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
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没有野生的光慈菇分布.本试验将光慈菇从安徽省引种到北京,并对其在北京市的物候期、自花结实性进行试验观察,同时也针对光慈菇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适应性进行了试验观察.试验表明:光慈菇在北京地区能够成活,并可以开花结实,但是由于生长期大大缩短,因而不能形成产量;光慈菇自花不能结实,是异花结实植物.
-
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栽培密度、深度试验
目的:研究光慈菇佳的人工栽培密度、深度等.方法:通过人工化栽培试验,探索不同的栽培密度、播种深度及覆盖地膜,对光慈菇生长的影响产量、增产率、鳞茎的增大倍数、鳞茎的分生增殖等的影响.结果:在30~200株/m2的密度,光慈菇的产量、增产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显著水平;深度在5~20 cm,光慈菇的产量、增产率和收获的鳞茎粒数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显著水平;覆盖地膜处理的产量、增产率和收获鳞茎粒数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人工栽培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大播种密度和深度,覆盖地膜对其生长不利.
-
老鸦瓣种子生理及其萌发特性研究
目的:探究老鸦瓣种子生理特性,提高种子萌发率.方法:解剖观察老鸦瓣种子内部结构;浸种法测定种子吸水曲线;动态观察不同层积处理对种胚发育的影响;统计不同培养条件下破眠种子萌发率及萌发指数;白菜籽生物鉴定法检测老鸦瓣种子萌发抑制物.结果:刚成熟老鸦瓣种子胚率仅为10%左右;种皮无透水障碍;300 mg·L-1赤霉素浸泡处理24h后,25℃恒温层积70 d再转入5℃低温层积种胚成熟快;破眠种子在10,15℃黑暗条件下萌发率高,萌发指数大;老鸦瓣干种存在一定的醇溶性萌发抑制物质.结论:老鸦瓣种子属综合休眠型,但以胚形态休眠为主,变温层积处理可有效打破种胚休眠,破眠种子在10,15℃黑暗环境下萌发率可达90%以上.
-
光强对老鸦瓣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索不同光强条件(23%,45%,63%,78%,100%自然光强)对老鸦瓣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老鸦瓣生长的光强.方法:于盛果期测量各处理老鸦瓣叶面积及生物量指标;统计各处理植株开花结果比例;采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量叶片光合基本参数、光响应曲线,并进一步计算出响应曲线特征参数;采用LI-6400XT配套的荧光叶室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23%光强及全光照处理的植株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余各处理而78%光强处理植株生物量高.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老鸦瓣结果率下降,败育率升高;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都显著降低,而表观量子效率(AQY)升高.23%,45%光强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表观量子效率高于其他处理;全光照和78%光强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高且二者差异不显著.78%光强处理下Fv/Fm,Fv′/Fm ′,φPSⅡ,ETR,qP均高.结论:老鸦瓣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广,但78%左右光强适宜老鸦瓣生长.
-
不同采收期老鸦瓣生物量积累及药材品质研究
探索不同采收期老鸦瓣生物量积累及药材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老鸦瓣合理采收期提供依据.从蕾期至休眠期9次取样,测定各时期生长指标、各器官生物量、鳞茎折干率、水溶性浸出物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老鸦瓣植株干物质分配比例随着植株生长中心转移发生变化,鳞茎是干物质分配的主要器官.全生育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及鳞茎干物质积累呈递增趋势,且果实成熟期高.果实成熟期与枯萎期和休眠期的鳞茎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鳞茎生物量积累与其他形态指标间的关系系数随采收期不同差异较大,蕾期、花期及果实成熟期地上部分某些形态指标与鳞茎生物量呈负相关;在坐果期,除根外,其他形态指标与鳞茎生物量间全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鳞茎折干率随采收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于休眠期达高.水溶性浸出物在生长前期含量高,后期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果实成熟期含量低.多糖含量则呈W型变化,于果实成熟期含量低,休眠期含量高.综合考虑,兼顾光慈姑药材产量和品质,老鸦瓣应在枯萎期或休眠期初期采收为佳.
-
摘蕾和人工授粉对老鸦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于老鸦瓣现蕾期摘除花蕾,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测定老鸦瓣的形态指标和各器官生物量,并于收获期统计产量,分析摘蕾和人工授粉对老鸦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蕾处理有利于老鸦瓣的生长,其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而且作为入药部位和繁殖器官的鳞茎产量亦高于对照;经人工授粉的老鸦瓣在盛果期的果实直径和果实干重显著高于自然条件下的植株,结实率达100%,种子数和单粒重分别增加69.03%,16.48%且不影响鳞茎产量.摘蕾处理有利于老鸦瓣鳞茎生物量的积累从而提高药材产量;人工授粉显著提高老鸦瓣结实率及种子数量和单粒重.
