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银花体外抗结核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金银花体外抗结核活性.方法:使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金银花、绿原酸、异烟肼对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和金色分支杆菌的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金银花对金色分支杆菌的MIC为0.83mg·mL-1,MBC为1.75mg·mL-1,对H37Rv的MIC、MBC均为0.18mg·mL-1;绿原酸对两种分支杆菌的MIC、MBC均为0.18mg·mL-1;异烟肼对两种分支杆菌的MIC、MBC均为10.51μg·mL-1,异烟肼配伍金银花使用,异烟肼对两种分支杆菌的MIC、MBC为5.25μg·mL-1.结论:金银花有抗结核活性.同异烟肼联合使用能显著降低异烟肼的MIC和MBC.
-
热毒净不同剂型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试验研究
目的:测定热毒净不同煎制方法及热毒净联用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测定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小抑菌浓度.结果:单味药的不同煎制方法(饮片水煎液和颗粒剂)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不同.热毒净水煎混合制剂与热毒净颗粒混合制剂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相同,热毒净口服液效果优于混合制剂,热毒净和红霉素联用作用加强.结论:单味药的水煎液和颗粒剂、热毒净单煎混合制剂和口服液对肺炎支原体的抑制作用有差别,热毒净和红霉素联合应用,可降低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MIC.
关键词: 热毒净 肺炎支原体 最小抑菌浓度(MIC) -
萜类物质YK-1和YK-2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萜类物质YK-1和YK-2体外抗细菌和抗真菌作用. 方法 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两种萜类物质对常见病原性细菌和病原性真菌的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判断其抗菌活性. 结果 YK-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0.20、0.78、0.39、0.39和0.78 mg/ml,MBC分别为0.78、1.56、1.56、0.78和1.56 mg/ml; YK-2对上述病原微生物的MIC依次为6.39、0.39、0.39、0.39和0.20 mg/ml,MBC依次为0.39、0.78、0.78、0.78和0.39 mg/ml. 结论 2种萜类物质均有抗菌作用,但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存在差异.
关键词: 萜类物质 病原性细菌 病原性真菌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
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作用研究
目的:体外检测中药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的抗菌作用.方法:用体外药基法检测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和不同浓度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的量效反应关系.结果: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的MIC值为5 mg/mL,抗串珠镰孢菌有量效反应关系.结论:中药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 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 串珠镰孢菌 最小抑菌浓度(MIC) -
中药木香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作用研究
目的:体外检测中药木香乙醚部分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体外药基法检测木香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和不同浓度木香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的量效反应关系.结果:中药木香乙醚部分提取物的MIC值为2.5~5 mg/mL,抗串珠镰孢菌有量效反应关系.结论:中药木香乙醚部分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 木香乙醚 串珠镰孢菌 最小抑菌浓度(MIC) -
壮药调气通路膏体外抗菌试验报告
目的:观察壮药调气通路膏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壮药调气通路膏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壮药调气通路膏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壮药调气通路膏具有广谱且较强的抗菌作用.
关键词: 壮药调气通路膏 体外抗菌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秦艽提取物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秦艽70%乙醇提取物体对致病性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秦艽70%乙醇回流提取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结果:秦艽70%乙醇回流提取物对4种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小抑菌浓度均为0.25 mg/ml.结论:秦艽70%乙醇回流提取物对4种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显著.
关键词: 复方大黄提取物 体外抑菌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白色念珠菌酮康唑抗药株的筛选
目的获得白色念珠菌的酮康唑抗药株.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从8株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中筛选出YS201(MIC为0.062 μg/mL)作为出发菌株,分别利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结果 经大量筛选,得到抗药突变株UP11及NP29,其MIC分别达到35 μg/mL和75 μg/mL.结论获得酮康唑抗药株,突变株的抗药特性稳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酮康唑抗药 最小抑菌浓度(MIC) 诱变 -
大扶康、大蒜素、大蒜油注射液对深部真菌的抑杀作用
进行了大扶康、大蒜素、大蒜油注射液抗深部真菌药效学的研究,采用沙氏培养基倍比稀释法观察不同接菌量、不同培养时间对药物小抑菌浓度(MIC)、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用1×105 cfu//mL的接菌量,测定了大扶康、大蒜素、大蒜油注射液对65株(临床分离和标准菌株)深部真菌的MIC50、MIC90、MBC50、MBC90.结果显示大扶康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对其它真菌无抑制作用和杀灭作用.大蒜素、大蒜油注射液对所有真菌均有抑、杀作用,说明他们具有广谱抑、杀真菌的作用特点.提示:临床在不明确的严重真菌感染时,可联合用药.
