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毒、痰、瘀、虚辨治乌头碱中毒初探

    作者:左强;吴伟;黄颖;褚庆民;方俊锋;卿立金

    目前临床常见含乌头碱成分的中药包括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关白附等,性味多为辛、温。《神农本草经》首载乌头,且描述“其汁煎之名射朔,杀禽兽”,谓民间常用其涂于毒箭以射杀猎物。当今民众常用乌头类植物泡酒或炖食以治疗风湿骨痛,随着火神派学说的推广,乌头类植物的临床应用愈发普遍,但其所含的乌头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1],加上辨证不符、炮制或煎煮不当、个体耐药差异、药物产地不同等因素,乌头碱中毒引发的急危重症临床屡有发生,其主要侵害神经、心血管、呼吸等系统。西医常规治疗为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补液促排,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重要脏器等。有关中医报道建议早期予大承气汤或大黄灌服导泻或大剂量甘草、绿豆等解毒[2]。然而,目前报道多着眼于中毒的早期解救,中毒后症状多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缺乏针对中毒后病机演变的理论及治则探讨。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 桂枝茯苓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证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共60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共6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汤剂。四周为一个疗程,记录中医证候、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件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桂枝茯苓汤能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提高患者中医证候疗效。

  • 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俞鹏;李海啸;陈晓虎

    目的:探讨以桂枝茯苓汤为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汤剂。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9%,优于对照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7.0%,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对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改善均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方祝元教授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作者:李莲静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形成,使得原本通畅的血管变得狭窄甚至阻塞,或(和)因血管的本身机能下降,血管紧缩,造成血氧供求均衡失调,从而引发的心脏缺血、缺氧或坏死,又称缺血性心脏病.该病发病率高,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愈发年轻化,临床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带来极大的负担.随着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不断发展,新型的药物不断面市,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治疗手段进一步成熟,规范使用药物后,仍有许多患者的症情时有反复,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不便和负担,通过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预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冠心病在中医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阳微阴弦”是胸痹病提及为重要的病机理论,方祝元教授在近三十年的心血管临床诊疗及科研究中,对冠心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解,除外“胸阳不展”“寒凝心脉”等常见病机,方师结合本院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瘀热”理论诊治冠心病患者,从虚、热、痰、瘀方面人手,在症状顽固难以改善的冠心病患者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 陈晓虎教授论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经验总结

    作者:俞鹏;陈晓虎

    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易损斑块,炎症反应是其中心环节,治疗关键是稳定斑块.结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我们认为痰瘀互结是形成易损斑块的物质基础,瘀热相搏是发病关键.瘀热相搏产生炎症反应,使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终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为中医药治疗UA提供了思路.

  •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作者:叶放;薛博瑜;吴勉华;周珉;周仲瑛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 "瘀热相搏"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探讨

    作者:朱云仙;李敏

    从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出发,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与出血性中风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周仲瑛教授提出出血性中风为"瘀热阻窍"证,瘀热为致病之本,风、火、痰、虚为发病之标.ACS与出血性中风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并结合ACS本身的特性,探讨ACS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重型肝炎临证经验——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

    作者:陈四清;郭立中

    重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大量肝细胞、枯否氏细胞坏死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势重、变症多、治疗棘手、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骤然起病、身目发黄、迅速加深、尿色深黄量少、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中臭秽、出血、身热、烦燥、谵语、昏迷、腹水等.

  • 犀角地黄汤类方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运用思路

    作者:邵鑫;王旭

    梳理犀角地黄汤类方的历史源流及古代医家对其运用的阐发,探讨犀角地黄汤类方用治糖尿病足的思路.犀角地黄汤类方主要以凉血散瘀、清热养阴为主要功效,而在糖尿病足病机演变过程中瘀热占重要地位,瘀热相搏贯穿于糖尿病足的始终.运用犀角地黄汤类方治疗糖尿病足当区别瘀热的侧重,灵活变通运用,除对创面局部的辨证处理外,还应关注其他次症,以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同时,在糖尿病足的中后期,还应注意消法、托法的运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