-
TDZ和NAA对老鸦瓣不定芽诱导和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以老鸦瓣鳞茎芯芽和子茎(芽茎顶端膨大形成的子鳞茎)为外植体,探索噻苯隆(TDZ)和α-萘乙酸(NAA)诱导老鸦瓣外植体直接成芽的方法,建立老鸦瓣器官途径丛生芽组培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芯芽和子茎在MS+ TDZ 2.0 mg·L-1+NAA 2.0mg·L-1和MS+ TDZ 2.0 mg·L-1+NAA4.0 mg·L-1培养基中可直接诱导不定芽,芽诱导率分别为72.92%,79.22%;利用子茎不定芽在MS+ TDZ 0.2mg·L-1+NAA 0.2mg·L-1培养基中可进行丛生芽增殖,增殖系数2.23,形成的芽体健壮,叶色嫩绿;增殖后的丛生芽在含有IBA 1.0 mg·L-1的MS培养基中即可生根,生根率52.6%,平均3~5条根.利用老鸦瓣芯芽和子茎,筛选出了老鸦瓣芯芽和子茎直接诱导不定芽及丛生芽增殖和生根的适培养基,建立了器官途径丛生芽组培体系.
-
冷藏对老鸦瓣鳞茎休眠解除及栽后生长情况的影响
以老鸦瓣鳞茎为材料,探索(4±0.5)℃冷藏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及冷藏对栽后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周的冷藏期内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力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于第6周达到峰值.可溶性糖含量及还原糖含量逐渐上升,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冷藏初期上升缓慢,在4~8周急剧上升,并于第8周达到峰值.冷藏处理的鳞茎于第6周生根,较室温处理提前2周,但后期新生根的数量显著低于室温处理;贮藏过程中冷藏处理的芯芽长度始终大于室温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冷藏处理利于鳞茎提前出苗,并显著缩短出苗时间且利于苗齐,但对出苗率影响不明显;冷藏后花发育不正常,结果率为0;冷藏能够延长老鸦瓣生育期并提高鳞茎产量.综上所述,初步认为(4±0.5)℃冷藏6~8周为老鸦瓣鳞茎打破休眠的关键时期;冷藏能够延长老鸦瓣生育期并提高鳞茎产量.
-
立体栽培模式对老鸦瓣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为研究立体栽培对老鸦瓣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索老鸦瓣立体栽培的可行性,于老鸦瓣生长旺期采用LI-3100型叶面积仪测量立体栽培上、中、下3层与对照植株总叶面积并用LI-6400XT型光合仪测定叶片光合参数,测定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分配;并于采收期收获地下子鳞茎后进行子鳞茎更新方式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立体栽培中层光照强度低,老鸦瓣叶生物量所占比例高,而子鳞茎总鲜重与子鳞茎总干重及产量增幅(鲜重)均为各处理中低,且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子鳞茎鲜重比对照降低22.84%.立体栽培下层光强适中,老鸦瓣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率高,鳞茎所占生物量比例高,且下层子鳞茎总鲜重、子鳞茎总干重及产量增幅(鲜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老鸦瓣生物量、光合特性及产量指标,总体上立体栽培条件下老鸦瓣生长状况与非立体栽培条件下无显著差异.相同土地面积的立体栽培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61.66%(鲜重)、141.35%(干重).通过大棚立体栽培可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老鸦瓣产量,同时实现老鸦瓣高密度种植.
-
老鸦瓣传粉生物学初步研究
目的:对老鸦瓣进行系统的传粉生物学研究,了解其传粉生殖特性,为今后实现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老鸦瓣盛花期观察花部性状;采用不同花粉活力检测方法动态检测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动态测定柱头授性;估算老鸦瓣花粉-胚珠比(P/O),计算杂交指数值(OCI),依据Dafni及Cruden标准判断老鸦瓣繁育系统类型;进行野外繁育系统验证实验及访花昆虫观察.结果:老鸦瓣花具有典型的百合科花部特征;花药未炸裂前已有一定比例的具活性花粉,在刚开放的1~3d活力高,但直至花凋谢时,仍有一部分花粉具有活力,柱头在花开放当天授性强,随后的5d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老鸦瓣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隧蜂属昆虫为老鸦瓣主要传粉昆虫.结论:老鸦瓣属兼性异交类型,异交为主,自交为辅,昆虫为老鸦瓣传粉媒介,风力对老鸦瓣传粉是否起作用需进一步验证.
-
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加工性能和品质影响研究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加工性能和品质的影响,为光慈姑规范化加工方法提供依据,研究了普通晾晒、蒸制、水煮、恒温烘干(40,50,60℃)等8种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外观性状、折干率、硬度、复水率及水分、灰分、浸出物和多糖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晾晒及40℃恒温干燥的光慈姑复水率佳,但所需时间长、折干率小、硬度大,色泽差,且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和皱缩;60 ℃恒温干燥的光慈姑干燥时间短、含水量低、多糖含量高,但其他各项指标均较差.烫制处理(蒸制和水煮)后的光慈姑虽干燥时间缩短、外观品质较佳,但浸出物及多糖含量降低.50 ℃恒温干燥光慈姑外观品质与市售光慈姑较接近,硬度小,折干率大,复水率较高,浸出物及多糖含量较高,且水分、灰分含量适中.综合考虑,建议选择50℃恒温干燥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了干燥时间,还能保证药材质量.
