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作者:陶玲霞;程素萍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一步验证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男性大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信息支持维度得分低于女性大学生(t=-2.312,P<0.05),工具性支持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t=2.567,P<0.05);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专业和年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③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显著正相关(t=0.191,0.167,0.203;P<0.001),与消极情感相关不显著;④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显著正相关(r=0.110,P<0.05);⑤自尊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518,0.364,0.479;P<0.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293,P<0.001);⑥自尊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分别起中介作用,对网络社会支持与消极情感不起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并且自尊在这两者中间起了中介作用.

  •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

    作者:池思晓;严晋;钟天送;张晋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广州某高校2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得分在微信网龄上差异显著(F=6.08,P<0.01),1年以内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1年以上的学生,在每天使用微信时长维度上差异显著(F=12.22,P<0.01),1小时以内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1小时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F=5.47,P<0.05);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6,P<0.05);③在微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是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对孤独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在微信环境中,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密切相关,可通过提高网络社会支持水平尤其是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来减少孤独感.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作者:景永昇;李瑛

    目的 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问题.方法 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现实社会支持量表对陕西某高校4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专业、性别和年级在网络社会支持各因子上主效应显著(分别为t=2.671,P<0.01;t=-2.222,P<0.05;F=6.172,P<0.001);②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现实社会支持(R2 =0.015,F=0.6088,P<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可以预测现实社会支持.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作者:梁栋青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山西大学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45,P>0.05);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17.179,P<0.00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3.368,P<0.01和F=5.006,P<0.05).结论 网络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 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态度的影响

    作者:耿晓伟;张诗敏

    目的 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态度的影响.方法 以6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网络态度问卷和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外显网络态度和网络社会支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网络态度.结果 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积极,不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大于相容任务反应时(t=2.05,P<0.05),外显网络态度虽然也是积极的,但积极的程度很低,二者存在分离;回归分析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显著预测外显网络态度(β=0.39,P<0.05),而对内隐网络态度的预测则不显著(β=0.01,P>0.05).结论 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积极,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影响外显网络态度,对内隐网络态度的影响不显著.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网络虚拟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作者:梁晓燕;高志旭;渠立松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关系,并探讨网络虚拟幸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社区归属感问卷,大学生虚拟幸福感问卷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区归属感(β=0.58,P<0.001);②大学生网络虚拟幸福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区归属感(β=0.52,P<0.001);③大学生网络虚拟幸福感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部分中介作用占44.6%;④优势分析发现,网络社会支持比网络虚拟幸福感更能有效预测网络社区归属感(57.7%>42.2%)。结论: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网络社区归属感,而且通过网络虚拟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社区归属感。

  •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心理症状、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

    作者:刘慧瀛;何季霖;胡悦;王婉;李恒涛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事件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选取608名大学生(年龄17~ 25岁)完成网络欺负量表(CI,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2个维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CSOS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SIC).结果:网络社会支持分别在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和心理状况间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24.1%和22.0%(Ps <0.05);心理弹性对网络欺负和心理状况关系的调节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1,P>0.05);心理弹性能调节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β=-0.08,P<0.05).结论: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既可能与个体心理症状直接相关,又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相关,心理弹性可能缓冲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症状的作用.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利他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魏曙光;孙五俊;宋友志

    目的 考察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利他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某高校351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得分分别为(2.22±0.45)分、(2.93±0.59)分、(2.04±0.46)分.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两两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不仅能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200和0.26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之比为57%.中介模型拟合指数X2/df=2.87,RMSEA=0.07,CFI=0.94,TLI=0.93,GFI=0.92,IFI=0.94,NFI=0.91.结论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

  •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社会支持调查研究

    作者:王雄伟

    目的: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社会支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构建、利用自身的网络社会支持。方法采用判断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23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进行问卷调查。利用 SPSS 20.0中方差分析、多元线性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社会支持总分均分为72.09±14.89分,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年收入、性别和居住方式对网络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一定影响。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社会支持总分均分处于中等水平,文化程度是新生代农民工网络社会支持的决定因素。应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知识的网络宣传教育,提高网络社会支持力量。

  • 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

    作者:叶宝娟;杨雪;雷希;郑清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动机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网络助人行为量表对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网络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②人际信任是网络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③亲社会动机是人际信任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④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还通过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

  • 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心理和谐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

    作者:刘沛汝;姜永志;白晓丽

    目的:探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和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手机依赖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男生的人际和谐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显著高于男生,但男生的工具性支持显著高于女生;②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显著负相关,而与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和谐显著正相关;③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间起到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手机依赖既间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对心理和谐产生影响,还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缓冲手机依赖对心理和谐产生的影响,对个体起保护作用.结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手使用机观,自觉形成对手机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