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贺氏三通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和PAI-1的影响

    作者:王麟鹏;周德安;程海英;宣雅波;王桂玲;贺普仁

    目的:探讨贺氏针法防治急性缺血性中风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贺氏针法组(观察组)和局部取穴组(常规组)各25例,分别观察针刺2天、7天和21天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快速抑制物(PAI-1)的活性,并与2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PA活性降低又升高(P<0.05).观察组PAI-1活性升高又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组PAI-1活性降低又升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贺氏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下降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对脑梗死的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分期整体针灸法对6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郭元琦;Chen Liyi;陈丽仪;周罗晶;李惠;区轩明;刘东生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整体针灸法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法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ADL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提高患者ADL、降低残疾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脑梗死急性期针灸选穴探讨

    作者:张晶晶;海英

    针灸治疗脑梗死对促进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肯定的疗效.针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可按经络理论取穴,采用通脑活络法、醒脑开窍法、平肝通腑法辨证取穴,取头部腧穴及肩部取穴,针对意识障碍、凝视、偏瘫、尿失禁、面瘫、失语等症状对症取穴.已有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针灸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可改善脑血流,促进脑功能恢复.

  • 针灸治疗胃出血致低血容量性脑梗死后遗症1例

    作者:李凤林

    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为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但由于在上消化道出血基础上并发脑梗死则相对较少见[1-2].现举例介绍如下.1病案举例张某,病案号274134,男,58岁,主因双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失语20余日人院.

  • 从RhoA通路探讨电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机制

    作者:谭峰;王健;陈晶;顾勇;詹杰;顾民华;谭玖清;梁艳桂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I/R)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为应用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54只雄性SPF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电针组,每组18只大鼠.假手术组仅做手术创伤,脑梗死组不予任何干预,电针组予电针针刺百会穴、大椎穴,每天1次,每次30 min.各时间点(第1、7、14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定神经功能,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病灶侧海马区勿动蛋白-A(Nogo-A)、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溶血磷脂酸(LPA)蛋白的表达.[结果]第1、7、14天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海马区Nogo-A及LPA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7、14天脑梗死组病灶侧海马区RhoA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第1、7、14天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病灶侧海马区RhoA、Nogo-A及LPA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脑梗死组(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抑制大鼠海马区RhoA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

  • 双侧头针或患侧头针同步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作者:张丽华;王艳君;张姝;张爱玲;张霞

    目的探讨双侧头针或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梗死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体针治疗),试验组同时采用双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照组同时采用患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2组针灸和康复训练均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对2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评分、 MBI评分均显著提高, N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2组间FMA评分及NDS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BI评分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运动功能。

  •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对患者脂联素、hs-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郭岩;王娟

    目的:探究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脂联素(APN)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APN及hs-CRP水平进行对比,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双侧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起始处(ICA)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值进行评估对比.结果:①干预前两组患者APN及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观察组APN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干预前两组NIHSS及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干预前两组CCA及ICA处IM T值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观察组两处IM 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配合西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调整期血清因子水平,软化颈动脉斑块.

  • 手、足三里穴位注射纳络酮治疗脑梗死72例

    作者:任绪东;蔡华;亓慧敏

    目的:探索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手、足三里穴位注射纳络酮0.8mg,治疗脑梗死72例.结果:总有效率94.4%提示:本方法,见效快,催醒作用强,疗效高于维脑路通滴的对照组.

  • 不同介入时间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后脑组织Bax、Bcl-2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刘洁;王宝亮;钱仁义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后脑组织Bax、Bcl-2表达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为缺血组(CI)和假手术组(Sham).缺血组再分为模型组、模型干预组(1 h、6 h、12 h、24 h、48 h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1次/d,每次持续30 min,持续5 d.针灸后用T T 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纹状体Bax、Bcl-2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 PI3K1、AKT-1蛋白mRNA表达情况,同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与MCAO组比较,6 h、12 h电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1 h、24 h、48 h电针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 CA O组相比,6 h、12 h电针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纹状体Bax表达升高(P<0.05),Bcl-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组比较,6 h电针治疗组Bax表达显著降低(P<0.01),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1 h、12 h、24 h、48 h电针治疗组Bax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纹状体有少量AKT-1、PI3KmRNA 表达;MCAO模型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 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纹状体 AKT-1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以6 h电针治疗组为显著(P<0.01).与MCAO组比较,1 h、6 h电针治疗组PI3K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1.5 h后再灌注后6 h是电针介入治疗的较好时机.电针治疗可以增强Bcl-2、AKT-1和PI3K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并激活PI3K/AKT 信号转导通路信号通路,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