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黄青霉菌的诱变选育

    作者:王晶;徐晓颖

    目的:通过对产黄青霉菌的诱变选育,后达到提高青霉素生产水平.方法:用紫外线对青霉素生产菌“产黄青霉”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定向选育获得耐高浓度青霉素的突变菌株.结论:诱变育种和其它育种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方法简便等优点,是抗生素产生菌选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 产黄青霉高产菌株的选育

    作者:康立宏;李秀春

    目的:对现生产用产黄青霉菌诱变育种以获得稳定高产菌株.方法:用化学诱变剂对菌种进行诱变育种,筛选得到的菌株通过摇瓶试验考察其产抗能力与传代稳定性.结果:选育得到的259#菌株摇瓶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传代三代后仍稳定.结论:通过诱变育种得到259#菌株是高产优质菌株.

    关键词: 产黄青霉 诱变 选育
  • 食品加工中超声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焰

    近年来,随着对超声波技术生物学效应的不断拓展,其在食品加工产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微生物的快速生长,还利用其有效杀菌、诱变菌种等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食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 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作者:原福胜;马亚萍;赵五红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含有较多的化学物质,有机物是其中主要的一类.国内外已有不少资料表明,颗粒物有机提取物中含有诱变、致癌的遗传毒物[1,2],但以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检测大气颗粒物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还罕见报道.本研究目的是用此法检测不同粒径颗粒物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

  • 褪黑素对化学诱变剂诱发微核形成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莉;田庆伟;王永明;金铃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褪黑素(MT)对化学诱变剂诱发的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方法 (1)以丝裂霉素(MMC)为阳性对照,观察用3种浓度MT预处理人淋巴细胞的双核细胞微核率;(2)以环磷酰胺(CP)为阳性对照,分别用3种剂量MT给小鼠灌胃,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结果 (1)0.01、0.10和1.00 mmol/L MT+MMC 处理组的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与MT浓度呈负相关;(2)0.1、1.0和10.0 mg/kg MT+CP处理组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 MT呈现明显的抗诱变作用.

  • Ames试验检测几种中草药及绿茶的抗诱变作用

    作者:张春玲;胡峻峰;曲江斌;袁晓燕;于素芳;韩惠芬

    饮茶在我国己有数千年历史,至今仍是一种风靡全球的保健饮料.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现了茶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基因突变等生物功能,而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对中草药的抗突变作用有不少研究,但是中草药和茶叶抗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 NK的致突变性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采用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对几中草药及绿茶的水溶性性提取物拮抗NNK的致突变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人类预防癌症提供依据.

  • 插入失活法构建2型猪链球菌突变株

    作者:路玲玲;李蓉;李文君;袁媛;郑玉玲;王恒樑;姜永强

    目的 构建2型猪链球菌突变株05ZYΔ0913,05ZYΔ0936.方法 以05ZY为模版,分别扩增0913、0936基因内部504bp,549bp片段为同源臂,与pSET4S质粒进行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入DH5a感受态细胞中,构建栽体0913-pSET4S,0936-pSET4S.然后利用插入失活法,将构建的0913-pSET4S、0936-pSET4S裁体通过电转化导入2型猪链球菌的感受态细胞中,利用壮观霉素抗性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并用PCR进行鉴定.结果 筛选到的菌株均能抵抗100μg/ml壮观霉素,经PER鉴定,为失活了目的片(0913和0936片段)的2型猪链球茵突变株.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个突变株,为进一步研究目的片段的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梔翘生肌软膏毒理学实验研究

    作者:张静;黄丽华;耿秀兰

    目的 探讨梔翘生肌软膏对实验动物短期或长期接触有无异常反应,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南对梔翘生肌软膏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皮肤刺激和过敏试验、小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急、长毒性试验均显示梔翘生肌软膏无毒性作用;皮肤刺激和过敏试验亦未显示刺激和过敏反应;微核试验用药组与盐水(NS)对照组比较,微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梔翘生肌软膏对试验动物皮肤无刺激,不致敏,无吸收中毒,亦无潜在的诱变作用.

