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吴有性"主客交"学说及其后世影响

    作者:茅晓

    "主客交"是明末医家吴有性温疫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主客交"学说的本义和后世影响展开研讨,并提出其学术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后世薛生白、吴鞠通、叶桂均受到此学说影响并各有创新.作者认为,吴氏此说和所创三甲散对急性热病和慢性杂病的证治均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 试论吴有性对疫病病因学的贡献

    作者:彭锦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著名医家.其时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多次发生传染病流行,温疫每至之处,常常"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温疫论·原序>).然而当时医家对温疫的认识非常肤浅,"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

    关键词: 吴有性 疫病 病因学
  • 吴有性伏邪学说的特点

    作者:王柳青

    "伏邪"概念源自<内经>,明末吴有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戾气"的概念,赋予"伏邪"新的内涵.吴有性认为寒邪无形,而戾气有形,具有物质性;邪气所伏病位为"膜原",且邪伏膜原为温疫初起阶段,并非"伏而不发",可以达原饮治疗.

  • 吴有性《温疫论》对传染病学的创新性贡献浅释

    作者:赵书刚

    通过对吴有性<温疫论>中关于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特异性定位、流行情况、地域和时间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说明吴有性对传染病学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 吴有性治疫方探析

    作者:赵艳;于华芸

    明末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针对当时疫病流行的情况,通过潜心钻研,认真总结,著成《温疫论》一书,对温疫病的病因、病机、证法、方药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温疫初起,创制达原饮、三消饮等方以疏利膜原,透邪外出;疫邪传胃,主张急证急攻,创先攻里后解表之新治法,以大承气汤等取效,若正虚邪实,则以黄龙汤等方攻补兼施;疫后伤阴,则以清燥养营汤滋养营血、清热润燥,其所创治疫诸方丰富了临床方剂学内容,对后世温病学家制方用方亦有重要影响.

  • 吴有性《温疫论》下法初探

    作者:张玥

    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擅治温疫,他晚年所著的《温疫论》中有大量通过下法进行治疗的论述,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吴氏对下法的运用有所创新,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不囿于古法,突出治病求因的思想,四诊合参,大胆施治,更考虑到下后固护胃气,分析全面透彻,用药精准效佳,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缪希雍喻昌吴有性论邪从口鼻而入

    作者:袁惠芳;李成文

    邪从口鼻而入,是清代以后医家提出的.医家缪希雍、吴有性、喻昌均对邪从口鼻而入提出自己的看法,分别为邪入多犯阳明、寒湿传入不同、清浊二种而入.

  •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作者:岳冬辉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想.希望这些理论能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 《温疫论》现存版本的考证研究

    作者:张志斌

    明·吴有性<温疫论>行世以来,版本多达80余种.经考察,该书虽在明末刊行,但原版已焚毁.当今各图书馆书目所记载的现存明末版<温疫论>: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藏订为崇祯壬午版的<温疫论>及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崇祯恩仁堂本,经考证均属于误认,<温疫论>早的刻本,无论是明末本还是清初本如今均已不存.目前被用作<温疫论>校点底本的康熙序刊本主要有4种:石楷校梓本(石本)、张以增评点本(张本)、刘敞校梓本(刘本)、<醒医六书>本(醒医本).其中,以"石本"、"张本"刊行为早."刘本"源于"石本","醒医本"则与"张本"多同.<四库全书>依据的通行本与"张本"、<醒医六书>本更为接近.

  • 从吴有性的《温疫论》看非典

    作者:陈凯佳

    本文根据吴有性的《温疫论》来研究非典,认为非典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症状,病程进展均与温疫相似,吴氏的方药亦适用于非典早中期的治疗.

  • 试论吴有性杂气论乃现代病因思想之萌芽

    作者:韩尽斌;孟志强;曲毅;石卫东;徐新春;朱建民

    温病医家吴有性著《温疫论》首次提出杂气病因论,突破了中医六淫病因范畴。杂气既可外来,亦可内生,是包括传染病在内的诸多内科疾病的病因。外来的杂气与现代病因学中的外源性致病因素相对应,内生的杂气则与内源性致病因素对应,体现了现代微生物病原学思想萌芽的特征。

  •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作者:臧文静;朱颖

    对吴有性治疗瘟疫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归纳,即温疫初起,邪在膜原,治宜疏利透达;若表里分传而致,既见三阳经证又见里证,则需表里分消;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用汗法;疫邪溃出膜原,内传入胃,则宜用吐下法;而温病后期则需扶正养阴.

    关键词: 吴有性 瘟疫论 瘟疫
  • 从《温疫论》浅谈吴有性对传染病学的创新性贡献

    作者:赵书刚

    通过对吴有性<温疫论>中关于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特异性定位、流行情况、地域和时间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说明吴有性对传染病学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 明代温疫学者外感热病证治学术特色探析

    作者:李董男

    目的 研究明代温疫学者万全、吴有性等诊疗疫病、温病的基本思路,及对清代温疫学派的影响.方法 系统梳理万全、吴有性等明代医家对疫病、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治法等主要观点.结果 万全和吴有性等明代温疫学者,多认为疫病邪气由口鼻而入;万全认为疫邪先犯肺卫、次犯心血,吴有性认为邪伏膜原、表里九传.疫病为温热或湿热性质.明代温疫学者提出“以物制气”说,从病因、病位、病证特点等方面入手治疗疫病,首要原则为开门逐邪、给邪出路,提出“客邪贵乎早逐”,采用疏利透达、涌吐、清下等法,注重养阴护胃气,急证急攻,下不厌早,创制达原饮等治疫专方,重视疫病调养,提出“温疫邪热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的基本原则.结论 明代温疫学者辨析伤寒、温病、疫病概念,对疫病、温病等的病因、传染途径、传变规律及防治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确立针对病因、病位的治疗思路,其相关理论与临床经验对于疫病、温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 读《温疫论》谈运用大黄的经验

    作者:张丽雯

    《温疫论》全书共2卷,论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辨证以及与伤寒的区别.通过就《温疫论》中吴有性运用大黄之方法,浅谈其用药经验.

  • 吴有性治疫经验谈

    作者:陈大舜

    对吴有性临床经验有特色的治法即对温疫病的治疗运用下法(承气汤之类)及开达募原法(达原饮、三消饮之类)进行论述,认为其对温疫病兼夹证的治疗及疫后调理等方面的临床经验可供借鉴.

  • 吴有性医案是瘟疫理论的具体表达

    作者:李永宸;赖文

    <瘟疫论>是研究吴有性学术思想、临床创见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解读吴有性医案,意在加强对瘟疫理论的理解.

  • 明代瘟疫的产生、爆发与诊治思路

    作者:杨奕望;吴鸿洲;陈丽云

    明代多次发生瘟疫流行,尤其适值明末,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众多医家对此纷纷提出诊治瘟疫的各种思路,逐步形成了明清瘟疫学派.

  • 《温疫论》汗法浅析

    作者:郝静

    吴有性的《温疫论》对汗法很重视,本文从发汗的机理、类型、动用的方剂,注意事项及汗法运用的意义等方面阐释了吴氏温疫论中汗法的理论,已经从初的发汗解表发展为因势利导,透邪外出,汗出而解,亦属于汗法的范畴.

  • 吴有性学术思想浅析

    作者:刘一;刘维政

    吴有性(约公元1581~1661年),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学家,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时代,疫病流行,诸医以伤寒治之不效,推究病情,悟出疫病病因是天地间存在的一种特别的"异气",辨其为温疫,按疫施治,大获奇效.于是他对温疫病的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所及传变之途径,详加探究,结合自身治疫之有效方法,历时1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