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温疫论》论今时之下法

    作者:魏媛;郭思佳;李小娟;孙增涛

    明末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以下法逐邪理论具代表性,其中包括“急证急攻”“下不厌早”等.现代医家指出下法在某些疾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感染类疾病、慢性病的预防以及急危重症等.围绕《温疫论》下法治疗思想和原则,联系今时之用,并总结下法的临床意义,旨在重拾先贤攻下逐邪法的学术思想,不应局限于下法伤正或只有燥屎内结之时才用之,与临床工作者重新学习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该法,不致延误病情.

  • 《温疫论》生姜功用初探

    生姜一药,实为无奇之品,但不可忽视之。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其治疗温疫诸多方剂中皆用生姜,对生姜功用多有发挥,运用生姜透毒、泄毒、解毒等功用治疗温疫,发前人之所未发,本文就此加以探讨。

  • 吴有性伏邪学说的特点

    作者:王柳青

    "伏邪"概念源自<内经>,明末吴有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戾气"的概念,赋予"伏邪"新的内涵.吴有性认为寒邪无形,而戾气有形,具有物质性;邪气所伏病位为"膜原",且邪伏膜原为温疫初起阶段,并非"伏而不发",可以达原饮治疗.

  • 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作者:张再良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 从吴有性的《温疫论》看非典

    作者:陈凯佳

    本文根据吴有性的《温疫论》来研究非典,认为非典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症状,病程进展均与温疫相似,吴氏的方药亦适用于非典早中期的治疗.

  • 《温疫论》下法诸方的运用

    作者:孙敏;龚婕宁

    对<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攻补兼施及润下等下法方剂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吴又可运用于疫病治疗的下法理论内容丰富,体现了对先世医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逐邪勿拘结粪"说浅析

    作者:罗萍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中论述须有"胃中燥,大便必硬"、"大便难"、"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等才能用承气汤.后世医家大多遵守张仲景,对承气汤的适应证认为须有大便硬结不通或通而不爽的腑实见证,而对阳明无形热盛无便秘者多不用承气汤攻下.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承气汤是"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强调要早下,勿拘"下不厌迟"之说.此理论在继承张仲景攻下法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运用范围,且对现今急性热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差异探析

    作者:宋慧荣;罗亚敏;李冉;高明慧;李龙梅;杨学琴;陶晓华

    桃核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桃仁承气汤首见于《温疫论》,二者方名相似,又同为治疗蓄血证之方,后世医家不免将其混称,出现一方多名、同名异方的情况.桃核承气汤主治太阳蓄血证;温疫病胃腑实热当下而未下,温病热毒内陷血分形成瘀血,血分热瘀俱重,用桃仁承气汤深入血分,化瘀清热,瘀热共去.采用Jaccard相似度计算桃核承气汤和桃仁承气汤两个方剂药物组成的相似度,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并非一方,药物组成方面的相似度为37.5%,药物剂量方面的相似度为54.37%.《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非温病之桃仁承气汤,二者在方名、源流、药物组成及剂量和用药特点等方面皆有差异,故临床上有关蓄血证辨证用药时要审度病机,辨证施治.

  • 吴又可《温疫论》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作者:邢政;王秀莲

    温病学家吴又可的《温疫论》于1737年传入日本之后,作为第一部传入日本的温病学专著,引起日本医家的极大关注,在日本广泛传播,得到普及.为后期《温病条辨》等其他温病学著作在日本传播流行奠定基础.同时也推动着日本医家明确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冲破江户时代日本医学界大多依靠《伤寒论》辨证的固定模式,为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虽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医家对吴又可《温疫论》的研究一度停滞不前,但是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传染性疾病的再次流行,越来越多的日本医家开始关注吴又可理论的研究价值,并且广泛探讨《温疫论》在现代临床的多方面应用.相信日本医学界将在感染性、传染性疾病领域更多的研究借鉴吴又可《温疫论》学说.并且未来的趋势是将吴又可《温疫论》的思想,更多的与日本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广泛用于各类型疾病的治疗,同时用来指导新型抗感染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更好的应用于现代临床.

  • 浅论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之二)——表里分传

    作者:黄玉燕

    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表入里传变,另一类是表里分传.表里分传的传变规律较为复杂,病性可能为湿热.邪自口鼻而入后首犯半表半里,邪气伏留,发病时可有出表与入里两种趋势,病程可分初起、中期、后期三阶段.中期因邪气使表里之气不通,伏邪一时不能透尽,故有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等多种传变方式,称为“表里九传”.因医家对表、里、半表半里认识不同,对其阐述稍有差异.“表里九传”为总结诸多病例得出,对于个体而言,以何种方式传变则是因人而异.治疗时要抓住疫邪本身,根据其传变规律决定治法.

  • 读《温疫论》谈运用大黄的经验

    作者:张丽雯

    《温疫论》全书共2卷,论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辨证以及与伤寒的区别.通过就《温疫论》中吴有性运用大黄之方法,浅谈其用药经验.

  • 《温疫论》中“下后诸症”辨析

    作者:高展翔

    攻下祛邪是明末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的重要学术思想,其“下后诸症”是攻下法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认识和理解《温疫论》攻下学术思想,本文从下后顺证、下后再下证、下后虚证三个方面总结《温疫论》中的“下后诸症”,探讨吴又可对使用下法后所见各种症状的辨治方法.

  • 《温疫论》汗法浅析

    作者:郝静

    吴有性的《温疫论》对汗法很重视,本文从发汗的机理、类型、动用的方剂,注意事项及汗法运用的意义等方面阐释了吴氏温疫论中汗法的理论,已经从初的发汗解表发展为因势利导,透邪外出,汗出而解,亦属于汗法的范畴.

  • 吴有性学术思想浅析

    作者:刘一;刘维政

    吴有性(约公元1581~1661年),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学家,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时代,疫病流行,诸医以伤寒治之不效,推究病情,悟出疫病病因是天地间存在的一种特别的"异气",辨其为温疫,按疫施治,大获奇效.于是他对温疫病的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所及传变之途径,详加探究,结合自身治疫之有效方法,历时1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 浅谈温疫

    作者:何超元;骆云丰

    温疫盛行主要是由于疠气,其病位居于半表半里,其传变有九种,症状复杂多样,治疗始终以攻邪为目标,笔者通过学习<温疫论>,对温疫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故简录之,与同道共享.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