  • 分子剂量(moleculardosimetry)

    作者:方福德

    利用生物分子(通常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作为指标,可以判断与之作用的其他分子发生一定效应时的量,此即分子剂量。通常应用于环境诱变和化学致癌等研究领域,指DNA或基因受化学物攻击后形成多种形式的永久性损伤、加合物和突变,通过测定它们的类型和发生频率等,可得出分子剂量数据。分子剂量与接触剂量不同,前者反映一个化学物真正起生物学效应的剂量,后者则不是。故分子剂量对于环境因子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安徽药菊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作者:薛建平;张爱民;高翔;盛玮

    目的: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和EMS诱导突变相结合筛选出愈伤组织耐盐突变系. 方法:取药菊叶片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用0.2%和0.5%EMS分别经浸渍法和滴加法处理,培养15 d后逐次转移到含NaCl 0.5%,1.0%和1.5%的筛选培养基上,进而获得耐盐愈伤组织突变体. 结果与结论:经耐盐性和耐盐稳定性检验,证明所获得的愈伤组织是突变体.

  • 杭白芷的多倍体诱导与培育

    作者:罗跃龙;彭菲;刘军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其根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功效,是常用中药.为了提高药材产量,改善品质,笔者从1996年开始对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进行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实验研究[1,2],诱导效果虽然明显,但多倍体试管小苗诱导生根难度较大.因此作者改用对花序进行诱变的方法,获得了成功.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基因及其突变体转化活性的研究

    作者:骆卫峰;韩立群;任皎;田厚文;陆振华;谷淑燕;阮力

    为筛选出可用于研制HPV治疗性疫苗的HPV16型E6和E7基因突变体,故将HPV16型原型株(德国株)E6和E7基因及其各种突变体分别转染Balb/c3T3细胞,观察转染后的细胞在软琼脂培养中的集落形成能力和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结果表明,单独转染和共转染HPV16野生型E6和E7基因的Balb/c3T3细胞系,在软琼脂中呈集落样生长,并在裸鼠体内成瘤;而转染E6基因突变体mE6(50G)、E7基因的两种突变体mE7-1(24G26G)和mE7-3(24G26G67R)以及共转染mE6和mE7-1的Balb/c3T3细胞,在软琼脂培养中极少形成集落,也不能在裸鼠体内成瘤.提示经结构改造后的HPV16 E6和E7基因已失去了对Balb/c3T3细胞的转化活性,而保留了免疫原性,可用于HPV16相关肿瘤治疗性疫苗的构建.

  • 人酪氨酸羟化酶催化核心DNA片段的克隆与表达

    作者:陈红;张澄波;徐群渊;郑少鹏;赵春礼

    目的获得编码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催化核心cDNA片段,并观察其表达.方法采用人的全长THcDNA为模板,设计特定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MVTHC.在对目的片段测序后,将重组质粒转染到大鼠原代培养骨骼肌细胞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表达. 结果获得了编码N-端缺失145个氨基酸的酪氨酸羟化酶催化结构域的cDNA片段,其表达载体构建正确.插入片段的DNA序列与人THmRNA相应序列完全一致,将其转入肌细胞内测得有酪氨酸羟化酶表达. 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工具.

  •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GCLC基因调控区ARE及E-box顺式调控元件调控功能的研究

    作者:邹国明;李冰;冉丕鑫

    目的 通过对人γ-谷氨酰半胱氨酸酶催化亚单位(GCLC)基因调控区的ARE及E-box顺式调控元件诱导缺失突变,研究它们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对GCLC基因转录调控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PCR方法克隆人GCLC基因调控区的大部分核苷酸序列,构建表达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野生型质粒PL45.采用PCR重叠延伸产生特异位点诱变的方法对ARE及E-box顺式调控元件进行缺失突变,构建相应的突变型质粒PLdel-ARE及PLdel- E-box.通过瞬时基因转染方法将上述质粒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观察基因突变后的基因转录调控功能.结果 质粒PL45的虫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为9949.75±1441.33、质粒PLdel-ARE的虫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为21258.75±1563.64、质粒PLdel-E-box的虫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为17082.00±89.51.与野生型质粒PL45相比,PLdel-ARE、PLdel-E-box突变型质粒表达的虫荧光酶相对活性值显著上升.结论 ARE及E-box顺式调控元件具有负性调控作用.

