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证脉象特征及应用举隅

    作者:丁晓;吕玉婷;滕晶;齐向华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具有通阳散结、降气化痰、运转胸中大气的作用,原文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肺同居胸中,本方经过加减用于治疗心肺疾病的临床报道较多,且疗效肯定.文章以“系统辨证脉学”为工具,以脉象要素为契入点,来举证本汤证的脉象系统和脉象要素组成,分析本汤证的个性特点和临床特点,并临证举隅,明确本汤证临床应用的脉象指征,使“阳微阴弦”以脉象要素的形式“心中易了,指下明晰”;扩大本汤证的应用范围.

  • 《中医诊断学》教材中28脉的归纳方法初探

    作者:薛晓琳;王天芳;赵燕;吴秀艳;李宁;宋月晗;关静;李峰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脉象的非直观性使得初学者体会和掌握脉象时有一定困难。为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均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以此6种纲脉的脉象构成要素为分类依据,归纳了其余脉象。六纲分类法中的6个纲脉,与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相对应,该分类法虽简明扼要,但鉴于一些脉象为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脉,使得以“一要素概括多要素”的六纲分类归纳法不能体现相应类别下复合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且因为脉象要素的多样性,六纲脉中涉及的6种要素不能涵盖其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不利于学生对脉象特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脉的特征,旨在让初学者系统理解并掌握28脉中每种脉体象特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超声心动图变化与其脉象要素的关联研究

    作者:李福凤;王忆勤;姚笛;钱鹏;刘国萍

    目的:探讨195例冠心病患者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变化特征与脉象要素的相关性,为发展无创的脉诊检测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Megas多谱勒彩色超声仪采集冠心病患者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脉象要素-脉位、脉力、脉紧张度、脉流利度4方面与超声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冠心病脉有力者表现为主动脉流速、肺动脉流速升高,二尖瓣E峰降低;脉紧张者表现为主动脉流速、肺动脉流速增大,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E峰、二尖瓣A峰减小;脉滑者表现为主动脉流速、肺动脉流速减低,二尖瓣A峰、射血分数增高;冠心病脉位浮者表现为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减小,主动脉流速、肺动脉流速、二尖瓣E峰有降低趋势.结论:结合多学科研究的手段,可寻找到冠心病患者脉象构成要素的量化指标.

  • 细脉、小脉辨

    作者:石强;陆小左

    自<脉经>以降中医脉学一般把细脉与小脉这两种名称统一为细脉,但是,两者在脉象形态上不同,通过对细脉与小脉各自脉象要素的分析,细脉是单因素脉,代表了脉管细这一方面的特征,小脉不能等同于细脉,小脉是一个复合脉象,代表了脉体细和脉搏无力两者复合的特征.

  •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眩晕"脉-证-方"探析

    作者:谢君;滕晶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五维纲领与辨证探讨

    作者:滕晶;齐向华

    "系统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凭脉辨证的关键在于对脉象要素的识别及对脉象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辨识、判断与推理,"位、数、形、质、动"五维纲领的提出使凭脉辨证有法可依,有据可存,对预测疾病、指导临床诊治达到治未病的医学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上热下寒证及其系统辨证脉学诊断

    作者:丁雅楠;李京凯

    上热下寒证是机体阴平阳秘常态被打破的状态.搜集古今文献,阐释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并提出从“系统辨证脉学”人手对上热下寒证作出明确诊断.用该脉学体系中的“寒”“热”两个要素来分析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即以脉象“尺寒寸热”对应机体“上热下寒”的阴阳紊乱.同时提出需以脉象中其他要素为背景脉象,以达到辅助诊断、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病情发展进程等目的.以脉断证,以实现对临床相应证候的诊断,同时清晰认识整个疾病的过程.

  •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作者:李甜;刘雪梅;刘媛;陆小左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 健康人群体质构成及脉诊信息分析

    作者:申晓日;靳贺超;于文涛;赵丹;王少贤;汪南玥;刘佳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体质构成及脉诊信息差异.方法 对567例石家庄地区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用中医脉诊信息采集系统进行脉象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脉位、脉力、脉率3种脉象信息.结果 在567例健康人中,平和质占52.73%,偏颇体质占47.27%;其中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为主.男性湿热质多于女性,女性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这五种体质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阳虚质与平和质的脉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脉位、脉率方面比较没有差异.结论 健康人群中非平和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同体质在性别构成方面差异较大,脉力可作为辨别湿热质与阳虚质的重要依据.

  • 脉诊心理与脉象要素的确立

    作者:齐向华;丁晓

    在系统科学指导下,运用认知心理学重新构建中医脉学体系:重视对脉诊心理过程的研究;强调诊者手指[1]感觉功能的分化;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出25对脉象要素,并用现代物理语言进行描述.此体系在继承传统脉学理论的基础上,概括了古今脉学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创新.

  • 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分析原则

    作者:齐向华;丁晓

    在系统科学指导下,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要素与要素间关系,及对疾病各个层次的表征作用,为中医脉学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 脉象要素“刚柔”与“敛散”临床辨识

    作者:刘呈祥;滕晶;齐向华

    就刚柔与敛散在定义、练习要点、表征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指出“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创立的一个继承与创新并茂的脉学体系,在继承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将信息丰富的脉象系统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刚柔与敛散是其中两对,常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病因、病机、体质、个性等脉象体系中出现,临床应仔细辨识.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