机场后,接机的医护人员先评价气道是否阻塞、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危及伤员生命而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者在现场做紧急处理稳定后,再转送到距机场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急救.在救护车上除观察病情变化外,还详细登记伤员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在未有伤口的暴露皮肤处贴上小标签,简单描述一般资料和初步诊断.现场伤员的拣选以及接机时的紧急处置是短程直升机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

  •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的医疗组织与急救

    作者:刘亚华;HOU Shi-ke;樊毫军

    目的 探讨有效的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首批进入地震灾区的外地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医疗队员22名,分别来自急诊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携带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发现幸存者时在给予医疗救援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9 h内达到倒塌现场,并搜救出49名幸存者.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7~61岁,其中18岁以下30例,18~39岁8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地震后受压72 h内得到救护的39例,超过72 h的10例.其中头部损伤8人次,胸部损伤12人次,腹部损伤15人次,脊柱损伤3人次,骨盆伤5人次,四肢损伤48人次.均有中重度脱水.通过现场的补液、吸氧、包扎、固定等急救后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并送入医院继续救治,49名幸存者无一人死亡.结论 搜救现场有效的医疗组织与准确的现场急救可避免救援现场混乱;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治疗及心理疏导,加强转运途中监护,可减少灾难事故中幸存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汶川地震救援期间队员受伤情况分析

    作者:樊毫军;侯世科;汪茜;刘亚华

    目的 调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汶川地震救援期间队员受伤情况以分析总结救灾人员如何在救治伤病员的同时有效保护自己. 方法 对2008年5月12日至5月29日救援队的187名队员中就诊的队员进行详细登记,病种统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 结果 医疗队共诊治伤病员268人次,居前三位的病种是:皮肤病和皮下组织疾病占35.4%,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占26.9%,呼吸系统疾病占13.4%.其中搜救队员受伤总人次多,为244人次,占91.0%. 结论 充分的医疗准备工作,搭建固定医疗点、心理疏导卫生防疫是做好自身医疗保障的重要保证.

  • "5·12"汶川地震伤员的大规模空中转运

    作者:YAO Rong;杨旻;HE Qing

    目的 总结"5·12"四川大地震伤员大规模空中转运的经验及注意事项,以为大规模伤员转运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省其他6家医院在2008年5月22日至6月3日期间进行空中转运3 482例地震伤员的过程与经验,转运伤员的选择标准为:骨科和脑外伤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的术后患者,腹部手术术后5 d以上且有肛门排气者.转运前人员及物资的准备、转运过程中的各项处理措施以及地面交接.结果 本次共计3 482例伤员符合转运选择标准,分99批次经民航专机转运至广州、上海、沈阳等全国19城市,仅8例在飞行过程中出现轻度不适,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发生一例伤员病情加重或死亡等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均安全转运至日的地.结论 结果说明本次空中转运伤员的选择标准是安全可靠的.空中转运伤员保障安全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转运指征,结合伤员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保障预案,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伤情,同时注意加强心理疏导和安抚.

  • 有效预检分诊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作者:刘纪宁;杨雍;吕汝琦;赵涛

    目的 探讨有效的预检分诊对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意义.方法 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12日至5月25日灾后2周内大量伤员送入医院.所有伤员按伤情程度分为急危重症、中度、轻伤并分别在手腕上戴红、黄、蓝色标识带(短时间死亡者戴黑色标识带),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伤员的诊治顺序.对伤员分区落实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负责诊治,完成基本检查、清创、换药、皮试后肌注TAT等.诊治过程中对每位伤员建立急诊病历,记录检查处理情况,处理时间,对需行进一步检查的开检查单,病情较急重或需进一步住院治疗者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立即协助完成相关检查并转送入院.结果 2周内共预检分诊伤员2171人,进行急诊清创手术985人,其中1418人患者入院治疗,急诊室死亡13人.死亡病例中9人为复合伤,4人为单纯严重颅脑损伤.结论 在大型灾害的救援中,有效的预检分诊能够区分病情轻重,降低死亡比例,在保障伤员救治顺利进行中至关重要.

  •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前沿医院"紧急综合救治区"的建立与管理

    作者:冯琦;王东;陈立;何晓芸;何梅;刘世全;雷茂林;马春华

    目的 由于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地震伤员,且医务人员缺乏,无法按专业划分收治伤员,笔者所在医院建立了紧急建立"紧急综合救治区".方法 紧急建立"紧急综合救治区",区内划分"外科创伤综合救治区"、"外科普通综合区"和"内科普通综合区".抽调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进入"外科创伤综合救治区",负责收治各类伤情的灾害伤病员,同时设置预检、污染、手术、隔离、监护等区域,并将帐篷逐一编号、标名."内、外科普通综合病房"由少数医护人员承担诊疗工作,负责收治非灾伤患者.采用不干胶贴作标识贴,写明伤员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经治医师及V网通讯号码,然后贴于伤病员手背,并用红色笔在标识贴上画三角符号或用红、黄、蓝不同颜色的腕带,区分重、中、轻伤.将感染伤员和非感染伤员分区管理,并建立了隔离帐篷,严防院内感染传播.结果 医院于震后3 d内收治伤员达1000余人,两周内收治伤员达1500多人,因伤势严重死亡28人,死亡率仅1.8%.结论 "紧急综合救治区"的应急管理模式与机制,既集中了专科优势,又加强了综合服务功能,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上,发挥了大的救治能力.

