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作者:樊越波;曹伟;黄丹

    本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行为学上,孤独症个体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部分研究者发现,孤独症个体在识别情绪时,早期ERP成分出现异常,暗示着异常的视觉处理机制.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情绪面孔识别障碍主要是由于认知加工的问题,表现为ERP后期成分的异常.研究者还发现,孤独症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正常的发展机制.文章还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认为在被试的分配、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上都需要改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作者:许媛美;盛利;张英辉;何小琼;赵正前;王文娟;翟长平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行为学特点,探索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认知特点。方法:筛选出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ICD -10)的抑郁症患者20例(抑郁组),选取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与抑郁组相匹配的对照组20例。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作为刺激材料,选择线索-靶子任务进行研究,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反应时及正确率的差异。结果:抑郁组的总体平均反应时比对照组总体平均反应时长( t=‐55.79,P<00.1),对照组无效任务与有效任务反应时差值为正,抑郁组为负。对照组、抑郁组均表现出有效任务正确率高于无效任务( t=83.53,29.94,P<00.1),中性图片正确率高于负性图片( t=73.63,44.99;P<00.1)。结论:①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反应速度较正常人慢,符合抑郁症患者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特点;②正常人对情绪面孔图片表现出线索效应,抑郁症患者则表现出返回抑制,抑郁症患者未表现出显著的负性信息注意偏向。

  • 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

    作者:郭冰心;王义强;朱春燕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轻至中度的患者35例,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3例.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以情绪面孔(愉悦、平静、悲伤)作为刺激材料,比较两组在面孔再认成绩上的差异.要求记住项目(TBR)的再认成绩高于要求忘记项目(TBF)的再认成绩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结果:项目类型和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类型×情绪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对愉悦面孔的TBR和TBF再认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项目类型×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被试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同,对照组对TBR的再认数高于TBF再认数[(10.1±2.3) vs.(8.7±2.2),P<0.01],而抑郁组的TBR与TBF的再认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7)vs.(7.7±2.9),P>0.05].抑郁组对悲伤面孔的TBR再认反而低于TBF[(2.1±1.3) vs.(3.1±1.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对悲伤面孔的再认出现了压抑后的反弹效应.不能及时有效的遗忘负性材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的原因之一.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

    作者:刘世燕;张文武;丁士炬;李湘兰;胡珍玉;程芳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混合型ADHD患儿32例(年龄9~15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32例,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恐惧和愤怒等4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观察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儿童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结果:ADHD组患儿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面孔特异性N170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17.7 ±9.5) μv vs.(25.8±14.0)μv,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454.2±51.3) ms vs.(433.0±29.8)ms,P<0.05].ADHD患儿组在四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的P300在四种情绪刺激中以恐惧面孔刺激后执行注意任务的P300波幅低,潜伏期长.结论:ADHD儿童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以恐惧面孔刺激引起的P300波幅低,且P300潜伏期延长明显.提示恐惧面孔可能影响ADHD患儿情绪调节,并影响其持续注意过程.

  • 情绪面孔对成人惊跳反射的影响

    作者:付俊杰;张腾月;罗峥

    目的:探讨情绪面孔刺激对成人惊跳反射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告招募并结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Beck抑郁问卷筛查出36名正常成人受试,采用以面孔图片(愤怒、恐惧、悲伤、快乐、中性)为诱发材料的惊跳探测任务,记录其眼轮匝肌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和自我报告的情绪效价、唤醒评价.结果:受试对愤怒与恐惧面孔的惊跳反应幅度均高于中性面孔[(52.07±4.24),(50.92±4.87)vs.(47.41±4.49),Ps<0.05].对不同类型情绪面孔的效价和唤醒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933,F2=16.800,均P<0.001).快乐面孔(6.52±1.11)的效价得分高于其他面孔[愤怒(3.42±0.86),恐惧(3.58±1.02),悲伤(3.61±1.00),中性(4.55±0.82)],中性面孔的效价分高于愤怒、恐惧和悲伤面孔;愤怒(5.03±1.74)和恐惧面孔(5.05±1.55)的唤醒得分高于其他面孔[悲伤(4.57±1.34),快乐(4.23±1.43),中性(3.64±1.41)],中性面孔的唤醒得分低于其他面孔(Ps<0.05).结论:个体的惊跳反应与面孔的情绪效价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惊跳调节效应只发生于愤怒与恐惧面孔.