  • 糖皮质激素受体M565R、C638S、L753F、A573Q、GR2439insA定点诱变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崔颖鹏;陈培松;欧阳涓;黄彬;周青松;路强;姜傥

    目的:在PRShGRα质粒的基础上构建人糖皮质激素受体的M565R、C638S、L753F、A573Q、GR2439insA诱变表达受体,为研究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Stratagene公司生产的QuickChange定点诱变试剂盒对PRShGRα质粒进行诱变,并对诱变体的编码区全长进行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M565R、C638S、L753F、A573Q、GR2439insA定点诱变体均诱变成功,且没有碱基的错配、插入、缺失情况。结论成功构建M565R、C638S、L753F、A573Q、GR2439insA定点诱变体,为进一步研究受体功能变化奠定实验基础。

  • HPV16 L1/E6-E7基因嵌和DNA疫苗质粒构建及其在CHO细胞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瑾;张福萍;司履生;董小平;王一理

    目的构建HPV 16 L1-E6、HPV16 L1-E7预防、治疗性DNA疫苗质粒.方法运用PCR大引物定点诱变法逐个突变E6、E7基因与转化作用有关的位点,PCR产物连接至pGEMT-Easy质粒,测序鉴定突变基因正确后,分别均与L1基因共同连接并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得到真核表达质粒1MpVAX1-L1E6,2MpVAX1-L1E6,1MpVAX1-L1E7,2MpVAX1-L1E7,3MpVAX1-L1E7.运用磷酸钙法将所获得的质粒转染CHO细胞,以HPV-16 L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转染细胞中L1蛋白表达的ELISA和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 ELISA检测显示转染各种L1-E6、L1-E7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细胞提取物的P/N值均>2.1;免疫组化检测在胞质胞核可见棕黄色点状阳性产物沉积.结论所构建的L1-E6、L1-E7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可在体外表达L1蛋白,为今后进行DNA疫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做好准备.

  • 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HPV16-E7重组痘苗病毒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作者:韩立群;任皎;田厚文;骆卫锋;梁雨;阮力

    目的选出适合于治疗性疫苗研制的HPV16 E7突变基因.方法对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E7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所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和抗肿瘤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达突变型ME7-1(24G26G)的重组痘苗病毒VmE7-1与表达野生型E7的VwE7相同,可诱发特异性抗体和CTL的产生,明显推迟成瘤时间并且保护部分小鼠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而表达突变型ME7-2(24G26G91G)的重组痘苗病毒VmE7-2免疫小鼠后难以有效的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在抗肿瘤移植实验中也不具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E7突变基因ME7-1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HPV16治疗性疫苗的研制.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基因突变体表达蛋白的稳定性和抗原性分析

    作者:职慧军;韩立群;任皎;田厚文;骆卫锋;梁雨;阮力

    目的筛选适合于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制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和E7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定点诱变技术对E6和E7基因进行改造,得到几种E6和E7基因的突变体;构建成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E6与E7的重组痘苗病毒,对这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E6和E7蛋白的稳定性及其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E6蛋白第50位氨基酸的突变、E7蛋白第24和26位氨基酸的突变都不影响蛋白的稳定性和抗原性,但E7蛋白第91位氨基酸的突变使E7蛋白的稳定性和抗原性大大减弱.结论证实了E7蛋白C-末端的锌指结构对E7蛋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 近地空间飞行器搭载微生物及植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宇鹏;向青;唐劲天;杨鸿生

    人类研究和探索外层空间的愿望自古有之.随着空间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外层空间,并开始在那里进行科学研究.在地球稠密大气层(大约距离地球表面100 km)之外的外层空间,有着高真空、长期微重力及宇宙射线辐射和高能重粒子辐射等地球上没有的环境因素,为进行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条件.空间飞行器搭载实验是生物空间效应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空间条件下各种生物体的多种变化,可以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人类征服空间服务.迄今为止,绝大部分航天搭载实验是在较低的地球轨道(低于1 000 km)进行的.在近地轨道飞行时,由于地磁场的屏蔽,高能重粒子辐射强度大为减小,真空度也远不及星际空间高,但仍远高于地面水平.近地轨道长期的微重力和多种辐射的共同作用能对生物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就从微生物和植物两个方面叙述空间搭载实验的研究进展.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靳钰;邱春光;侯允天;王志方;刘志强

    目的 探讨中国河南豫北地区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 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3例,分为房颤组405例和窦性心律组398例,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结果 房颤组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5.9% vs 13.1%),ID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38.8% vs 50.3%,P<0.05).与携带II+ID基因型者比较,携带DD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房颤的风险增加(OR=2.13,95%CI:1.60~3.29,P<0.05),携带DD基因型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DD基因型可能使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增加.

12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