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鹤冲剂对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激活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鹤冲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核因子-κB(NF-κB)活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白鹤冲剂治疗血管炎的机制.方法:以细胞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观察白鹤冲剂对HUVEC中NF-κB活化以及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白鹤冲剂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的NF-κB的活化及ICAM-1表达.结论:白鹤冲剂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从而有效地调控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的黏附分子的基因表达,发挥治疗血管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皮细胞/药物作用 NF-κB/药物作用 @ 白鹤冲剂 -
白鹤冲剂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鹤冲剂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对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裸鼠原位移植入胃癌细胞BGC-823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白鹤冲剂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和模型组.白鹤冲剂组予含生药0.2 g/mL的白鹤冲剂0.5 mL灌胃,1次/d;5-FU组予5-FU稀释液0.2 mL腹腔注射化疗;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5 mL/d灌胃,1次/d.用药6周后,脱颈椎处死裸鼠,观察各组荷瘤裸鼠原位移植瘤转移情况,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VEGF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白鹤冲剂组和5-FU组抑瘤率分别为52.86%和42.87%.白鹤冲剂组与5-FU组裸鼠胃周、肝门淋巴结和肝脏、腹膜转移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组转移率分别是33.33%、35.71%和80.00%(P<0.05).白鹤冲剂组移植瘤组织VEGF与p53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和5-FU组降低(P<0.01,P<0.05).结论:白鹤冲剂可以抑制裸鼠人胃癌BGC-823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降低移植瘤组织VEGF与p53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之一.
-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争议案例点评——白鹤冲剂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一、案情摘要被鉴定人女,41岁.因"两小腿散在结节分布4年余"于2002年4月17日至某中西结合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变应性坏死性血管炎(活动期).中医辨证:寒热化热症.施治清热凉血解毒法.予白鹤冲剂,每日3次,服用3年6个月.后经某市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肾损害.患者家属认为,某中西结合医院的医疗行为致使患者肾功能的损害无法逆转,存在医疗依赖.向该院属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予以赔偿.医方认为:①白鹤冲剂为市药监局批准的院内制剂,没有直接依据证实其导致肾功能损害;②白鹤制剂包装上已提示患者需进行肾功能检查,医方已尽告知义务;③患者目前肾功能损害系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疾病所致,也可能为患者未及时采取针对性正规治疗所致;④医方对患者的诊疗过程符合诊疗常规,不存在过错,与患者的目前病情无因果关系.首次鉴定结论为:某中西结合医院与被鉴定人构成二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轻微责任.医方对上述的鉴定结论不服,认为肾功能损害系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疾病所致,医方对患者的诊疗过程符合诊疗常规,不存在过错,与患者的目前病情无因果关系.患方也不服.医方申请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
白鹤冲剂对TNF-α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鹤冲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黏附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CD18表达及核转录因子NF-KB(NF-KB)的影响,探讨白鹤冲剂治疗血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TNF-α组、TNF-α+白鹤冲剂大剂量组、TNF-α+白鹤冲剂小剂量组和TNF-α+雷公藤内酯醇组,共五组.分别进行细胞黏附实验;以细胞ELISA法观察HUVEC的ICAM-1表达;以免疫细胞化学间接法检测CD18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白鹤冲剂对HUVEC中NF-KB活化.结果:白鹤冲剂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中ICAM-1表达和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CD18表达(P<0.05),同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与HUVEC的黏附.结论:通过影响HUVEC中NF-KB活化从而抑制ICAM-1表达和嗜中性粒细胞CD18的表达,终抑制嗜中性粒细胞与HUVEC的黏附可能是白鹤冲剂治疗血管炎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