  • 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戴琴;冯正直

    目的:探讨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以A型行为类型问卷为工具筛选出27名A型行为者和26名B型行为者进行真人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愤怒、惊奇和厌恶面孔)的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两组对于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别(F=21.79,P<0.001),A型行为组注意偏向得分(40.8±47.9)高于B型行为组(-11.4±31.5);对厌恶面孔存在边缘显著(F=3.95,P=0.052),A型行为组厌恶面孔得分(-35.3±61.1)低于B型行为组(0.7±59.9);B型行为组的注意偏向在不同面孔性质上无显著差异(F=1.48,P=0.213),而A型行为组差异显著(F=10.36,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愤怒面孔得分(40.8±47.9)高于其他面孔(厌恶面孔-35.3±61.1,惊奇面孔5.1±47.2,悲伤面孔0.5±16.4,高兴面孔-4.7±34.7),厌恶面孔得分(-35.3±61.1)低于除高兴面孔外的其他面孔.结论:B型行为者对情绪面孔无特殊注意偏向,A型行为者对愤怒面孔有注意指向,而对厌恶面孔则有注意逃避.

  • 抑郁症患者识别喜悦面孔时边缘系统信息传递的磁源性影像研究

    作者:刘晓雪;毕昆;卢青;王强;姚志剑

    目的 探究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在识别喜悦面孔时情绪信息在全脑传递过程中的差异,以及抑郁症患者正性情绪处理加工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利用脑磁图分别对34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3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扫描,选取喜悦表情刺激下的脑磁信号,采用一致性方法计算0~600 ms时间段全脑功能连接矩阵,然后计算每个节点的介数中心性值,经非参数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节点与HAMD17总分和各因子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0~600 ms时间段抑郁症组右侧眶部额上回(P=0.000 38,通过FDR校正)、左侧眶内额上回(P=0.000 16,通过FDR校正)、右侧眶内额上回(P=0.000 23,通过FDR校正)、右侧杏仁核(P=0.000 43,通过FDR校正)的介数中心性值均较对照组下降.其中,抑郁症组右侧眶部额上回的介数中心性值与HAMD17总分(r=-0.481,P=0.004)和焦虑/躯体化因子分(r=-0.383,P=0.026)呈负相关,右侧眶内额上回的介数中心性值与HAMD17总分(r=-0.749,P<0.01)和焦虑/躯体化因子分(r=-0.431,P=0.011)呈负相关.结论 抑郁症患者识别喜悦面孔时边缘系统信息传递异常,尤其是眶额回和杏仁核局部脑区存在信息传递障碍,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正性情绪处理异常的重要病理基础.

  • 发作期抑郁症患者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P300研究

    作者:刘纪猛;张文武;方泽忠;刘世燕;周东升

    目的 探讨高兴、中性、悲伤三种情绪面孔刺激对于发作期抑郁症患者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P300影响.方法 对33例18 ~58岁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其中应激组17例,无应激组16例)和18名20 ~ 58岁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视觉脑诱发电位检测,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悲伤三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分别观察病例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诱发下P300潜伏期和波幅,采取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统计各组之间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利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分别进行病例组HAMA、HAMD总评分与P300波幅、潜伏期相关性分析.结果 应激组、无应激组分别在高兴、中性面孔刺激后P300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组、无应激组分别在悲伤面孔刺激后P300波幅都低于对照组,但仅无应激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组、无应激组在高兴、中性、悲伤情绪面孔刺激后P300潜伏期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作期抑郁症患者在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对于高兴、中性面孔情绪的辨别能力有所减弱,情绪偏向影响发作期抑郁患者持续注意认知.

  • 晚发抑郁症患者情绪面孔持续注意偏向的瞳孔监测研究

    作者:高存友;郭本玉;孔素丽;高红艳;班春霞;李莉;李质彬

    目的:研究晚发抑郁症(late-onset depression,LOD)患者早期、中期和持续注意偏向特点,探索抑郁症早期干预的潜在认知靶点. 方法: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36例LOD患者为患者组,匹配27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真人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应用点探测任务范式进行实验,任务过程中测试瞳孔直径、注视方向和反应时间;情绪面孔呈现时间为200 ms与2000 ms,瞳孔直径监测时间为11.5s. 结果:患者组点探测任务中平均反应时长于对照组[(459.6±104.8)ms vs.(441.3 ±112.1)ms,F=4.23,P<0.05];延长刺激呈现时间被试整体反应时间缩短[(438.5±93.6) ms vs.(460.2±123.3) ms,F=22.34,P<0.01].患者组对恐惧面孔首凝视点定向偏向分数显著小于对照组(F=8.64,P<0.01).长呈现时间、一致试验后部分患者组比对照组瞳孔扩张更明显(F=5.1,P <0.05);短呈现时间、不一致试验后部分对照组比患者组的瞳孔扩张更明显(F=7.63,P<0.01). 结论:LOD患者存在持续的认知-感情负荷改变,导致较为固定的负性注意偏向.早期干预这些改变的靶点可能对避免或延缓抑郁症的发作与复发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抑郁症情绪面孔任务相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作者:董晓雪;许婷;林祖潘;张家豪;宋昊林;蔡媛;沈悦娣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情绪面孔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通常将正性和中性面孔情绪表情判别为负性,影响了抑郁症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其相关的神经机制尚不明了.近年来,基于面部表情刺激任务的功能磁共振研究使人们对抑郁症负性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主要对抑郁症的面部表情任务的任务范式及相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单、双相抑郁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执行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