  • 汶川地震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

    作者:刘亚华;王立祥;刘惠亮;杨慧宁;陈金宏;焦小杰;杨炯;郑静晨

    目的 通过分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汶川地震废墟下成功救出49名幸存者的搜救特点,探讨狭窄空间救援与医疗救护的难点及对策.方法 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8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地震现场搜救的49名幸存者,按照救援空间特点分成非狭窄空间组(n=17)与狭窄空间组(n=32),就受困时长、营救成功用时及现场急救开展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狭窄空间救援比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狭窄空间组和非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中位数分别为4.48 h和1.38 h,现场急救展开时间中位数分别为0.89 h和0.10h,受困时长中位数分别为49.55 h和21.58 h.由平均秩次来看,狭窄空间组的营救成功用时、现场急救展开时间均长于非狭窄空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狭窄空间救援是地震救援的难题,其现场急救开展时间长于非狭窄空间救援;把握地震伤情、采用适合狭窄空间救援的急救设备与技术,是降低幸存者伤残率、提高现场救援能力的重要条件.

  • 汶川地震转运伤员创面感染的特点及治疗

    作者:汤曼力;周琼;杨帆

    目的 研究汶川地震转运外省创伤伤员创面感染的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湖北省收治的84例汶川地震创伤伤员进行临床分析,统计伤员一般情况、创面感染、病原菌培养和药敏、救治效果等临床资料,并和同省其他转运伤员及未转运伤员的创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地震伤员受伤部位以体表、四肢和骨盆、头颈部为主;感染部位为四肢和骨盆4例、头面部2例、胸部1例、体表1例.四地全部送检380份病原菌,检出率为75.79%,其中G-菌占61.35%.转运伤员的混合感染率显著高于未转运伤员(36.36%比50.00%;x2=21.40,P<0.01).全部培养中,前3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6株(17.18%),阴沟肠杆菌44株(13.5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株(13.19%),对37.06%的药物近乎完全耐药.结论 地震伤员创面感染情况受到地域、伤情、急救措施的影响,转运伤员有着较高的混合感染率和病原菌耐药率.

  • 地震灾民安置点的社区护理探索

    作者:刘茂琼;成翼娟;刘素珍

    "5.12"汶川地震后,为做好"大灾后防大疫",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灾民安置点幸福家园的社区护理工作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健康档案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与控制,食品与饮用水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管理,社区康复,心理援助,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满足了灾民的健康需求,阻止了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并使老年病、多发病得到救治或及时转诊,返乡地震伤员得到有效康复.

  • 地震灾民安置点的社区护理探索

    作者:刘茂琼;成翼娟;刘素珍

    "5.12"汶川地震后,为做好"大灾后防大疫",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灾民安置点幸福家园的社区护理工作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健康档案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与控制,食品与饮用水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管理,社区康复,心理援助,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满足了灾民的健康需求,阻止了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并使老年病、多发病得到救治或及时转诊,返乡地震伤员得到有效康复.

  • 医院办公室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苟正先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我院不但派出医护人员赶往都江堰市抢救地震伤员,而且还收治了大批来自绵竹、什邡等灾区的地震伤员,并取得了较好的救治效果.医院办公室作为医院的综合职能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保障政令信息畅通;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服务领导正确决策;发挥核心枢纽作用,促进工作有效进行.

  • 中国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作者:苏菊香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启动一级救灾响应预案,利用自身组织的国际性、社会性、专业性、灵活性的优势,向国内外发出紧急救助呼吁,派出紧急救援队开展医疗救援和心理救援,接待并安排境外医疗救援队和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援助的ERU应急队参与救援.引进国际联合会救灾装备,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总会和各级红十字会先后共派出107批紧急救援队,37批心理救援队,为灾区近23万群众提供了紧急医疗救援服务.总结此次地震救援经验教训:救援队伍的派遣及灾害现场的协调;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调配机制;灾区医疗需求的评估问题等方面拯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 我国地震灾后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建模式研究

    作者:李海召;李晓雪;郑静晨

    地震灾害一般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同时也会对灾区医疗卫生体系造成严重破坏.如何在短时间内科学地将灾区医疗服务体系恢复重建是国家灾后重建的重要议题.然而,灾后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去分析.本文在总结国外地震灾后医疗重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地震灾后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建进行了系统分析,随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332 条记录 2/17 页 « 12345678...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