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内经》"凡治病必察其下"

    作者:李声国

    <素问·五脏别论>载文"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文中之"下"含义颇为精深.1 古今医家所论之"下"观注释<内经>诸家,上可及隋·杨上善,下可至今朝诸家.其杨氏于撰注<内经太素>中言,"察其之下"这意为"凡治病察其上下,适其脉,观其志意……"(<卷第十四·诊候之一·人迎脉候>)意"下"乃上察人迎,下诊寸口.唐·王冰撰编<内经素问>之际,则言"下,谓目所见".至明·吴琨<素问吴注>所载,述"下,谓二便".清·张隐庵方下,谓"肠胃水谷之所出也,是以凡治病必察其下,二便也."另有<素问集注>所言亦意合吴琨,但薛生白、马莳两家又认为"下言二阴,二阴者,肾之窍,胃之关也:……系一身之安危,此下不可不察也.""观其下者,察其下窍通否也".

  • 张仲景与薛生白对湿邪为病认识异同的探讨

    作者:梁润英;姚振发

    目的 研究张仲景与薛生白对湿邪为病认识的特点,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方法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和薛生白《湿热病篇》的研读,探讨两位医家对湿邪为病病因、症状、治法、用药的异同.结论 张仲景与薛生白在治疗湿邪为病时均重视脾胃阳气,张仲景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湿邪为病主要采用“发汗、利小便”两大治疗大法,薛生白结合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遣方用药,并且根据湿邪侵犯人体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综合病因、病机、病势,确定治疗方法,理法方药.

  • 叶天士与薛生白治疗湿热痞证用药特色分析

    作者:李玉娟;刘小玉;姜厚望;李红培;肖连宇;赵岩松

    叶天士与薛生白,清代同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擅长温病治疗.笔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两位医家治疗湿热痞证的医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用药特色.叶氏与薛氏治疗湿热痞证均以湿热分治、三焦分消为原则,用药以苦、辛、温为主,理气化湿,重视脾、胃、肺三脏的气机调节,但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两者共用药物中,厚朴、杏仁、陈皮、滑石使用频率均较高.叶天士还好用半夏、黄芩、黄连、茯苓;薛生白较多用茯苓皮、草果、藿香.药物配伍方面,两位医家均喜用陈皮、厚朴,厚朴、杏仁配伍;叶氏还多用半夏、杏仁,半夏、黄芩,滑石、杏仁等;薛氏则用厚朴、陈皮、茯苓皮三者相互配伍为多.两位医家治疗中的相同、不同之处对临床治疗湿热类痞证有指导意义.

  • 叶天士与薛生白治疗湿热下利的用药特色分析

    作者:刘小玉;李玉娟;姜厚望;李红培;肖连宇;赵岩松

    叶天士与薛生白是同一时期的2位温病大家,而对于湿热下利的治疗,2位又有着不同的用药思路.笔者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2位医家治疗湿热下利的医案进行研究,通过对治疗湿热下利时所用药物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叶薛两家治疗湿热下利用药关联和用药模式的异同.对于湿热下利,叶天士与薛生白都认为是由湿热邪气阻遏气机,致使脾胃传导失常所致,治疗时均从中焦阳明太阴入手,集中使用温药、寒药,少用凉性和热性药,较多使用苦、辛、甘味药;叶天士较多使用黄芩、白芍、黄连、猪苓、茯苓、泽泻;薛生白常用的药物有茯苓、陈皮、厚朴、藿香、甘草、当归、白芍、白扁豆、葛根、乌梅、草果、砂仁以及黄连、黄柏.2位医家在治疗中用药差异为临床治疗湿热下利提供了借鉴思路.

  •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辨治刍议

    作者:张勇;王俊伟

    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的《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第10条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薛生白治湿四法结合宣上焦、畅中焦、渗下焦的用药指导思想进行探析,对当前中医临床颇具指导意义.