    作者:宋来云;黄淑燕;向锋;郑小泳;肖攀攀;梁雪玲;黄金焕;曹健伟;谈颂桃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UPD)与双相抑郁(BPD)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特点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比较36例单相抑郁患者(UPD组)、36例双相抑郁患者(BPD组)治疗前后以及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患者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N170波幅BPD组<UPD组<对照组(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BPD组>UPD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N170波幅患者组均比治疗前升高,但BPD组仍低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患者组均比治疗前缩短,但BPD组仍长于对照组(P<0.05)。在4种情绪面孔中以恐惧面孔刺激的P300波幅低,潜伏期长(P<0.05)。患者组N170波幅与HAMD、HAMA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与SSP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患者组P300潜伏期与HAMD、HAM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SSPI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前后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难以像单相抑郁患者那样恢复到正常认知水平,且认知功能损害与疗效相关。

  • 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赟;杨世昌

    情绪面孔的识别能力是考察情商的一个重要指标,搜集不同人群对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等客观生理反应指标,考察正性、中性、负性情绪对其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将加深对其社会认知机制的理解,有利于研究特殊人群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了解其社会功能以及对其进一步干预.本文从不同人群的情绪面孔识别研究等方面予以综述.

  • 首发抑郁症患者情绪面孔反应时间及注意偏向研究

    作者:姜庆伟;费惠慧;高存友;甘景梨;梁学军;祝希泉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及其注意分配与维持的偏向性.方法选取32名首发抑郁症患者为患者组.选取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组相匹配的24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真人情绪面孔图片(高兴、中性和悲伤)作为刺激材料,应用点探测范式进行试验.结果患者组平均反应时长于对照组[(468.6±87.7)ms,(451.7±82.5)ms ,P<0.01];延长刺激呈现时间被试整体反应时间缩短[(476.9±88.4)ms,(456.2±82.7)ms,(447.7±83.9)ms,P<0.01].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悲伤面孔注意偏向得分降低[(7.43±26.4)ms,(-4.97±19.5)ms,P<0.05].随着呈现时间延长,患者组对情绪面孔注意分配得分增加[高兴面孔:(-11.0±4.8)ms、(2.2±6.9)ms、(6.1±8.5)ms;悲伤面孔:(-1.6±7.5)ms、(6.5±8.6)ms、(14.9±6.7)ms],对高兴面孔注意维持得分下降[(1.8±5.6)ms、(-8.2±6.7)ms、(-8.7±7.1)ms],对悲伤面孔注意维持得分增加[(-7.6±7.2)ms、(-2.6±8.5)ms、(1.5±6.2)ms].结论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刺激反应迟缓,但对负性刺激信息存在持续的注意分配与维持偏向.

  • 抑郁症患者识别正性情绪时边缘环路异常效能连接的脑磁图研究

    作者:刘晓雪;姚志剑;花玲玲;陈建淮;阎锐;毕昆;卢青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识别正性情绪时边缘环路效能连接情况,并以此探究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本研究对18例抑郁症患者及18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脑磁图扫描,选取喜悦表情刺激下的脑磁信号,选取眶额回(Orbitalfrontal cortex,O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杏仁核(Amygdala,AMYG)、海马(Hippocampus,Hipp)、脑岛(Insula,InSu)五个脑区作为感兴趣区,通过格兰杰因果模型(Granger causal model,GCM)计算出各感兴趣脑区间的效能连接值,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抑郁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感兴趣脑区间效能连接值.结果 抑郁症患者各感兴趣脑区间的效能连接值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经过FDR(False discovery rate)校正结果如下:ACC到AMYG效能连接下降(P=0.0052),OFC到AMYG效能连接下降(P=0.0046),Hippoeampus到ACC效能连接下降(P=0.0016),ACC到Hippocampus效能连接下降(P=0.0042).结论 抑郁症患者识别正性情绪时,边缘脑区之间的交互作用减弱,提示对正性刺激处理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抑郁症患者正性刺激处理异常神经机制.

