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析“退黄以大黄为专功”

    作者:张芳;孙丽霞

    明代医家吴又可指出“黄因小便不利……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后世医家总结为“退黄以大黄为专功”思想。本文通过阐述黄疸病因病机,结合大黄泻下通腑、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简要剖析大黄退黄之机理,以利于指导临床应用大黄治疗黄疸病证。

    关键词: 黄疸 吴又可 大黄
  • 杂气致病,理论创新;透达膜原,切合实用

    作者:肖永华;刘宁;赵进喜;贾海忠;张立山;戴雁彦;余秋平;王宣权

    吴又可是温病学派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具有崇高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名著《温疫论》在温病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理论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学习.邪伏膜原理论及达原饮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深刻领会《温疫论》学术思想有利于临床疗效提高.

  • 吴鞠通对《温疫论》下法的继承发展与补正

    作者:孙彬霄;马晓北

    吴鞠通在其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提到他在校检《四库全书》时得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观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研究《温病务辨》时不可忽视《温疫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吴又可确为温病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吴鞠通批判地继承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在下法的应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法、攻补兼施法及润下法理论内容丰富,故主要论述吴鞠通对《温疫论》中下法的继承发展及补正,以期更好地理解运用下法.

  • 吴又可在医史上的地位及中医的学术独立性

    作者:张大明;杨建宇

    吴又可是中医西医一致葆扬之人,原因是他所提倡之"疬气说"在病因学上有其创见.然若就其对病因的探索而言,吴氏更有理由得到西医的葆扬,因他在当时的条件下,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六淫说,天才的推测另有某些不同于六淫的致病物质,从宏观层次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微生物致病的特点.早于西医发现致病微生物数百年,实在难能可贵.

  • 吴又可诊治温疫辨病特色探微

    作者:胡森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了吴又可诊治温疫的辨病特色.吴氏首辨病类,明确是否是疫病;通过辨别病原、辨别表里、辨别传变、辨别标本、辨别缓急来辨别具体中医疫病,明确疫病中医特征;辨别一个病人原有疾病、又患疫病与单纯患疫病.以上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 吴又可在邪伏膜原证治疗中证型转化思想的启示

    作者:张宏瑛

    本文通过吴又可对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加以分析,探究其证型转化思想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应用证型转化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注意也加以探讨.

  •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

    作者:王秀莲

    温疫学派从不同角度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进行探讨,经历全新认识和创新过程,使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与诊疗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对疫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治疗方面擅用攻击性疗法、专方为主,随证变化、强调顾护胃气,重视后期调理,以及重视机体的抗病能力,调动机体内在因素,驱除疫毒等经验值得借鉴.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对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探讨新发传染病、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发病规律,创新和完善辨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温疫论》与《瘟疫明辨》的舌诊研究

    作者:罗大中;梁嵘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疲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 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观点探析

    作者:朱虹;王灿晖

    吴又可,是著名的温病学家.他首创"疠气"之说,为中医病因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又可治疗温疫病主张以驱邪为第一要义,在运用攻下法方面,虽继承了<伤寒论>下法的理法方药基本精神,但在具体运用上又有独到之处,是对仲景运用攻下法的补充和发展,兹分析如下.

    关键词: 吴又可 温病 结粪 逐邪
  • 关于喻昌与吴又可温病思想的先后及关系--与赵书刚博士商榷

    作者:战佳阳;毕秀丽

    在2004年6月的<中医药学刊>上发表了赵书刚的<<尚论篇><尚论后篇>对温病学的贡献与后世影响探微>(下文简称为<探微>)一文.

  • 论《温疫论》祛邪大法及其应用原则

    作者:崔爱民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分析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对温疫的辨证施治也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对温疫祛邪大法尤其是攻下法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提出了很多攻邪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当今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论吴又可治疗温疫的特点

    作者:蔡春茜;徐阳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病位、病邪传变和治疗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其治疗方法为疏利透达,直捣病所;给邪出路,分消内外;扶正养阴,调理善后.这些独特的见解,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今天防治疫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 欲求南风须开北牖--吴又可治疫特色探析

    作者:孟繁洁

    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将"欲求南风,须开北牖"这-方法应用于温疫病治疗之中,针对疫邪表里分传,传及至胃,里气壅塞,致人体表里、上下、营卫、脏腑之气不得宣通的病理,运用通其塞气之法,以开北牖,求南风,治愈温疫传变过程中的多种病证,从而确立了该法在温疫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开辟了温疫病诊治的蹊径.

  • 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作者:张再良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 吴又可对传染病之卓见——《温疫论》成书360周年

    作者:傅维康

    就世界疾病史而言,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传染病是对人类为害大的疾病.医学史上,中国人民对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曾经取得不少重要成就.

  • 吴又可温疫治法刍议

    作者:李广浩;张再良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 吴又可下法思想研究

    作者:孟繁洁

    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非常重视攻邪祛病,善于使用下法,在<温疫论>中就下法思想的提出,应下诸证,下法的目的、使用特点、常用方药等论述颇详,且自成体系,为后人正确理解和研究其下法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祖国医学治法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 《温疫论》下法诸方的运用

    作者:孙敏;龚婕宁

    对<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攻补兼施及润下等下法方剂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吴又可运用于疫病治疗的下法理论内容丰富,体现了对先世医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吴又可《温疫论》治法探析

    作者:李广浩;陈昕琳;诸宁

    对<温疫论>的治则治法、下法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探讨,评价了吴又可对温病治疗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作者:张大鹏;傅雷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