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阳虚阴盛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月经失调
甲减是一种以全身低代谢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性疾病,女性甲减患者多引起性腺功能的减退,导致月经失调.本文从阳虚阴盛论治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伴月经失调,提出阳虚阴盛是女性甲减患者月经失调的发病机制,并以扶阳抑阴法作为该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
浅析《难经》"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及相关治疗
<难经>记载"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古今对此段文字有着不同理解,本文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并论述经文中提及的汗法、下法在此类证候中的应用.
-
辩证治疗多寐临床分析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即一般所谓嗜睡.嗜睡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灵枢·口问>: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即指出了多卧嗜睡的病机所在.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
-
真武汤的温阳作用
真武汤为回阳救逆之剂,其主要功能是温阳利水.一者,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酸痛,恶寒腹痛,或咳,或呕,或下利,或肢体水肿,苔白不渴,脉象沉细的病症;再者,主治外感表症,发汗太过,阳气大虚,水气内动,心悸头眩,苔白滑,口不渴,脉沉小的病症.其主要用于治疗阳虚阴盛,水气内停之症,故方中以附子辛热,温阳散寒,白术味苦甘温,有燥湿行水之功,兼用茯苓、生姜,健脾渗湿利水,芍药主要是味苦酸,有养血和阴之功,它既固护其阴,胜附子雄烈之性,又能防其水气消而生燥热,有反佐之意.所以本方有温有行,阴阳两调,为温阳行水有效之剂.临床本方主要在以下二个方面应用.
-
五脏论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可归属“哮证”“喘证”范畴,分内外二因,外因为气候、饮食、环境等,内因为体质、遗传、情志失调等.内外因素影响使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不利,痰饮必成,内伏于肺,为哮喘发病之夙根,外邪内扰“伏痰”,痰气阻塞气道致胸闷、痰鸣、喘息.病在肺,与肝、脾、肾、心亦有重要关系;痰饮、血瘀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久病哮喘络无不阻,血无不瘀,哮喘源于血瘀;气机失调是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久病则肺、脾、肾三脏皆亏虚,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而为发病之患,缓解期多属虚证.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不但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且副作用小.从五脏论治支气管哮喘易于全面地认识哮喘辨证论治,对治疗哮喘具有很大指导意义,但仍有不足,需进一步研究.
-
阴躁证辨治刍议
从临床辨证施治的角度,结合中医古代文献,对“阴躁”这一病名的来源、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治方药等作了初步探讨。阴躁,即阴证发躁,常见阳虚阴盛、阴盛格阳2种证型,治疗有单纯温补散寒与温补同时反佐寒凉的不同。由于临床对烦躁这一主症多从阳热立论,故把“阴躁”作为一个病名单立加以强调,对提高中医疑难病的辨治能力或有所裨益。
-
《伤寒论》“躁烦”辨析
躁烦的出现提示表闭阳郁、里热炽盛、水热互结、热扰于心、阳虚阴盛和传变及转归等.表闭阳郁之躁烦源于发汗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宜选用辛温发散之剂,得小汗即安,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其微发汗.里热炽盛之躁烦源于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太阳病二日不应有躁而现躁,故曰反躁,既然有躁,表明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当解散表邪,清里透热,切勿用辛温或火攻发汗.水热互结,热扰于心之躁烦源于误下后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致心神不安,甚至懊恼不安.此时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阳虚阴盛之躁烦源于少阳阳气脱绝,残阳外扰,神不守舍.临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递,随证治之.
-
嗜睡症的临证辨治
嗜睡症的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表现为阳虚阴盛,气血亏虚及气郁血瘀,主要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涉及心、肝两脏.临床治疗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右归丸、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通窍活血汤等.
-
《内经》思想视角下多寐证的治验医话
《内经》思想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醒夜寐,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阴阳互调的表现,然而人们有时会因病理因素不能顺应自然而出现紊乱、起居异常,从而影响正常生活而感到痛苦.多寐一证就是一般所谓“嗜眠证”,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这种症状违背了自然规律,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内经》认为多寐证是阳虚阴盛的表现,因为阳主动、阴主静,阴盛阳衰故多寐.分析多寐证1例的治疗过程,总结治疗经验.
-
虚阳外越病机与证治规律探析
虚阳外越是指在阳气本已亏虚的病理状态下,阴气仍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收敛潜降的作用,阳气虽虚却浮越于外而不得返宅,其包括阳虚阴盛状态下的上热下寒证和阴盛格阳证,及阴虚阳亢状态下,久病阴损及阳证。研究虚阳外越就必须从阴阳二气各自的特性以及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生的关系入手,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虚阳外越的根本病机和病理表现,更好地鉴别“实火”和“虚火”,并终为摄生防病及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指导。
-
潜阳封髓丹治疗阳虚阴盛型聚合性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潜阳封髓丹治疗阳虚阴盛型聚合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将66例阳虚阴盛型聚合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服用潜阳封髓丹加味,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胶囊,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皮损数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皮损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潜阳封髓丹治疗阳虚阴盛型聚合性痤疮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方治呕验案3则
1 阴盛阳虚康某,男,70岁,1993年6月4日初诊.住院号:0853.患者因多发性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感染性休克,住院治疗好转.3天前出现呕吐频作,口唇溃疡疼痛,经五官科会诊,予呋喃西林湿敷,口服多种维生素及静脉滴注病毒唑等治疗,呕吐、口唇溃疡加重,邀中医会诊.诊见:口吐涎水,口唇溃烂肿大,少气懒言,肢冷倦卧,小便清利,身微热,天气炎热仍着厚衣,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细弱.证属阳虚阴盛,阴阳格拒,治宜温中回阳,拟四逆汤加减.处方:熟附子(先煎)15 g,干姜10 g,党参20 g,白术、黄柏各9 g,炙甘草12 g.4剂,水煎服.
-
浅述仲景治利十三法
纵观《伤寒》与《金匮》,仲师对"利"病认识较多,根据条文分析,其病包括泄泻和痢疾,其病机和证候可概括为虚寒和实热两大类.如:属于虚寒的有下利清谷、阳虚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里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气虚肠滑而至气利的诃梨勒散证;泄利滑脱、便脓血的桃花汤证等.
-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头部发热发痒
少阴病是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病情多属危重。病入少阴,损及心肾,阳气衰弱,阴血不足,全身抗病机能明显下降。心属火,主血脉,又主神明。肾属水,主藏精,真阴真阳寄寓其中。在生理情况下,心火下蛰肾,肾水上奉于心,以使心火热而不亢,肾水行而不泛。在病理病因的情况下,如病邪直犯少阴,或其它经病变误治、失治而使心肾受伤,形成心肾虚衰的病变,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分为若干种证型。若心肾阳气虚衰,即表现一派虚寒症状;若肾阴不足,心阳独亢,则出现阴虚阳亢的症状。
前者谓从阴化寒的少阴寒化证,后者谓从阳化热的少阴热化证。因寒邪伤阳为主,肾又主一身阳气,故两者之中,以阳虚寒化证为少阴病的主要证型。阳虚寒化证又有多种表现,故可分为阳虚阴盛证,阴盛格阳证,阴盛戴阳证,阳虚水泛证,阳虚身痛证等不同类型。至于少阴病亦当分虚实,必须注意肾阴、心火与其它脏腑之间的联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方能奏效。 -
郑钦安之“阴火”观
千百年来“阴火”一词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众说纷纭。郑钦安分析“阴火”的实质,一语道出“阴火”乃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也。治疗上以扶阳抑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