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血醒神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经络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活血醒神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中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共78例,治疗组加用中药活血醒神合剂鼻饲或口服每次100ml,每日2次,连续2周.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CT显示血肿吸收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用活血醒神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经络与单用常规治疗比较,能明显提高有效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活血醒神合剂/脑出血 中风中经络 -
对中医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重要性的认识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属难治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但由于近年来中风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以及对中风病危险因素的防控,尤其是高血压病的早期积极治疗和有效控制,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有越来越轻型化的趋势.
-
四物汤联合牵正散治疗面神经炎3例
近年来,笔者应用四物汤联合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炎3例,取得较好疗效.1 病例资料例1 王某,女,24岁.2002年3月因产后10天出现口眼歪斜而就诊.自诉自昨日晨起床后觉右侧面颊麻木,流口水,右眼开合困难,流泪.体格检查示患者右侧面部刺激感觉减弱,说话和笑时嘴角偏向左侧,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眼裂增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浮缓.证属中风中经络,由产后气血亏虚,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脉淤滞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活血,疏风通络.
-
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辨证与护理标准化探讨
中医的"证"或"证型"是对疾病本质(病因病机)的反映和概括,也是临床论治的根本依据.临床上医生在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的同时,还要对疾病进行辨病和辨证结合,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把握病情,指导治疗和护理.这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大优势.
-
清脑宣窍滴丸治疗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66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清脑宣窍滴丸治疗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的观察.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6例急性期L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良NIHSS量表和中医临床证候计分法进行评价.结果:LI的中医证候诊断中以风证为常见,其次依次为火证、瘀证、痰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通过对两组改善中风证候的疗效分析显示,具有熄风清热,化痰活血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能够较西药组在改善风、火、痰、瘀证候方面疗效显著.因LI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多符合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诊断,依据《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观察发现LI患者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为常见,其次是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血瘀证.此外,清脑宣窍滴丸可明显改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治疗"善忘迟钝、头痛、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苔黄"这七个症状上效果显著.结论:两组在总体临床疗效上均具有显著的意义,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
-
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MRI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112例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影像特点,探寻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的MRI影像规律性.方法:分析112例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MRI影像学特点,利用医学统计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中风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MRI影像学中的病变部位有相关关系.结论:头颅MRI影像学诊断可以成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
-
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挟痰型患者血浆NT含量变化的观察
中风后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激素变化,已引起临床上广泛关注.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观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挟痰型血浆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艾盐包热熨联合经络拍打在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艾盐包热熨联合经络拍打治疗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盐包热熨联合经络拍打疗法,比较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结果 干预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盐包热熨联合经络拍打治疗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内科治疗与康复训练.
-
薄层扫描法测定芪龙片中黄芪甲苷含量
芪龙片是由黄芪、地龙、丹参、当归等8味中药精制而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能.用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症.黄芪系方中君药,黄芪甲苷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其含量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但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法为黄芪甲苷的末端吸收检测,多用于黄芪药材的测定.目前,多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制剂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本试验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满意.
-
薄层扫描法测定五味通栓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五味通栓口服液由黄芪、水蛭、川芎、当归等药材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用于脑梗塞(急性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本品中黄芪为君药,作者对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甲苷用薄层扫描法进行了含量测定,其结果稳定,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作为该产品的含量测定方法.
-
中医康复综合治疗中风中经络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中医康复综合疗法与西医常规疗法对中风中经络的疗效.方法:分中医康复治疗组与西医常规对照组,按治疗疗程分别治疗.结果:前者疗效优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治疗中风中经络应首选中医康复综合疗法.
-
中风中经络辨证类型与CT、MRI影像诊断的关系
目的:研究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CT与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97例中风中经络患者采用辨证分型并进行CT与MRI扫描,检查病灶分布部位及病灶大小,分析不同中风中经络分型CT与MRI特点。结果:在病灶分布部位上,中风中经络不同分型在CT与MRI表现上较为接近。其中,风痰阻络证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CT:67.6%;MRI:66.7%);气虚血瘀证病灶主要集中在放射冠区域(CT:50.0%;MRI:50.7%);两者CT病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大小特点上,痰热腑实证CT(84.6%)与MRI(84.6%)病灶均以大片状病灶为主,而其余4型CT与MRI病灶均主要为小片状病灶。痰热腑实证与其余4型CT、MRI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中经络5种分型中部分分型在CT、MRI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风痰阻络证病灶部位多集中于基底节区,气虚血瘀证病灶以放射冠区较为多见,痰热腑实证以大片状梗死灶为主,其余4型以小片状梗死灶为主。
-
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疗法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属中经络还是中脏腑.脑梗塞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涡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等5型.在脑梗塞急性期以前3型更为常见.
-
步长脑心通胶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步长脑心通胶囊是赵步长教授结合现代人病理特点,精选黄芪、丹参、水蛭、地龙等16味植物药和虫类药组成.其中黄芪补气升阳,使元气充盛,达到气行则血行功效,并有显著的抗氧化性.水蛭、地龙、全蝎等药性善走,具疏风通络、解痉、活血功效,且水蛭具有肝素促纤溶作用,抗凝明显.当归、川芎、丹参、红花、赤芍、桃仁、乳香、没药、鸡血藤、桑枝活血化瘀,疏通瘀阻.桂枝、牛膝温经通脉,具逐瘀血,通经络之功效.主要应用于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及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的中风中经络.现从其作用机制、单独用药、联合用药等综述如下.
-
针灸治疗面瘫体会
面瘫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金匮要略>谓"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发为喎僻".为营卫气血失和,脉络空虚,受风寒侵袭,如迎风乘车、开窗睡觉、汗出吹风等,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经脉,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废而无用,则发为口眼歪斜.症状为面部表情不协调,五官不端正,眼目开合不利,口角向健侧歪斜,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鼓腮、吹口哨,流涎,流泪.现将治疗面瘫的体会介绍如下.
-
开天门结合五行音乐对中风中经络患者头晕头痛后遗症的干预
目的:观察开天门联合音乐疗法治疗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中经络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音乐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开天门治疗.两组以5d为1个疗程为5天,每次30 min.结果:两组患者焦虑度、睡眠质量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天门配合音乐疗法治疗中风中经络患者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