  • 《温热病指南集》若干问题考

    作者:郭选贤;蔡永敏;张华锴

    认为《温热病指南集》并非孤本,实际现存3部;其作者陈平伯名为祖恭,平伯是其字,并非平伯为名,祖恭为字;陈平伯大约生活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而非道光年间;其重要的校刊者钱树芝与钱培荪的关系是祖孙关系而并非父子关系;对“《温热病指南集》前2篇为陈平伯所著,第3篇为薛生白所著”的观点阐明了认识.

  • 《扫叶庄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作者:张家玮;鲁兆麟

    《扫叶庄医案》为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薛雪(1681 ~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清代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薛氏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且善拳勇.后因母病而究心医学,博览群书,精于医术,与叶天士齐名而两不相能[1].平生擅治温热疾病,著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扫叶庄医案》《温疟论》《日讲杂记》等,均刊刻于世[2].

  •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作者:张再康;冯瑞雪;张紫微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作了精辟的阐述.我们通过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新的认识,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 浅论薛生白《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

    作者:朱建君;周银亭

    清·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篇研究湿热病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文献,其对湿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变的证治,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条分缕析,极尽变化,无论是处常处变,皆有案可据,有法可循,其对湿温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被后学奉为圭臬.今对其学术特点探讨如下.

    关键词: 中医学说 薛生白
  • 薛生白医案真伪辨

    作者:冯明

    目的:为薛生白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方法:将解放前后出版的叶天士和薛生白医案对照比较做出推断.结果:叶天士和薛生白医案相互参见者不少.结论:<扫叶庄医案>尚有可疑,<三家医案合刻>中薛案真实可靠,陆撰<薛生白医案>实三家合刻中薛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薛案只有三分之一是真的,<清代医家医案大全>中薛案以讹传讹,<碎玉篇>中有近五分之一叶案,学者在研究时应予注意.

  • 王跃“连苏饮”异病同治内科杂病

    作者:周慎

    王跃主任医师认为薛生白“连苏饮”辛开苦降,治肺胃不和之湿热证,药味少,药量轻,与孟河医派清润平稳,用药轻、巧、灵特点不谋而合;辛以开郁,苦以降上逆之火,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紫苏叶行气宽中,二药相和,中焦痰湿得化,郁结得开,热邪得以清散.呕吐伴胸脘部痞满、咽干、口苦、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沉而数,夹湿浊,当伴头沉身困重等,苔黄腻,脉沉数而濡,均为胃中郁热、湿热中阻,皆可以连苏饮主之;内伤致湿热、湿毒蕴结中焦而呕吐;妊娠胎热上攻,胃气上逆致妊娠呕吐;外感致肺胃郁热而呕吐;若不吐,胸闷脘满、嗳气泛酸,烦躁不安,夜寐不宁等,亦属胃中郁热、湿热中阻、肺胃不和,亦均可用.所谓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是也.附胃肠型感冒、妊娠剧吐、糖尿病胃轻瘫、肾衰呕吐验案4则.

  • 薛生白《湿热病篇》用药规律与特色

    作者:周茂福

    薛雪(1681~1770),清代医学家.字生白.江苏苏州人.精于医术,与叶天士齐名,堪称温病学大家.其所著《湿热病篇》是治疗湿热病的专书,对于湿热的病因、病机、治疗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而且其遣方用药章法分明,风格独具,自成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其用药思路可为后世吾辈之医镜.现就其中之一二略述于下,以为抛砖引玉.

  • 浅析薛生白治湿之法

    作者:郑春素

    通过研读分析<湿热病篇>,发现薛生白治疗湿热病时,娴熟的运用了宣湿、化湿、燥湿、利湿、逐湿之法,对当前中医临床颇具指导意义.

  • “源清则流自洁”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刘文娜

    清代薛生白将文学术语“源清则流自洁”植入医学中,用以说明肺与大肠、肺与膀胱的整体关系.肺为水之上源,与膀胱、大肠共同参与人体水液代谢;膀胱和大肠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调控,肺源清则下流洁,反之则生各种病证.临床上癃闭、水肿、淋证、黄疸、泄泻、便秘等病证据此指导可获佳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论治思想.