-
抗解脲支原体感染中药药效学筛选研究进展
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对抗解脲支原体感染中药药效学筛选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为科研人员今后开展有关解脲支原体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目前的研究表明,抗解脲支原体试验主要是从单味中药体外实验、体内实验以及复方中药体外、体内试验方面进行研究.单味中药作动物的体内实验研究的比较少,单味中药体内抗解脲支原体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复方中药应用于临床的却比较多,但抑制解脲支原体机制研究尚不深入,加上中药成分复杂多样性,进一步加剧了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进一步研究抗解脲支原体,对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UU)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中药 综述 -
9种中草药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赤芍等9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2b、志贺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柠檬色葡萄球菌9种菌株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中药抗菌实验试管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结果:赤芍、野菊花、蒲公英、青黛、贯众、鱼腥草、山豆根、芦荟、芫花9种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等均有强抑制作用.结论:9种中草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抗菌作用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中药抗菌效价 -
11种中草药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13种菌株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中药抗菌试验试管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结果:①金银花、忍冬藤、马勃、黄连、板蓝根、连翘、地锦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具有强抑制作用;②五倍子、紫丁香、黄连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具有强抑制作用;③五倍子、白头翁等对肠杆菌科各菌种具有强抑制作用.结论:11种中草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抗菌作用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中药抗菌效价 -
痤疮颗粒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痤疮颗粒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48例痤疮患者,以丹参酮胶囊作为阳性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痤疮皮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6.93%,对照组为75.3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体外抑菌实验可见痤疮颗粒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MIC为15.63~31.25,丹参酮对照组为31.25~62.5.结论:痤疮颗粒具有消痤、抗炎、抑菌的作用.
关键词: 痤疮 体外抑菌 最小抑菌浓度(MIC)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
12种中草药对耐药与非耐药菌株抑菌活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五倍子等12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4种菌株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中药杭菌试验试管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结果:五倍子、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五倍子、黄连、黄柏、白头翁、大黄、败酱草对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结论:12种中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抑菌活性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耐药菌株 抑菌活性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中药抗菌效价 -
7种中草药抗菌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凤颈草等7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13种菌株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中药抗菌试验试管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结果:①凤颈草、蝙蝠葛根、黄花草、靛沫花、天青地白、天泡果、紫丁香、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具有强抑制作用③凤颈草、蝙蝠葛根等对肠杆菌科各菌种具有强抑制作用.结论:7种中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抑菌作用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中药抗菌效价 -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测定香鳞毛蕨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探讨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抑制性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相关,生药的 MIC值为0.25 g·mL-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药物能够改变红色毛癣菌菌体形态,细胞质聚集明显,细胞壁模糊且部分缺失,菌体的膜性系统发生破坏.结论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与破坏菌体的细胞壁结构相关.
关键词: 香鳞毛蕨 红色毛癣菌 药物浓度稀释法 微观结构 最小抑菌浓度(MIC) -
48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抗菌新药利奈唑胺对肠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Microscan进行鉴定,药物敏感实验测定小抑菌浓度(MIC)值,用WHONET 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肠球菌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分离率为52.1%和45.8%;从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的肠球菌占第一位,占总分离率的54.1%,其次为脓液,分泌物,血液,痰,胆汁等.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HLAR)的分离率为60.4%,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但检出万古霉素中介的肠球菌(VIE)为2.1%.结论 利奈唑胺对肠球菌的控制有重要作用,故临床应慎用利奈唑胺,临床微生物学专家应密切关注利奈唑胺MIC值的变化,保护利奈唑胺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肠球菌 利奈唑胺 药物敏感性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MIC) -
18种中草药提取物抗金葡菌作用的筛选研究
目的:测定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抗金葡菌(MRSA)活性,比较18种常用中草药对MRSA的抑菌作用.方法:琼脂扩散法.结果:赤芍、石榴皮和黄连抑制MRSA的活性较高,平均MIC分别为1.9,3.1和5.8 mg·ml-1;对标准菌活性较大的提取物对耐药菌也具有较大的活性.结论:18种中草药中有4种对MRSA敏感.
关键词: 中草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最小抑菌浓度(MIC) -
衡阳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衡阳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改良碘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101株淋球菌共检出PPNG 32株(31.7%)、TRNG 20株(19.8%),对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及大观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1%、91.1%、89.1%和2.0%,未发现耐头孢曲松钠的菌株.淋球菌交叉耐药情况较为严重,79.2%菌株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呈现交叉耐药,84.2%菌株对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呈现交叉耐药.结论头孢曲松钠和大观霉素仍可作为衡阳地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大观霉素已出现耐药株,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琼脂稀释法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MIC) -
快速血培养改良直接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快速血培养改良直接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价值.方法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血液培养仪,选择需氧瓶对血液进行细菌培养;系统阳性报警后,选取40例葡萄球菌属细菌作为实验对象,比较改良直接药敏试验与按照常规标准操作所获得的药敏结果,同时比较特殊药敏试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苯唑西林盐琼脂筛选试验.结果改良直接药敏试验与按照常规标准操作所获得的药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β-内酰胺酶检测阳性率均为90%,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均为60%.结论改良直接药敏试验至少提前16~18h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结果,快的血培养药敏结果可在20 h左右发出正确报告.
关键词: 直接药敏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MIC) β-内酰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