-
中药山慈菇品种来源的沿革
中药山慈菇始载于《本草拾遗》.唐宋时期本草文献对其形态描述过于简单,导致药用品种来源不明确,可能为杜鹃兰和老鸦瓣等;明清至民国时期中药山慈菇品种来源为老鸦瓣;民国时期山慈菇药材加工方式改变,进而出现光慈姑之名;近代中药山慈菇品种来源变为杜鹃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而老鸦瓣则成为中药光慈姑的基原植物.梳理山慈菇品种来源发现,惟有老鸦瓣药用基原明确,药用历史长,建议恢复老鸦瓣作为中药山慈菇的品种来源.
-
不同等级老鸦瓣生长繁殖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等级老鸦瓣光合特性及生长繁殖特点,为其繁殖方案制定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种球质量设4个级别处理,即1级(质量>2.0g)、2级(质量为1.0~2.0g)、3级(质量为0.5~1.0g)和4级(质量<0.5g),于生长旺期测量各处理老鸦瓣生长指标,统计各处理开花和结实率,同时采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仪测量叶片光合基本参数,并于收获期统计各处理的产量、繁殖系数及质量增幅.结果随着种球质量增加,老鸦瓣各项生长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3级和4级种球比1级和2级种球具有较高光合效率,增产效果明显,质量增幅分别达286.37%、118.56%.种球大于1.0g时具有较高的开花率和结果率.结论3级和4级种球增产效果明显,作繁殖种球佳,供生产商品鳞茎;1级和2级种球可用于种子生产.
-
老鸦瓣芽茎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老鸦瓣芽茎愈伤组织诱导及丛生芽增殖体系.方法 以老鸦瓣冷藏芯芽产生的芽茎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考察不同质量浓度6-BA、NAA对愈伤诱导、分化及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结果 芽茎诱导愈伤的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 +NAA 2.0 mg/L,愈伤诱导率78.54%,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原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增殖后即可进行芽分化;愈伤分化不定芽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 +NAA 0.2 mg/L,芽诱导率为66.21%;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mg/L+NAA 0.2 mg/L,增殖系数2.48.结论 筛选出芽茎诱导愈伤、分化不定芽及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初步建立了老鸦瓣芽茎组织培养体系.
-
识别真假光慈姑
光慈姑又名老鸦头、毛地梨,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鳞茎,生于山野,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春秋冬季均可采收,挖取鳞茎,洗净,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甘,有毒,具有散结、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瘀滞等症.市场上有以防己科植物青牛胆和毛柄青牛胆的块根(实为金果榄)冒充光慈姑的情况,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
山慈菇源流考
<本草拾遗>所载山慈菇为兰科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后因资源锐减而被与之相似的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和云南独蒜兰P.yunnanensis取代并沿用至今.宋代<大明本草>记载的"团慈菰"为百合科老鸦瓣Tulipa edulis,明代诸家本草将其与山慈菇相混淆,造成后世的混乱.现代有将百合科丽江山慈姑Iphigenia indica作山慈菇入药,纯属错用,应予纠正.
-
光慈菇药材的特异性PCR鉴定
目的:研究光慈菇基原植物老鸦瓣及其混伪品特异性PCR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基于ITS序列构建光慈菇及其混伪品的系统发育树,并在对ITS序列分析的基础上,为光慈菇设计了一对特异性PCR引物LYB-CP2s/LYB-CP2a,优选扩增条件,用于区别光慈菇及其混伪品.结果:在系统发育树中光慈菇聚类为一个单系.通过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和DNA模板用量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型号的PCR仪和Taq酶进行考察,分别获得光慈菇的特异性PCR反应程序.在PCR产物中,正品出现目的条带,而混淆品不出现条带.结论: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稳定性高,能够有效地区别光慈菇与其混伪品.
-
不同居群老鸦瓣核型分析
目的:明确不同居群老鸦瓣核型差异,为老鸦瓣遗传资源保护和人工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法对9个居群老鸦瓣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初步判断9个居群老鸦瓣均为二倍体,其中7个居群染色体基数x=12,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另有2个居群染色体基数x=24,染色体数目为2n=2x =48.老鸦瓣染色体类型有m、sm、st.染色体比值范围在1.88 ~ 2.34之间;不对称系数介于62.99% ~ 71.97%之间;核型有3种类型,包括2A、3A和3B,其中以3B型多,占67%,且2A型为首次发现.结论:不同居群老鸦瓣在核型上存在较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