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的三大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智旭;谢丽华;葛继荣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学者关注.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隶属于“骨痹”“骨痿”“骨枯”等范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三大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的分子机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研究不够系统、完善.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的三大组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 中国留澳博士后杨建破解遗传疾病基因的启示

    作者:梁茂新;范颖

    文章针对中国留澳博士后杨建破解遗传疾病基因获劳伦斯奖一事有感而发,对当前中医学术界开展的所谓证候基因组学研究提出质疑.作者前期研究证实,西医疾病临床表现与所辖诸证的症状差异悬殊,超出西医疾病以外用于辨证的症状甚多,它们借助中医的证依附于疾病,又与疾病没有实际联系,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虚拟方式存在.由虚拟的症状集合必然抽象出属性各异的虚拟证,进而导致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大多是靠不住的.在此基础上开展证的基因组学研究,无论在方法学和科学性方面,均存在十分严重的逻辑问题,提请学术界认真对待这一问题.

    关键词: 证候 基因组学 质疑
  • 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基因组学研究

    作者:王济;李英帅;李玲孺;郑燕飞;郑璐玉;张妍;白明华;王琦

    基因组学的方法近年来被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大部分体质类型均以平和体质为对照组进行了全基因表达谱检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每种体质的特征性表达基因,并对特征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阐释.这对于揭示中医体质类型的微观机制,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体质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能将9种体质放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综合分析,并从DNA、RNA、蛋白质等不同水平开展研究,则能更加全面地揭示体质分类的微观机制.

  • 精准医学时代癫痫的中西医研究及思考

    作者:张林;钟艳;全淑林;刘叶辉;石学慧;李振光;王净净

    精准医学是近年来新的医学概念和医学模式,它主要包括精准化基因生物和临床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多种组学研究及精准医学的应用转化.癫痫病机复杂,治疗手段局限,更需要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近年来,癫痫的精准防治包括癫痫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构建、癫痫基因组学研究及癫痫诊疗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癫痫的精准治疗方面前景广阔,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医信息库建设、多组学研究辨证研究、中医成果转化等方面.文章介绍了精准医学的含义和癫痫的精准医学方向研究进展,以期为癫痫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 血瘀证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者:蒋跃绒;殷惠军;刘颖;陈强;陈可冀

    通过对目前证候相关基因研究中主要研究思路的归纳和梳理,预测和展望血瘀证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证相关基因研究的思路主要有:1.不同证候状态下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2.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3.基因突变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4.以方测证,结合药物干预反证证本质.近50年来,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流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两大困惑和误区:1.无证不血瘀、无病不血瘀的错误倾向;2.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相关性差.为此,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发展在于:开展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血瘀证的比较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开展血瘀证体质、证候、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开展血瘀证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 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探讨

    作者:朱明丹;杜武勋;姜民;刘长玉;宋启刚;魏营

    通过对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目的与思路进行历史回顾,重点论述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需要审视和思考,在证候研究中必须有创新性,并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和思路.

  •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证候实质

    作者:朱姝;高荣林;隋殿军

    对证候基因组学(zhenghou geromics)、证候蛋白质组学(zhenghou proteomics)能否体现中医证候本质进行了探讨,并对在脏腑定位;证候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情志致病等方面将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基因组学

    作者:倪红梅;徐燎宇

    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学及遗传奥秘的打开,使生命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

    关键词: 基因组学 体质
  • 对证候基因组学研究的思考

    作者:秦建增

    随着基因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研究也在逐步展开,但是在基因和基因组本身还没有研究清楚之前,中医证候是否存在基因或基因组改变还存在争议,展开证候基因组学的研究尚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

  • 创建"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的可行性

    作者:李戎;闫智勇;李文军;李德敏;李志刚;张天娥;刘明芳;潘玲;任玉兰;罗忠毅

    近年,由四川3所知名高校所组成的课题组向中医药界提出了创建"中医证候基因组学"的严肃命题.

  • 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证候的研究

    作者:罗和古;陈家旭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浅谈"证"实质与基因及其调控产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盛彤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它在基因结构、基因调控和表达异常、基因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不同层次和关键环节上,能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基因是人体固有的一种信息,而中医证候是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因、病位及病理性质的概括,它的出现必然有其物质基础支配,而这种物质基础就很有可能反映在基因组水平上,各种证型应该是基因及其调控产物的功能的表现[1].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证实质与基因及其调控产物的相关性研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但这种研究还仅仅是一种尝试,至今尚未有公认的结论.笔者现就"证"实质与基因及其调控产物的相关性研究作一阐述.

  •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针灸学研究的思考

    作者:王燕

    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完成,人类更壮观的生命科学时代已向我们走来.针灸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针灸学研究不仅是针灸学的,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所有适合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都同样适合针灸学研究.

  • 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现状及引入系统生物学技术新趋势

    作者:潘志强;方肇勤

    中医证候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药学科重点资助的方向之一.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曾确定"证候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建立的根本问题,并列为中医药重大研究计划",充分说明了证候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 肺癌证候研究方法现状及展望

    作者:田甜;张培彤

    运用中医理论对肺癌进行辨证论治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回顾以往肺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所制定的标准中主观因素和经验性较多,缺乏数理统计学的支持,实用性较差.

  • 基因组学为中医药现代化奠基

    作者:艾铁民

    20世纪后一年的6月26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六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的草图,这是继原子弹、阿波罗登月之后人类在20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

  • 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

    作者:刘家强;王洪光;张媛媛

    中医药学是以古代朴素唯物论及朴素辩证法为基础,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切身体会,逐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体系并证明了自身理论的自恰性、完整性,正确地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某些规律.

  • 从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的若干思考

    作者:薛梅;殷惠军;陈可冀

    人类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由于证侯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在基因多态性与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候的实质.

    关键词: 证候实质 基因组学
  • 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历程及前瞻

    作者:杨杰;王米渠

    梳理血瘀证科学研究文献,对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历程及前瞻进行简要述评.血瘀证本质研究早由陈可冀、王阶等首次提出,随后历经30余年,研究逐渐深入.血瘀证研究历程主要包括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制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家系、双生子与临床流行病学相结合的血瘀证研究,四大组学与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以及信号转导网络与血瘀证研究等.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运用,可看到人类疾病全基因网络研究的希望,如代谢性疾病、癌症等.这些重大研究成果,为血瘀证深层次本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后基因组时代的统一医药学——展望21世纪复杂性科学的一个新前沿(二)

    作者:侯灿

    2 "现代性的局限性"——基因决定论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如上所述,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医药学现代化缔造绝好契机,将为中西医结合建立统一医药学奠定牢固基础.但也应该认识到,现代性也有局限性.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31).美国<科学>杂志1999年4月2日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 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 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32).复杂性科学家Cilliers也撰文指出现代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认为"更仔细考察复杂系统的特性可显示分析方法在处理复杂性时的局限性……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即将部分从系统分割出来永远会造成严重的歪曲"(33).

577 条记录 3/29 页 « 12345678...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