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作者:安晓妍

    本文目的 在于探寻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的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结合神经干刺激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取穴方法.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2.5%,对照组62.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两组治疗方法治疗吞咽障碍均有效,醒脑开窍结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吞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 康复护理结合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立芳;苏献慧;岳涛;李媛;陈军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结合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30例脑卒中后伴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治疗组进行吞咽康复护理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照1组进行吞咽康复护理训练,对照2组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分别对各组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SWAL-QOL评分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患者SWAL-QOL评分治疗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结合吞咽治疗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球麻痹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误吸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上廉泉齐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35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建波

    目的:观察上廉泉齐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上廉泉齐刺为主的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对照组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上廉泉齐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中药溻渍结合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志宏;韩冰;王田

    目的:探讨中药溻渍结合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予中药溻渍结合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并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面部肌肉训练结合摄食训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等级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溻渍结合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假性球麻痹55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志萍;孟进军;吴清明;冯国湘;郭迎解

    以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假性球麻痹55例,总有效率为92.7%,显著优于针刺不施手法的55例(P<0.01).

  • 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吴清明;刘未艾;黄听军;刘本立;赵艳玲;张志萍;谭涛

    目的: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例观察和验证,明确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由组成临床评价中心的3家医院分别观察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140例、50例和50例.病例以随机形式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半,分别接受祛风化痰针刺法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静滴加空白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予以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总体病证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40.7%和89%,3个中心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1%和89.9%、37.5%和87.5%及40%和8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中心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都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意外情况.结论: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效果明显、确切,安全性高,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仿生电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

    作者:万琦;诸兴明;杜宇平;许言

    目的 观察仿生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引起的假性球麻痹症候群的疗效和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 将2005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症状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仿生电刺激治疗,经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再次进行吞咽、构音障碍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言语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仿生电刺激治疗对改善假性球麻痹症候群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 祛风化痰针刺法改善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作者:吴清明;史佳;刘未艾;林旭明;李丹丹;欧阳颀;秦勇;张志萍;易宣超;周霞;周铁明;付磊

    目的 系统现察祛风化痰针刺法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将240例确诊为风(疾)型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分别给予祛风化痰针刺法和模拟针刺法治疗,取穴风池(双)、完骨(双)、康泉、丰隆(双).每天上、下午各针刺1次,连续6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d*治疗4个疗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于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后进行吞咽功能级别评定,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 第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级与治疗前比较有较显著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第4疗程结束后吞咽功能评级进一步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祛风化痰针刺法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有肯定、持续且显著的作用,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冰、酸刺激疗法联合进食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作者:刘淑杰;徐太军

    目的:探讨冰、酸刺激疗法联合进食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53例患者均进行冰、酸刺激治疗及进食训练,并给予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等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14例患者吞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6例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4.3%.结论:冰、酸刺激疗法联合进食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侯庆艳;邢其兴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作者:薛利凤;苗玉新

    目的:观察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及康复训练)和观察组(单纯康复训练),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疗效显著且安全.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

    作者:杜一鹏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商丘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针灸治疗组(n=40)和常规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效果好.

  • 药物结合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作者:肖媚;戴婷;谢高华

    目的:研究药物结合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兴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共90例,收治时间在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实施药物结合针灸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情况(VFS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实施药物结合针灸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症状.

  • 化裁地黄饮子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30例临床观察

    作者:许玉皎

    目的:观察化裁地黄饮子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裁地黄饮子.2组均以治疗2周为1疗程,2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和构音功能积分变化.结果:总体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对照组为63.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化裁地黄饮子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吞咽和构音功能积分方面,2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裁地黄饮子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临床疗效确切.

  • 顺咽方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38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健红;黄德弘;黄坚红

    目的:观察顺咽方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顺咽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28天.观察患者石氏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的变化.结果:石氏评分总有效率治疗组92.11%,对照组81.0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洼田氏饮水试验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1%,对照组78.3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顺咽方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疗效确切.

  • 加味止痉散治疗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42例

    作者:韩淑凯;张保昌

    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2000年7月~2007年6月,笔者依据"络病学说"理论,采用自拟加昧止痉散治疗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并与脑复康治疗作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靳三针治疗中风性假性球麻痹64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兴华;靳瑞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中风性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靳三针组64例,采用靳三针法(脑三针、舌三针)治疗;传统头针组64例,采用病灶侧运动区及足运感区为主穴治疗.疗程为1月.结果:临床症状积分、洼田氏饮水实验积分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3.75%、92.19%,对照组分别为87.5%、78.13%,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靳三针治疗中风性假性麻痹疗效显著.

  • 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蒋旭;陈晓军

    查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系统地归纳分析了头体针、舌咽针、颈项针、电针、针灸刺络、针药结合等疗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概况;认为临床上以头体针、舌咽针、颈项针疗法为多见,舌咽部的局部刺激在临床上应用也较为广泛,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较为明显,且配合中药等综合疗法往往能够取得更显著的疗效,体现了针灸疗法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

  • 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作者:陈晓军;刘婧;李邦伟;方针;李霞;蒋旭

    目的:观察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选穴分2组,隔日交替使用,2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比较2组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VFSS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4周、8周后,2组症状体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3人次晕针及4人次血肿,经简单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八窍开通针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对于患者的言语、发声等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 早期肠内营养在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琦;李百升;黄应玲;林君

    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80例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发病24 h内即给予留置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发病24 h内即经PICC或其他中心静脉导管实施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为该类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且不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475 条记录 20/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