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省大理州发热患者血液中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作者:亚红祥;王静林

    目的 调查云南省大理州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是否存在斑点热.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立克次体属groEL基因,并进行核酸序列鉴定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血液中检出1例立克次体核酸阳性(检出率5%),其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Rickcttsia rickcttsii Iowa、Rickcttsia peacockii Rustic、Rickcttsia sibirica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株的同源性高(为99%).结论 首次证实云南大理地区存在斑点热患者,医疗部门应加强对斑点热的诊断与鉴别.

  • 黑龙江口岸新发蜱传疾病的调查

    作者:程成;鞠文东;焦丹;付维明;王艳梅;王延禄;呼满霞;杨丽炜;崔永民

    目的 调查黑龙江口岸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针对黑龙江省5个中俄边境口岸,2014年4-6月采集蜱类样本188份,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5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 共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阳性样本11例,巴贝西原虫(Babesia)1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101例,巴尔通体(Bartonella)6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10例,感染率分别为5.85%、0.53%、53.7%、3.72%、5.32%.共发现8种病原体,分别是嘎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巴贝西原虫属(Babesia sp.)、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sp.)、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结论 黑龙江中俄边境存在新发蜱传疾病多样性的特征,提示应重点关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并开展蜱及蜱传疾病的常态监测.

  • 满洲里口岸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核酸检测及核酸序列分析

    作者:邓华;高艳菲;程晓兰;高玉峰

    目的 了解中俄边境地区蜱类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的状况,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集鼠类寄生蜱,研磨后提取蜱DNA,利用PCR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满洲里地区,鼠类体表采集到的蜱类样本,均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从8只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2号标本中检出的斑点热立克次体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98%~99%).结论 应加强对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

  • 中朝边境地区鼠中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卓;于淼;杨慎江;邱广斌;翟如波;郭醉元;冯立;吴益民

    目的 了解中朝边境地区鼠类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对吉林、辽宁采集的野鼠样本进行ompA基因片段检测和血清抗体调查.结果 PCR检测鼠脾样本共132份,阳性14份,阳性率10.61%.其中,集安和宽甸阳性率分别为7.58%、13.6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4).不同鼠种检测阳性率以黑线姬鼠为高13.79%,次为林姬鼠8.0%.IFA检测鼠血清115份,阳性20份,阳性率17.39%.其中集安、宽甸、珲春阳性率阳性率分别为11.76%、14.63%、25%,三地鼠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5).不同鼠种中,除褐家鼠和鼩鼱外,其余鼠种检出阳性率均较高(16.88%~33.33%).结论 调查地区野鼠中SFGR感染普遍,说明存在SFGR自然疫源地.

  • 吉林省珲春地区蜱中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研究

    作者:黄海楠;丁壮;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褚宸一;詹琳;赵秋敏;王玉福;曹务春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 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 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调查

    作者:唐琨;左双燕;李颖;郑元春;霍秋波;于季红;张圆;倪雪冰;姚囡囡;谭红专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变化.方法 运用PCR方法检测2010年捕获蜱中两种病原感染状况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威虎山和镜泊湖景区采集点捕获蜱标本共849只.两地优势蜱种分别为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26.15%、10.05%和0.00%、13.33%,提示全沟硬蜱复合感染.两地优势蜱种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上旬,蜱携带病原率因时间差异而不同.序列分析显示旅游区伯氏疏螺旋体有3种基因型,除B.garinii型、B.afzelii型外,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B.valaisiana-like group型.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得两序列分别与Rickettsia sp.HL-93和Rickettsia sp.H820,其同源性为100%.结论 两旅游区蜱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且携带的基因类型存在多样性;动态调查显示蜱种、蜱密度的分布以及蜱携带病原状况因生境、时间和人群的不同而有差异.

  • 一组长角血蜱中检出莱姆病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作者:孟真;姜理平;陆群英;程苏云;叶菊莲;占利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HN-98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作者:常丙功;张健之;田小东;毕德增;蔡军;张远富;陆振豸

    目的 从海南省斑点热疫源地不明热病人体内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方法 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斑点热疫区一不明热病人血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继之用分子生物学及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从海南省琼中县斑点热疫区一不明热男性民工的血标本中分离到了一株立克次体,命名为HN-98株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种.结论 该结果进一步从病原学上证实海南省琼中县存在有斑点热疫源地.