  • 抑郁症患者识别喜悦表情前额叶-杏仁核优效能连接模式探究

    作者:花玲玲;姚志剑;李浩然;汤浩;阎锐;陈建淮;卢青

    目的 探究抑郁症患者在识别喜悦表情时前额叶-杏仁核优效能连接模式,并以此探讨抑郁症前额叶-杏仁核情绪加工可能的异常机制.方法 利用脑磁图检测20例抑郁症患者及20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在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时的脑部反应.通过动态因果模型方法选出优模型,并比较抑郁症组及对照组的效能连接变化.结果 贝叶斯模型选择结果显示,总体优模型的特征是背外侧前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两两存在自上而下的调节连接,模型超越概率为0.41.优模型中固有连接水平出现组间差异,在固有连接水平上,抑郁症组右侧杏仁核-前扣带回的前向连接显著减弱(t=-2.50,P=0.016),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的前向连接显著增强(t=2.37,P=0.022),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前向连接显著增强(t=2.10,P=0.04).结论 抑郁症患者右侧半球自下而上的固有连接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患者负性偏向有关;而抑郁症患者处理喜悦面孔时前额叶—杏仁核调制连接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 注视方向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加工的眼动研究

    作者:李丹;朱春燕;汪凯;余凤琼;叶榕;谢新晖;刘云峰;李丹丹

    目的 探讨注视方向线索对社交焦虑个体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方法 从安徽医科大学抽取56名本科生,依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得分将被试分为高社交焦虑组(HSA)和低社交焦虑组(LSA),采用配对的厌恶和中性面孔作为实验刺激材料并记录眼动数据.结果 直视条件下,HSA组注视厌恶面孔的时间为(2311.09±521.41)ms,注视中性面孔的时间为(1910.69±607.59)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组注视厌恶面孔与中性面孔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条件下,HSA与LSA注视厌恶面孔与中性面孔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视方向影响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厌恶表情的加工,表明直视的厌恶面孔对于HSA个体来说是一种社交威胁信息,斜视的厌恶面孔不是明确的社交威胁信息.

  • 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脑区激活研究综述

    作者:朱雪玲;袁福来;彭仕芳

    目的:了解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主要激活脑区及无意识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要求:①使用基于阈下启动范式的情绪面孔加工的fMRI研究;②采用Talairach和MNI坐标系统报告激活脑区.对符合要求的文献使用GingerALE2.0软件计算脑区激活似然估计(ALE)值得到脑区分布.结果:基于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能引发杏仁核、海马和梭状回的强烈激活.结论:人脑存在特定的无意识情绪加工唤醒机制,杏仁核、海马和梭状回是无意识情绪加工的关键脑区.

  • 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高红丽;杨世昌;闫春平;姚桂英;杜巍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虐待史问卷筛选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29名和无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30名,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为实验材料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组别、面孔性质、一致性三因素在反应时指标上,各自的主效应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组别和面孔性质在注意偏向各项指标上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儿童期受虐经历的成年人不存在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 发作期抑郁症患者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N170研究

    作者:刘纪猛;方泽忠;张文武;刘世燕;周东升

    目的 探讨高兴、中性、悲伤3种情绪面孔刺激对于发作期抑郁症患者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N170的影响;分析发作期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严重程度与N170波幅和潜伏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8例22~69岁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31名20~61岁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悲伤3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分别检测被试执行任务时脑电视觉诱发电位,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在高兴、中性、悲伤3种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分别评估患者组抑郁、焦虑严重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在高兴、中性、悲伤3种情绪面孔刺激下所诱发的头颅局部(T5、T6、O1、O2)N170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17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性情绪面孔刺激下T5部位N170波幅与HAMD总分存在正相关(r=0.443,P=0.018).结论 发作期抑郁症患者对于不同情绪面孔的初始认知加工有损害,并且抑郁严重程度在部分脑区与中性情绪面孔刺激所诱发的N170波幅有相关性.

  • 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作者:刘阳娥;冯正直;戴琴;王凤;廖承菊

    目的 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对重复呈现的情绪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方法 以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和自评抑郁量表(ser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工具,从1 000余名青年大学生中随机筛选出正常被试(n=20,正常对照组)、抑郁低分被试(n=20,抑郁低分组)和抑郁高分被试(n=20,抑郁高分组).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作的真人情绪面孔中选取26组配对照片(中性面孔和悲伤面孔),分别呈现给各组被试,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情绪面孔共重复呈现了4次.每次呈现之后,测量被试者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数据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抑郁低分组、抑郁高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点探测任务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抑郁高分被试在第4次呈现情绪面孔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低于第1次呈现的平均反应时间(P<0.01),而其他各组与呈现的次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与正常组相比,抑郁高分组对悲伤图片有较高的平均注意偏向分值,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P<0.05).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次数也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P<0.05).在图片类型x呈现次数x组别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 抑郁高分个体对首次呈现的负性面孔出现注意偏向,4次呈现负性刺激能改变青年抑郁高分被试的注意偏向.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