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50例
2003年5月-2005年9月,笔者应用中药外洗联合1%联苯苄唑凝胶外用治疗50例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患者,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
自拟蒲地苋外洗方联合远红外线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糠秕孢子菌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自拟蒲地苋外洗方联合远红外线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生活质量和糠秕孢子菌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PF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43例和治疗组(B组)43例.A组使用自拟蒲地苋洗液熏洗,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远红外线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种疗法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糠秕孢子菌清除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A组的81.40%(P<0.05);B组生活质量总改善率为93.02%,明显高于A组的76.74%(P<0.05);B组糠秕孢子菌清除率为93.02%,明显高于A组的76.74%(P<0.05);A、B组患者中各有1例在治疗过程中有轻微皮肤灼热、皮肤红斑,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自拟蒲地苋外洗方联合远外红线可明显改善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生活质量并有效杀灭糠秕孢子菌,效果显著,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
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近20多年来,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与领域均有显著的拓展.目前的治疗焦点主要集中于系统感染方面(深部真菌病),特别是某些少见真菌的致命性感染逐年增加[1].文献报道多为深部真菌感染的系统性药物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仅涉及单一病种的零散临床试验研究.通常浅部真菌感染(superficial mycoses)指限于皮肤外层(表皮)、甲板、毛发和黏膜的真菌感染,其主要病原菌为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等.此类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据统计其发病率可占全部皮肤病的1/4左右[2],其中以手足癣和股癣发病率高且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甲癣(甲真菌病)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虽然以往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
糠秕孢子菌致病机理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及防治
目的:探讨糠秕孢子茵在内环境发生改变时从寄生性向致病性转变的过程及诊治.方法:回顾临床改变发病机理,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治糠秕孢子菌性皮肤病的经验.结果与结论:在确诊后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
派克墨水染色法验证婴儿额部花斑癣一例
花斑癣是由一种嗜脂酵母菌-圆形或卵圆型糠秕孢子菌所致的皮肤浅层角质感染.糠秕孢子菌属于正常皮肤寄生菌,其感染多见于成人,近年婴幼儿发病有上升趋势.漏、误诊时有发生.在治疗前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证实花斑癣很重要[1].现将我们发现的以派克墨水染色法验证的婴儿额部花斑癣1例报道如下.
-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对32例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6周治疗观察痊愈20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基本无不良反应.结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易被误诊、漏诊应提高警惕,治疗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祛除诱发因素,抗真菌药外用效果不明显时,宜同时口服.
-
严重多发伤患者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去除诱因,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 10例患者除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均治愈,随访10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常具备糠秕马拉色菌致病的多种条件,是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呈爆发性,但对抗真菌治疗疗效好,复发率低.
-
伊曲康唑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30例,患者每日服用伊曲康唑200mg,连服7天,并与2%酮康唑洗剂对照.结果伊曲康唑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糠秕孢子菌脂酶活性及影响因素检测
测定糠秕孢子菌脂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糠秕孢子菌的脂酶活性有较大的株间差异性.不同pH值对糠秕孢子菌的脂酶活性有明显影响.16株糠秕孢子菌大脂酶活性值在 pH值为6.4时测得.金属离子液对脂酶活性有影响,Na+,K+较 Ca2+,Fe2+明显增加糠秕孢子菌脂酶的活性.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
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电镜观察
研究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糠秕孢子菌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的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但IL-2、IL-4、IL-10、TNF-α、IFN-γ等的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电镜观察显示,共同培养24h后,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
氟康唑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治疗对象:选择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内服或外用)、无肝肾疾患、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直接镜检糠秕孢子菌阳性的毛囊炎患者.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氟康唑治疗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19~45岁,病程1~4年.对照组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20~42例,病程1~5年.
