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姝;张丽华;王艳君;冯贵平;李振起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调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山坡

    目的 本试验拟探究调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对于治疗痤疮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我院确诊的痤疮患者103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n=51)和治疗组(53),对照组采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采用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损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为98.08%与对照组相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督针法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皮损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 高玉瑃教授重视督脉学术思想的经验

    作者:王晔博;李红奇;胡雨桐;张丽华;王艳君

    督脉总领诸经,为经脉之海.高玉瑃教授临证过程中重视督脉选穴,善用督脉对 穴治疗多种疾患,总结了高玉瑃教授"善用督脉治疗诸疾"的经验特点.

  • 调督针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张丽华;王艳君;刘威萍;李红奇

    目的:研究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较为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为治疗中风提供治疗方案和思路.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调督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督组评分≥Ⅱ级的病人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 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丽华;李红奇;刘威萍;张姝;王艳君

    目的 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 将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及改良的Barthel Index (M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2组FMA、MBI及TCT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各项指标调督组均优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结论 调督针法较之普通针刺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之一.

  • 调督针法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张丽华;张姝;王艳君;韩一栩;冯贵平;李振起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的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调督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1)FMA评分和MBI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调督组两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csI评分: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CS1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均又下降(P<0.01).治疗2周后两组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修订的Ashworth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处于软瘫期(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4周后较之2周时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又逐步下降,肌张力0级患者比例又有所增多(P<0.01);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肌张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 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40例

    作者:张丽华;冯贵平;李振起;张姝;王艳君;李朋朋;李红奇;韩一栩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比,两组FMA评分及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