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IMA、H-FABP、cTnI联合检测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联合检测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患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急诊胸痛患者135例,其中NSTE ACS 80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 55例,均于胸痛3小时内入院检测血清IMA、H-FABP、cTnI,比较组间差异;整理住院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患者入院时IMA、H-FABP、cTnI结果差异.结果 NSTE ACS组入院时IMA、H-FABP、cTnI均高于NCCP组(P<0.01);诊断NSTE ACS早期心肌缺血的灵敏度IMA(86%)高于H-FABP(68%)和cTnI(79%),IMA、H-FABP、cTnI平行试验灵敏度可达到90%,并具有更高阴性预测价值(85%);发生MACE的患者入院时IMA、H-FABP、cTnI结果明显高于非MACE患者(P<0.05).结论 IMA是较cTnI和H-FABP更敏感的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指标,IMA、H-FABP、cTnI联检可以提高NSTE ACS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与排除诊断效率,并对预后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脓毒症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提高脓毒症患者救治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脓毒血症患者共50例,根据2012年脓毒症诊疗指南分为脓毒症组(16例)、严重脓毒症组(14例)、脓毒性休克组(20例);根据28 d后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22例)与存活组(28例).记录性别、年龄、族别等基本资料,入急诊6h内完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H-FABP,B型脑钠利肽(B-typenatriuretic,BNP)、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肌钙蛋白(troponin-T,cTn-T)等指标.统计学采用SPSS 21.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合检验,对生存状况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的H-FABP明显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P<0.01).脓毒性休克组28天死亡率(80%)与严重脓毒症组28 d病死率高于脓毒症组28天死亡率(12.5%)(P<0.01).死亡组H-FABP、BNP、cTn-T、CK、CK-MB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FABP和BNP行ROC曲线结果提示H-FABP (AUC=0.748,P=0.003,95%CI:0.605 ~0.890)优于BNP (AUC =0.714,P=0.010,95% CI:0.573 ~0.856),当H-FABP取 9.902 ng/mL,敏感度82.1%,特异度63.6%.H-FABP对28 d病死率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结论 脓毒性休克组病死率明显高于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症组.H-FABP相比BNP、CK、CK-MB,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随病情加重而增高.H-FABP可以预测28 d病死率.
-
快速检测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价值.方法比较H-FABP、cTnI、CK-MB和MYO四种物质定量检测诊断发病6 h内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H-FABP快速检测试剂条定性检测结果与ELISA定量检测结果.结果 H-FABP诊断发病3 h和6 h内AMI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和CK-MB,特异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cTnI、CK-MB和MYO.试剂条定性检测结果与ELISA比较符合率达96.9%.结论 H-FABP定性检测试剂条可用于早期AMI筛选诊断.
-
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察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血浆标本,比较H-FABP与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心肌肌钙蛋白( CTnI),肌红蛋白( MYO)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结合本研究显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敏感性中H-FABP为91.7%,CTnI为56.7%,CK-MB为58.3%,MYO为83.3%,与CTnI,CK-MB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Y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中H-FABP为95.0%,CTnI为96.7%,CK-MB为93.3%,MYO为63.3%,与MY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nI,CK-M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与OPCAB后心肌梗死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非体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59例首次单纯行OPCAB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CABG手术结束(后1支旁路血管吻合完毕)、入ICU即刻、2、4、8h及术后l天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H-FABP含量;于术前、入ICU 4、8h、术后1、2天分别常规化验cTnI、CK-MB.根据术后8h的cTnI值及心电图的改变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组,cTnI<0.1 ng/ml)、心肌损伤组(Ⅱ组,cTnI 0.1~ 1.0 ng/ml)、心肌梗死组(Ⅲ组,cTnI>1 ng/ml).结果 心肌梗死组的H-FABP显著高于心肌损伤组及正常组(P<0.01),H-FABP与cTnI、CK-MB有良好的相关性.H-FABP在入ICU 2 h达峰值,显著早于cTnI、CK-MB(P<0.01),且入ICU 4 h即开始下降,术后1天回到基线水平.而cTnI、CK-MB达峰值的时间分别是术后8h和1天,且术后2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H-FABP与OPCAB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金标准”cTnI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早期监测H-FABP对诊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AMI患者60例根据胸痛到就诊时间不同分为4 h组及4~8 h组.对全部患者于就诊时即刻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计算3种检测指标对两组患者诊断的特异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4 h组的cTnI、CK-MB与H-FABP特异度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特异度优于cTnI、CK-MB.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所有确诊ACS入院的23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1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的H-FABP水平、cTnⅠ水平、传统预测指标等.结果 两组的H-FABP水平、cTnⅠ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是ACS近期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5.987和2.956.结论 H-FABP针对ACS短期内心血管危险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诊断患者病情并分析与预后判断的理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
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111例0~3h内和0~6h内胸痛发作患者的血清H-FABP、cTnI和CK-MB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NO-AMI) 36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 35例,同期选择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O~3h内和0~6h内胸痛发作患者H-FABP的表达水平,观察H-FABP、cTnI和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0~3h内和0~6h内AMI组H-FABP水平表达(38.14±24.18) ng/ml和(73.35±56.73) ng/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H-FABP诊断发病3h和6h内AMI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优于cTnI和CK-MB,可作为一种有效诊断指标.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1971年美国Ocker等发现的一族分子量为12~15 KD的胞内可溶性蛋白质,至今已发现9种亚型:肝脏型(L-FABP)、心肌型(H-FABP)、小肠型(I-FABP)、脂肪细胞型(A-FABP)、脑细胞型(B-FABP)、肾脏型(K-FABP)、骨骼肌型(S-FABP)、牛皮癣相关型(PA-FABP)及表皮型(E-FABP).各亚型FABP有126~137个氨基酸,不同亚型FABP的氨基酸序列存在30%~80%的同源型,其功能既有唯一性,又有相互重叠性.近年来关于H-FABP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仅从生化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肌损伤、骨骼肌损伤、脑部损伤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AB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7天内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清H-FAB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第7天时的血清H-FAB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I和CK-MB,而H-FABP的特异性高于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AMI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及时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成为ACS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可做为ACS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本文对H-FABP在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评估
