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额窦开口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额窦开口部位,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颅骨100例、尸头30例,观察额窦开口部位,测量额窦矢状径、额骨的内侧骨板和眶部骨板的厚度、额窦口距筛前动脉管的距离.结果:100例成人颅骨有8侧额窦未发育,占4.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92侧(47.9%),开口于筛漏斗者52侧(27.1%),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者40侧(20.8%);额窦的矢状径为(12.16±7.62)mm;额窦口与筛前动脉管的距离平均为(3.40±2.32)mm.30例湿性尸头额窦矢状位观测,发现有3侧额窦未发育,占5.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27侧(47.4%),开口于筛漏斗者17侧(29.8%),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者12侧(21.1%);中鼻甲前下附着点至额窦开口的距离为(11.74±2.60)mm.结论:熟悉额窦开口部位及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可减少额窦开放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
鼻内镜辅助下泪道金属管取出2例
由泪道置金属管引发鼻部症状而成为医源性鼻腔异物的,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我科于 2011年7月~2011年11月共诊治2例,均在鼻内镜辅助下顺利将泪道置管取出,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1女性,36岁.因痰中带血丝1年,右侧鼻内时有臭气就诊.无明显鼻塞、流涕,无头痛.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口服鼻窦炎口服液、克拉霉素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于2011年7月18日就诊本院门诊.鼻镜检查:右下鼻甲肿胀,下鼻道黏膜脱出,有脓性分泌物;视频鼻内镜检查:右下鼻甲下缘局部肿隆(图1);诊断为右侧下鼻甲肿胀待查.鼻窦冠状位螺旋CT扫描:右侧上颌窦见环状增厚软组织样高密度影,右下鼻甲肥大,右侧下鼻道内见条状金属密度影,结合定位像,长约2.6 cm×1.0 cm×0.4 cm(图2),前部穿过下鼻甲根部,部分位于筛漏斗前方,CT值1 081 Hu.
-
482例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前后的护理
鼻腔外侧壁结构复杂,它有钩突、筛泡、半目裂孔、筛漏斗、额隐窝,而额隐窝为额窦鼻额管开口引流处,半目裂孔有前阻筛窦和上额窦开口引流处.上鼻道有后阻筛窦开口.蝶筛隐窝位于上鼻道的后上方,为蝶窦开口引流处.
-
额鼻管冲洗治疗急性额窦炎
急性额窦炎比较多见,尤以感冒后更易发病.额窦位于额骨眉弓处内外两层骨板之间,筛窦的前上方,形似一底在下其尖向上的三棱锥体,左右各一,但大小、形状极不一致,容量小者不足1毫升,大者40毫升以上.额窦在鼻窦中发育晚,出生时并不存在,到1岁时才开始发生,2岁以后进入额骨水平部,6岁时只有豌豆大小,10岁以后发育较快,才具有临床意义,20岁以后发育达到终大小形态.额窦口位于寞底部的后内方低点,借额鼻管开口于筛漏斗,但大多位于中鼻道前端.
-
《请您诊断》病例67答案:成人鼻窦腔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为来源于横纹肌母细胞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发生在成人鼻窦腔者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右侧鼻塞2月余,呈间歇性、交替性.体检:鼻腔黏膜充血,鼻中隔向右侧偏曲,双侧下鼻甲肥大,右侧鼻腔内见灰白色新生物填塞总鼻道,表面略充血,轻触无渗血.电子鼻腔镜检查示右侧鼻腔新生物.CT平扫示鼻中隔稍向右偏,右侧筛窦、上颌窦及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充填,CT值约47 HU,邻近右侧筛板、钩突、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右侧上颌窦窦口及筛漏斗扩大并堵塞,右眼眶内壁受压并骨质吸收(图1a、b).术前右侧鼻腔新生物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HE切片支持肉瘤病理诊断.
-
钩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钩突骨的形状大小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测得钩突骨的长度为(19.6±3.1)mm(14.0~25.0 mm);宽度为(4.3±1.2)mm(2.0~7.0 mm);厚度为(1.4±0.5)mm(1.0~4.0 mm);其长轴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50.6°±5.3.)(42.00°~60.0).结论:筛漏斗及钩突的解剖形态是慢性鼻窦炎发病的重要解剖因素.
-
筛漏斗CT冠状位影像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鼻窦炎CT冠状位影像对慢性鼻窦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50例慢性鼻窦炎筛漏斗的CT冠状位影像表现与鼻内窥镜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位CT显示筛漏斗受阻的病变和解剖变异有:钩突异常36例,筛泡过度气化14例,鼻中隔高位偏曲6例,中鼻甲病变7例.该结果基本符合鼻内窥镜所见.结论: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能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并可确定病变类型和范围,从而准确指导手术目标.
-
慢性鼻窦炎筛漏斗CT冠状位影像的解剖学分析
-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CT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unit,简称OC)首先是由Naumann提出的新的解剖概念,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孔、前组筛房、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我们发现,由于解剖变异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内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慢性副鼻窦炎的主要原因,尽管病理改变轻微,但其中临床症状却相当严重.由于其结构复杂,常规轴位CT扫描不能清楚显示,而冠状位扫描却能清楚显示其结构.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确诊的慢性副鼻窦炎50例,并着重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
鼻内镜手术微创探讨
目的 提出以筛漏斗为中心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指导思路,以求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增加手术安全系数.方法 根据mrsserklinger术式,将其手术程序改变,改变手术以筛房为中心的指导思路,提出以筛漏斗为中心的思路,在切开钩突,剥离暴露筛漏斗后,暂不开放筛房,以减少筛房暴露时间、减少出血量,先扩大额隐窝、或上颌自然开口,后快速开放前组、后组筛窦.结果 本组手术28例均能一次完全达手术目的,无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少.结论 以筛漏斗为中心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安全性高的优点.
-
中鼻甲、鼻中隔解剖变异的螺旋CT评价
目的:采用高分辨多排螺旋CT研究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并评价它们对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0例行鼻腔和副鼻窦高分辨多排螺旋CT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 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岁.所有受试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机行高分辨容积扫描,层面从硬腭至额窦上缘,准直0.75~1 mm,横断、冠状和矢状重建,层厚及层距均为1 mm.分别观察和统计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发生率,并评价其与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关系. 结果:60例中,共发现鼻中隔变异45例(75%),其中鼻隔偏曲45例(单向偏曲31例,双向偏曲14例);犁骨-软骨结合部畸形5例(肥大2例,脱位3例);鼻隔刺16例.中鼻甲变异共43例(71.7%),其中反曲15例;气化9例;双侧不对称20例(46.5%).不对称中鼻甲中,增大一侧多见于鼻隔偏移方向的对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钩突移位和筛漏斗或鼻道狭窄.结论:鼻腔和中鼻甲不对称与鼻中隔偏曲关系密切,后者是导致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中的关键部位--中鼻道和筛漏斗狭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