-
酮康唑洗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酮康唑为眯唑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常用于治疗各种真菌感染如体癣、头癣等[1~3].由于它对脂溢性皮炎的常见致病真菌糖秕孢子菌有高效的抑制作用和抗雄性激素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面部及头部的脂溢性皮炎[4~6].酮康唑霜剂、搽剂等外用制剂均见报道,西安杨森制药厂的"采乐洗剂"(含酮康唑2%)虽临床疗效报道甚多,却未公开处方工艺,且价格十分昂贵.我们自行研制的酮康唑洗剂含酮康唑1%,外涂患处,可治疗真菌感染,洗面、洗发、擦浴,能抑制糠秕孢子菌,有效地治愈脂溢性皮炎.该制剂使用方便,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便宜,现报道如下.
-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96例临床观察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96例,分观察组(0.1%哈西奈德软膏加抗真菌药)49例与对照组(单纯应用0.1%哈西奈德软膏)47例,并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4例,显效32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9%,显效率73.5%,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20例,好转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8%,显效率4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37,P<0.05),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24,P<0.01).提示,对寻常型银屑病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患者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
酮康唑洗剂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通常认为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理是变态反应,因此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抗过敏为主.近来有研究表明异位性皮炎还与糠秕孢子菌有关[1].酮康唑是抗糠秕孢子菌有效的药物之一.作者于1998年5月~2000年3月联用2%酮康唑洗剂与抗组胺药物治疗异位性皮炎42例.现报告如下.
-
两种抗菌药对糠秕孢子菌杀菌效果实验观察
[目的]评价2种抗菌药对糠秕孢子菌的杀菌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GB 15979-2002附录C中杀菌性能测试方法对两种A.SAP抗菌药进行实验室杀菌效果实验观察.[结果]A.SAP-Ⅰ 10 μg/ml对糠秕孢子菌分别作用2、5、10、20min,5μg/ml作用10、20 min,试验杀灭率均在90%以上.A.SAP-Ⅱ1 μg/ml、0.5 μg/ml对糠秕孢子菌分别作用2、5、10、20min,0.33μg/ml作用5、10、20 min,试验杀灭率均在90%以上.[结论]A. SAP-Ⅰ、Ⅱ抗菌药对糠秕孢子菌均有杀菌作用.
-
阴囊糠秕孢子菌感染2例
临床资料糠秕孢子菌作为皮肤正常寄生的真菌之一,引起的毛囊炎和花斑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而阴囊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常成为癣菌感染的禁区,因此糠秕孢子菌在阴囊引起的感染是极其少见的,笔者在临床中发现2例性病后糠秕孢子菌感染性阴囊瘙痒,现报道如下.
-
糠秕孢子菌致甲真菌病1例
近年来,有关糠秕孢子菌及相关疾病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头屑过多,毛发结节状感染等的报道不断增多,但由该菌所致甲真菌病国内仅见1例正式报道[1],我们于1998年4月诊断1例由该菌所致甲真菌病,现报告如下:
-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并发糠秕孢子菌毛囊炎1例
患者,女,42岁.以面部、双上肢、躯干部红斑丘疹、瘙痒2周入院.曾经其他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以抗过敏药物口服,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滴注及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病情加重,红斑丘疹增多波及躯干部并有散在脓疱,瘙痒加重.来我院就诊后以"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收住我科.患者既往有甲癣病史5 a.皮肤科检查:面部、双上肢、躯干部散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上有散在米粒大脓疱,以腋部、腹股沟部为重.左手拇指,右手中、示指甲面灰白,甲前缘如虫蚀状.
-
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30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采用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30例,患者清洗后,取适量均匀涂擦患处,一日2次,并与用2%酮康唑洗剂组对照.结果:特比萘芬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安全高效.
-
半枝莲方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半枝莲方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75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25例,予半枝莲方口服联合卡泊三醇乳膏外用治疗;对照1组25例,给予卡泊三醇乳膏外用;对照2组25例,给予半枝莲方口服.于治疗前后分别对3组患者皮损进行真菌培养、同时进行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4周后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较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真菌培养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2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真菌培养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8.0%,对照1组为48.0%,对照2组为76.0%,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枝莲方可能通过降低皮损真菌感染率而达到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