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湖北荆州地区A组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布情况调查
轮状病毒归属呼肠病毒科,系dsRNA病毒,基因组包含11个节段的dsRNA,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依抗原性不同区分病毒血清型称G型,至今已确定14种G血清型,其中10种可感染人,以G1-G4在人群中占优势[1-3].近年来世界各地有关轮状病毒G血清型的流行规律与以往有所变化,因此给疫苗的研制与使用带来新的挑战[4].国内对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资料多来自北方地区,湖北荆州地区尚未报道.本实验就湖北荆州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株G血清学的分子流行病学作研究,为国内轮状病毒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病人脑脊液肠道病毒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肠道病毒(EV)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致病情况,探讨检测EV感染的方法.方法就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病毒培技术检测46例无菌性脑膜炎及脑炎病人脑脊液(CSF)标本.结果 RT-PCR方法敏感特异;46例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急性期CSF标本中,31例EV阳性(67.4%),14例病毒培养阳性(26.1%).统计结果显示,RT-PCR敏感性明显高于病毒培养.结论 EV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的重要病原;RT-PCR快速敏感特异,简单易行,易于推广,是诊断EV感染的有效方法.
-
一起引发脑膜炎流行的ECHO病毒的序列分析
目的测定山东省招远县1987年2~8月发生的无菌性脑膜炎大流行的病因病毒之W株病毒(Zhaoyuan/W/87)的部分序列,分析其与其他肠道病毒的关系.方法病毒用酚-氯仿抽提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纯化,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在ABI377自动核酸测序仪上测定序列.结果 W株5′端非编码区、2C区和3D区的部分序列长度分别为244、275和353个核苷酸;VP1区全基因为876个核苷酸,编码292个氨基酸,与检索到的2株ECHO29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1%和81.7%,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1%和94.4%;与检索到的1株ECHO2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2.3%.种系发生树分析,W株在单独的一个分支上,与2株ECHO29所在分支较近,与ECHO2所在分支较远.结论目前无法判定W株与ECHO2的关系,但可以说W株是ECHO29的变异味.
-
应用随机PCR方法鉴定一株肠道病毒
目的从基因水平对一肠道病毒分离株进行分析鉴定.方法提取病毒RNA,以锚定随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用锚定特异引物进行随机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随机扩增的病毒基因在电泳上呈典型的smear带型;11个随机克隆经GenBank检索,与肠道病毒成员具有高的同源性且同源率超过80%;11个克隆随机分布于病毒的基因组中,排定后的序列形成4个毗连序列群,共计2 261个碱基,涵盖病毒基因组的30%;部分序列与柯萨奇病毒B6型氨基酸同源率达97.3%;参照测定序列合成的引物能够特异性地扩增病毒基因.结论经序列分析证实小RNA病毒XJ90株为肠道病毒科成员.
-
暴发性1型糖尿病研究新进展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一种T1DM亚型,以迅速进展的胰岛β细胞破坏、高血糖症状和DKA,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为特征,被归入1B型糖尿病,属于糖尿病的急危重症.FT1DM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有关,免疫及肠道病毒等参与发病,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FT1DM与T2DM有关,既往T2DM病史者不能排除FT1DM.孕期胰岛自身免疫可能参与并促进FT1DM的发展,孕妇是该病高发人群,胎儿预后极差.
-
120例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本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口服中药及静滴利巴韦林;对照组60例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67%,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小儿肠病毒脑炎47例
肠病毒是儿童病毒性脑炎主要病原之-.为了解肠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我们对2002年1-12月我科收治的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检测,检测出肠病毒脑炎4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本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给予口服中药及静滴利巴韦林;对照组50例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57例儿童肠病毒脑炎临床特点分析
为了解儿童肠病毒脑炎临床特点及重症病例发生情况,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对 2000年 4月~ 2001年 1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 116例患儿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其中 57例阳性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肠病毒脑炎发病主要在夏季,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 57例中 1例早期因 DIC死亡,其余 56例均恢复正常,但其中 1例在恢复期出现继发性肢体震颤, 2例出现继发性癫.提示肠病毒是儿童脑炎中常见的致病原;肠病毒脑炎临床表现轻微,但亦有危重病例出现,长期预后情况尚需进一步观察.
-
解毒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54例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季节性、传染性皮肤病,临床上以口腔粘膜及手、足皮肤出现水疱为特征.本病多发于儿童,主要发于夏季,有一定传染性,可以造成小流行.近2年来,作者采用自拟解毒透疹汤治疗该病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应用多重反转录PCR技术检测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为了寻求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快速诊断并指导治疗,建立一种多重反转录PCR体系.方法:分别设计针对肠病毒、腺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标准株的特异性引物,采用多重反转录PCR检测4种病毒.结果:应用此多重反转录PCR系统可以特异的同时检测到同一模板中的肠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通过用多重反转录PCR和单一PCR对36份临床标本的检测相比较,结果表明多重反转录PCR的检测与单一PCR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结论:通过与单一的PCR对比,证明该多重反转录PCR系统可替代单一的PCR用于肠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的快速诊断.
关键词: 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肠病毒 腺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
手足口病患儿72例观察与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肠病毒71 型(EV71)常见.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1].
-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妊娠有关.该病以起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常伴有胰酶增高,通常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为特征.患者通常具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常在出现高血糖症状1周内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因起病急骤,HbA1c可接近正常,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代谢紊乱状态较经典1型糖尿病更为严重.临床上暴发性1型糖尿病需要与经典1型糖尿病、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其他类型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疾病鉴别.一旦明确诊断,需要积极抢救,否则可能出现休克、肾衰竭、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甚至短期内死亡.
-
肠病毒感染及抗ADP/ATP载体抗体在病毒性心脏病发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肠病毒感染与抗二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ADP/ATP)载体抗体在病毒性心脏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转印法对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进行肠病毒核糖核酸(RNA)及抗ADP/ATP载体抗体的检测.结果:RT-PCR方法检测肠病毒RNA,VMC组(n=74)42例(56.8%)阳性,DCM组(n=26)11例(42.3%)阳性.与健康组(n=30)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P<0.05);肠病毒感染与DCM患者心脏功能降低有明显相关性.免疫转印法检测VMC(n=34)和DCM(n=26)患者血清抗ADP/ATP载体抗体,VMC组23例(67.6%)阳性,DCM组12例(46.2%)阳性,而健康组均为阴性;抗ADP/ATP载体抗体和肠病毒RNA的检出相关(r=0.442).结论:肠病毒RNA和抗ADP/ATP载体抗体在病毒性心脏病患者中检出具有相关性,对临床上出现前驱感染和心脏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肠病毒RNA、CVB-IgM、抗ADP/ATP载体抗体的检测,有助于VMC和DCM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