  • 福建省宁化县斑点热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作者:陈振光;钟建平;彭一平;陈敏;张健之;毕德增;贺金荣;张泮河;潘亮

    斑点热(spotted fever,SF)是由一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通过森林中蜱、螨的吸血活动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的存在已被我们以往工作所证实[1,2]。为进一步查明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人群及宿主动物、媒介蜱类中感染情况及疫源地类型,1993年至今我们采用现场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  (1)血清样本:人血清由笔者于1993年和1997年采自宁化林区长期居住或林区作业人群静脉血共952份; 动物血清从林区捕捉的鼠类,猎人捕获的野兔、 野猪、麂、狐狸及屠宰场的狗、牛,抽取其心脏血液313份,上述血液无菌分离血清,冷冻待检。  (2)蜱类:分别从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牛等动物体表或野外林间灌木草丛,捕获各种蜱类,送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鉴定分类。

  • 中国斑点热的研究成就

    作者:张健之;范明远

    斑点热(Spotted fever,SF)是由一群病原体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引起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落矶山斑点热、钮扣热、北亚热、昆士兰斑点热、立克次体痘和日本红斑热等.

  • 我国中东部地区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调查研究

    作者:范亚迪;胡建功;崔晓鸣;郭辰涛;沃颖;张小爱;张泮河;黎浩;刘玮

    为了验证我国中东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信阳和济南的蜱中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存在,且有复合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情况,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查法在河南省信阳市和山东省济南市捕获蜱,采用PCR和RT-RCR进行病原体感染筛查.信阳市捕获长角血蜱215只,其中游离蜱164只,寄生蜱51只.37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测阳性,阳性率17.2%;38只蜱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7.7%;4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9%.山东省捕捉到166只寄生蜱,均为长角血蜱,4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4%.6只蜱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6%:2只蜱为斑点热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2%.结果证实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

  • 新疆地区扇头蜱中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的检测与序列分析

    作者:孙响;张桂林;郑重;刘然;邱尔臣

    为了解新疆地区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中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立克次体感染状况,从新疆尉犁县采集蜱标本510只,其中血红扇头蜱90只,图兰扇头蜱420只.利用PCR方法对C.R.barbariae 立克次体ompA、ompB、gltA和17kD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10只血红扇头蜱和53只图兰扇头蜱检测出C.R.barbariae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1.11%和12.62%.经序列分析,同一目的基因阳性序列相同,为同一序列.经比对分析,ompA基因序列与意大利撒丁岛的图兰扇头蜱中检测出的C.R.barbariae序列(EU272186.1)同源性为99.8% (583/584).所测得ompB基因序列与意大利撒丁岛图兰扇头蜱中检测出的的C.R.barbariae OmpB基因序列(EU272187.1)同源性达100% (768/768).所测得的gltA基因序列、17kDa基因序列与新疆花蠕形蚤Vermipsylla alakurt检测出的相应基因序列(KT284716.1、KT284715.1)同源性达100% (375/375、356/356).结果表明,新疆尉犁县地区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中存在C.R.barbariae自然感染,感染率较高.

  • 辽宁省东部山区长角血蜱中SFGR DNA的检测和序列分析

    作者:王卓;王建伟;杨慎江;于淼;寇庆河;冯立;王秀红;田圃;吴益民

    目的 调查辽宁省东部地区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种型分布. 方法 采集辽宁省本溪、宽甸长角血蜱,提取DNA,采用PCR扩增SFGR omp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 结果 65份(368只)长角血蜱标本有7份扩增出SFGR Omp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77%.对其中3份标本的扩增片段(BH36、BH30、KD9)测序后进行聚类分析,ompA基因序列与SFGR河北株暂定种Candidatus R.hebeiii (HQ651815、HQ651817)同处于一个分支,同源性为99.83%~100%;与R.heilongjiangensis和R.japonica遗传距离较近,与其他SFGR遗传距离较远. 结论 辽宁省东部地区长角血蜱携带SFGR Candidatus R.hebeiii,且感染较普遍.