  • 《湿热条辨》作者辨疑

    作者:杨杏林

    据<吴医汇讲>、<温热经纬>以及<医约>、<温热病指南集>等书的相关内容,对<湿热条辨>一书系薛生白所著提出疑议,认为该书原著者非薛氏本人,实为后人增补陈平伯著述的部分内容托名而成.

  • 《湿热病篇》口渴辨析

    作者:魏凯峰

    对《湿热病篇》中论及口渴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分析.口渴常见病机为邪热伤津所致,在湿热性疾病中可由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或邪热伤津,或暑伤津气,或病末正虚、虚阳外越、中阳虚不能布津等所致.治疗各随病机不同而灵活用药.

  • 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性温病用药异同研究

    作者:肖连宇;黎又乐;刘倩;赵岩松

    目的:分析比较叶天士和薛生白在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异同及各自治法特点。方法根据叶天士、薛生白两人著作中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关联规则及χ2检验比较二者用药异同。结果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茯苓、陈皮、厚朴、杏仁、滑石、泽泻、半夏、薏苡仁、白术、苍术等10味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中杏仁、滑石、泽泻3味药物的使用中叶天士要多于薛生白,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药物配伍方面,叶、薛二家均喜用茯苓-陈皮-厚朴;不同的是叶天士还喜用黄芩-黄连、猪苓-泽泻、滑石-竹叶-杏仁等配伍,而薛生白使用较多的是杏仁-厚朴-白豆蔻、陈皮-白术-茯苓、厚朴-茯苓-陈皮-草果等配伍。结论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均遵行了《内经》的治湿原则,另外叶氏的常用配伍也体现了其“总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用药特色,而薛氏的用药则体现了其“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的认识,治疗以中焦阳明、太阴为主。

  • 肾小球肾炎湿热病机探析

    作者:缪平;徐佩华

    肾小球肾炎大多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因病机与湿热、风邪至关密切。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非少见。近年来我们观察了45例慢性肾炎患者,与湿热有关者达 25例,这是否与湿性腻滞、致病缠绵有关。因此,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和演变机理,对防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1 湿热伤表,阻遏肺气,通调失司 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从表卫侵袭者间或有之,故薛生白有“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的论述。章虚谷注释道:“是湿随风寒而伤表,郁其阳而变热,如仲景条内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是也。”《湿热论》是指广义湿热为病立论,其审因论治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肾炎湿热病机。但湿热之邪伤表郁而化热,只有少数病员引起肾炎,主要取决于机体自身的虚损情况。据临床所见,就表邪受病而言,主要与肺气不足有关,当肺卫功能失调,湿热之邪乘虚而入,阻遏肺气,造成肺之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以致发生水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升肺气,调理肺卫功能,于病机颇为合拍,故临床用于湿热伤表所致的急性肾炎每每获效。

  •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

    作者:朱炳林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清代吴县人.学问渊博,思维灵敏,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不仅留下了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湿热病篇>,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医案.这些医案,析病深刻中肯,论治紧扣辨证,方药自出机杼,而尤善用甘药,其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在众多药物中,薛氏何以对甘药情有独钟?

  • 赠人以言爱人以德--读薛生白医案一得

    作者:朱炳林

    据唐代孙思邈介绍,晋宋以来,虽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其中原因,不在医生水平,而是病人嗜欲太甚,不知摄养所致.所以他不但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之术,还将"能将节调理”视为疾病向愈的一个条件.他说得好:"治病用药力,惟在食治将息得力,大半於药有益,所以病者务在将息节慎之至,可以养生,岂惟愈病而已”(<千金要方>).<史记>有"病有六不治”之说,将"衣食不能适”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治病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不可忽视病人的自我调养.今读薛生白医案,见其在医案中常"赠人以言”,且赠言因人、因病、因时而异,涉及治疗、预后、保生的方方面面,颇具特色,可供临床借鉴.治病除理法方药的一线贯穿外,尚应注意情志与调节饮食,大凡与疾病相悖之嗜好,为医者均宜开导之.如"必薄滋味乃效”[1],"要戒酒辛辣”[2],"必得情怀开旷,斯郁结可解”[3],"内起之病关系脏真,情志安和,庶病可却”[19]等等.

    关键词: 薛生白 医案 医嘱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