目的 评价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80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发生胸痛六小时内采血,测定患者的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并观察随访1年,或以下一次发生心血管事件作为研究终点,比较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结果 对入选者实施为期一年的随访发现,在80名研究对象中共有19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3例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为心源性死亡,8例为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6例为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分析再次发生了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与没有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发现,发生了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其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增高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N末端前体脑钠肽(N-terminal pro-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Ⅰ (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脓毒血症组),一般感染患者30例(一般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快速检测法检测CK和CK-MB,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H-FABP.结果 脓毒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和一般感染组比较,感染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NT-proBNP、cTn-Ⅰ和H-FABP均依次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一般感染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血清NT-proBNP、cTn-Ⅰ、CK和H-FABP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清NT-proBNP、cTn-Ⅰ和H-FABP水平均显著升高,可作为判断脓毒症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111例0-3 h内和0-6 h内胸痛发作患者的血清H-FABP、cTnI和CK-MB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NO-AMI)36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35例,同期选择37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0-3 h内和0-6 h内胸痛发作患者H-FABP的表达水平,观察H-FABP、cTnI和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0-3 h内和0-6 h内AMI组H-FABP水平表达(38.14±24.18) ng/mL和(73.35±56.73) ng/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H-FABP诊断发病3h和6h内AMI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H-FABP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优于cTnI和CK-MB,可作为一种有效诊断指标.
-
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老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 探讨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老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研制H-FABP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64例发病6 h内的老年胸痛患者的血浆标本,比较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快速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90.48%)显著高于cTnⅠ(57.29%)和CK-MB(57.29%)(P=0.016),与MYO(8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的特异性(95.35%)高于MYO(60.47%)(P=0.014),与cTnⅠ(97.44%)、CK-MB(83.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检测H-FABP对于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老年早期AMI的筛选.
-
传统心肌标志物联合2种新型心肌标志物在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目的 评估传统心肌损伤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hs-Tn)I]联合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2种新型心肌标志物在早期诊断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83例≥65岁并行冠脉造影(CAG)确诊NSTE-ACS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以45例>65岁非ACS老年人为健康对照(CON),测定急性发病发生6 h内及CON组静脉血中Lp-PLA2、H-FABP、hs-CRP、CK-MB、hs-TnI水平,分析几种标志物对NSTEMI及NSTE-ACS的诊断特性,并对NSTE-ACS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TIMI危险评分和血管病变情况统计,分析几种标志物与TIMI危险及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Lp-PLA2、H-FABP浓度与NSTE-ACS发生密切相关;H-FABP早期诊断NSTE-ACS具有明显优势,在传统标志物基础上加入H-FABP可使NSTEM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提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PLA2、H-FABP是NSTE-ACS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NSTE-ACS患者TIMI危险积分各组与CON组TG、HDL-C、LDL-C、hs-CRP、LP-PLA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H-FABP浓度可以推测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程度,能够提高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结论 Lp-PLA2、H-FABP联合传统标志物可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提高NSTE-ACS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胸痛发作6 h内的患者,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FABP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2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15例,并选6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组的H-FABP水平(78.58±52.2ng/mL)高,UAP组(12.57±5.80ng/mL)次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3.52±2.29 ng/mL)、NCCP组(4.09±4.18 ng/mL)与对照组(3.30±1.56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16.8 ng/mL作为H-FABP诊断AMI的佳临界值,其诊断AMI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1.8%.结论血浆H-FABP水平可作为心肌坏死或损伤的早期判断指标,可为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
-
运动对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观察运动对健康青年人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无长期耐力训练健康青年人30名,分别于跑前、跑后即刻和4 h后抽血,并测定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心肌型(CK-MB)、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CTnT)和计算Mb/H-FABP的比值.结果 H-FABP在运动后4 h为(17.26±0.987)ng/ml,显著高于运动前的(16.52±0.46).g/ml(P<0.01),而CK-MB、Mb、CTnT和Mh/H.FABP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5000米越野跑可致未经适应性训练的健康青年人H-FABP轻度升高,推测与运动致心肌细胞膜损伤有关.
-
先天性心脏病不停跳与停跳手术对心肌特异性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心脏不停跳与停跳两种术式,对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蛋白在反映心肌损伤中的不同特点.方法 30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心脏不停跳组(组Ⅰ)和冷晶体停跳组(组Ⅱ),每组15例.术前至主动脉开放后共8个时间点测定血清H-FABP和cTnI浓度.结果两组术后血清H-FABP、cTnI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多时点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心脏不停跳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减少H-FABP、cTnI的释放,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H-FABP变化快速,有更早的峰值浓度出现,是一项早期、敏感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
-
H-FABP对冠脉支架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目的 观察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组90例成功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测定其冠脉支架术后3~6h内的H-FABP,并术后随访6个月,以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血管内再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研究终点.结果 经过6个月的随访,共有26例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血管内再狭窄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5例.心脏事件组H-FABP阳性率较无心血管事件组增高(P<0.05);Cox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阳性是冠脉支架术后再发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82,P<0.05;95% CI 1.37~24.73).结论 H-FABP阳性增加CHD患者支架术后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H-FABP阳性是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