  • 海南省澄迈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多间隔序列分型

    作者:程雪琴;金玉明;老世军;黄昌和;黄芳;贾鹏本;张丽娟

    目的 采用多间隔序列分型(MST)对从海南省澄迈县发热患者及野鼠分离的6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检索,应用9对成功用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MST分型引物,对实验62株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校正后序列进行Blast分析.同时,对序列进行Megalign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将每株细菌成功测序的6段间隔序列按一定顺序拼接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使用6对间隔序列引物扩增实验菌株,结果显示每对引物扩增序列均显示较大的变异性,共获得48个变异型,以h3为代表的主要变异型占21.7%(13/60),剩余的47个变异型为独立型,分别占1.6%.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48个变异型均归为一簇.同其他参考菌株比较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与上述菌株关系密切.SNPs分析发现位点变异主要以T-C转换及A-G转换为主.结论 海南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非编码间隔序列呈高度变异性.MST分型较传统的血清表型分型以及MLST分型更具有鉴别能力,对未来立克次体暴发流行可提供快速有效的流行株追踪.

  • 云南省大理市鼠、蜱中检测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

    作者:张海林;杨红;张泮河;曹务春;张云智;袁庆虹;杨卫红;王静林;米竹青

    目的了解鼠、蜱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PCR法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野外山地捕获鼠类9种51只,从大足鼠(1/15)、大绒鼠(1/7)和短尾鼩(1/8)各检出阳性1份,其他鼠种均为阴性,总阳性率为5.88%.从采自弥渡县的208只勐突血蜱中检出阳性5份,阳性率为2.40%.结论初步认为云南省大理地区存在斑点热疫源地.

  • 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感染病原体调查

    作者:曹晓梅;张晓龙;房魏;乔舜;柳文进;杨鹏飞;魏怀波;田丽;姚李四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种群组成及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从捕获的鼠体上收集寄生蜱,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采用PCR或RT-PCR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果 共采集鼠体寄生蜱152只,分别为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其中草原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8.03%.从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9份,检出率为12.50%,其他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冯帅;吴含;张力文;路朝旭;张成龙;李志平;张荣贞;周慧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 东北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王卓;王建伟;于淼;邢悦鹏;冯立;杨义军;王秀红;田圃;吴益民

    目的 调查东北地区蜱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及其种型分布.方法 2012-2014年5-6月,采用人工布旗法在东北3省9个市(县)和黑瞎子岛不同生境采集游离蜱以及家畜(牛、羊)体表寄生吸血蜱并鉴定;采用PCR方法对蜱种进行检测,对检出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蜱的SFGR阳性率为11.43%,不同地区SFG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83,P=0.566);不同蜱种SFGR感染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6.354,P=0.174).5份嗜群血蜱标本及1份日本血蜱标本、1份森林革蜱标本与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054株(AF179362.2)和HL-93株(AF179364.1)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30%~100%;3份长角血蜱标本与Candidatus R.hebeiii(QHD-3.HQ651817.1、TS-1.HQ651818.1、QHD-1.HQ651815.1)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83%~100%;4份森林革蜱标本与R.sp.DnS14(AF009130.2)和吉林株R.sp.JL-02(AY093696.1)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8.79%~100%.结论 东北地区蜱类SFGR感染普遍,存在感染SFGR蜱种的多样性和SFGR基因型多样性特点,提示该地区人群应重视对蜱传斑点热的防护,同时应加强患者症状的鉴别与诊断能力.

  • 福建宁化林区动物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调查研究

    作者:陈振光;张茂银;贺金荣;毕德增;陈敏;钟建平;林荷;彭一平

    目的:调查宁化林区动物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方法: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牛血清学检测,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mCF);病原分离:用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分离SFGR,并用 mCF、PCR/RFLP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等动物存在SFGR感染,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20%、5.88%、50.00%、20.00%、55.56%、6.67%,牛血清中未检出SFGR抗体.查出在上述动物体表寄生的蜱类6属13种,鉴定分类5 000余只,先后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2株SFGR病原体.结论:从宿主动物、媒介蜱、病原学上进一步证实福建宁化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 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

    作者:黄海楠;丁壮;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赵秋敏;曹务春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比较南北地区不同鼠种带菌率的差异.方法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5省(自治区)共捕获鼠473只,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脏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共检测鼠473只,69只阳性,阳性率为14.6%;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都检测出阳性标本,阳性率分别为3.1%、21.6%、30.0%、10.8%和21.4%.结论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的鼠中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南北地区鼠的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