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Meta分析

    作者:廖穆熙;黄丽军;曾访溪;贺君

    目的 评价单用靳三针或靳三针联合其他方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 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截至2017年2月24日的文献.用Cohrane协作网首推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2篇,总样本量3268例.总有效率比较:靳三针高于常规针刺(P <0.00001);靳三针高于康复训练(P =0.004);靳三针高于西药(P=0.002);靳三针与VitalStim治疗仪对比无差异(P=0.01);靳三针结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高于单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P <0.00001);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高于单用康复训练(P =0.0003);靳三针结合西药高于单用西药(P=0.008).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靳三针优于常规针刺(P <0.00001);靳三针结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优于单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P<0.00001);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优于单用康复训练(P <0.00001).吞咽功能障碍评定:靳三针优于常规针刺(P <0.00001);靳三针优于VitalStim吞咽治疗仪(P <0.00001);靳三针与康复训练比较无统计差别(P=0.68);靳三针结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优于单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P <0.00001);靳三针结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优于单用康复训练(P =0.0005).结论 单用靳三针或与其他疗法联合能有效提高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但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 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作者:毛强健;熊俊;迟振海;贺新兰;陈日新

    目的 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PSPBP)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质量.方法 通过设计文献检索策略,运用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四大数据库,以手工翻检的方式作为辅助,筛选出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参照国际公认的Jadad量表,CONSORT声明,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48篇.Jadad量表得分显示:(1.08±0.46)分,48篇中仅有3篇(6.3%)评估为高质量文献,其余45篇(93.7%)列为低质量文献;CONSORT评价显示:文题提示为RCT只有1篇(2.1%)、所有文章均无依从性相关阐述、对样本量的估算、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实施、盲法报告甚少、统计学方法阐述较简单、缺少受试者流程图等;STRICTA条目评价发现:针刺治疗依据的报告只有4篇(8.3%)、对治疗场所、针灸师背景、选择对照合理解释48篇文献均是零报道.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PSPBP)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真实度和可靠度.为提高临床研究水平,针灸工作者应该贯彻循证医学方法学及其临床报告规范.

  • 卒中致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30例康复护理

    作者:李向红

    1 资料分析  我科自1998-07~2000-07共收治脑卒中所致的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包括外院转入我科上述症情病人)共30例,年龄在54~72岁之间,男性22例,女性8例。对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生活习惯、行为、语言我们都进行了详细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本组30例假性球麻痹的患者中大学文化8人,工人12人,农民10人。其中内向型性格21人,外向型性格9人。吞咽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从35~720 d不等。2 拔管前的护理2.1 保护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 依靠胃管进食的假性球麻痹病人,由于胃管对呼吸道及咽部的刺激,病人往往有大量白色粘稠痰液咳出,其中分泌物较多者20例,分泌物少者5例,无分泌物者5例,为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肺内感染,我们定时给病人叩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给予病人化痰药物鲜竹沥及开窍醒神的药物清开灵由胃管注入,必要时给予α-糜蛋白酶及庆大霉素雾化吸入,2次/d,20 min/次,直至症状改善。2.2 调整饮食营养 根据病人体重计算每日身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的需要量,为每个病人配制全能营养餐,经胃管按计划注入,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态,为拔管做充分的体能准备。2.3 康复按摩及针灸治疗 护士以拇指按压病人咽部的廉泉及挟廉泉穴位上,逐渐用力,达到按而留之的效果,选择头面部在体表投影的穴位,百会、四神聪,使用搓法,即双手平放在头部,做上下左右往返搓揉,动作要快,力量要均匀。另外,还要配合按摩咽喉部肌肉,达到理气,开郁,活血通络的作用。医生每日选风池、风府和翳风等穴位进行针刺,配以电针。

  • 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护理

    作者:王军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常伴有吞咽困难,大部分为脑卒中后遗症的假性球麻痹所致,真性球麻痹较少见.我科于1993年1月至1996年8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伴吞咽困难的21例,占19.4%.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假性球麻痹患者胃造瘘的家庭护理指导

    作者:何春欢;卢少萍;谢瑞浓

    目的 探讨老年假性球麻痹患者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确诊为假性球麻痹行PEG带管出院患者28例,采取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收集评估资料,指导家属做好营养匀浆选择和制备、管饲的方法、加强PEG导管的护理及造瘘口和口腔护理等措施.结果 24例患者随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8例因进食困难导致消瘦的患者体重增加,2例2年后吞咽功能恢复,成功拔除导管.4例出现肺部感染,入院治疗后2例治愈,2例死亡.1例置管后11个月出现管道变形、造瘘口感染,予换管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严重腹泻,入院治疗后治愈.4例患者出现肉芽组织生长,用10%氯化钠溶液湿敷3 d后内芽组织萎缩.出院患者中无脱管及腹膜炎、出血、脓肿等并发症.出院后带管长58个月.结论 对假性球麻痹行PEG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可提高家庭管饲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 1例假性球麻痹患者误咽窒息的教训

    作者:范荣兰;唐智慧;边竟;段丽;陈芳

    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常见的咽喉肌和舌肌麻痹综合征,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一组症状,有真性和假性之分.若是延髓运动神经核或吞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为真性球麻痹,如果是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则为假性球麻痹[1].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假性球麻痹患者咽部感觉和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此类患者因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误咽导致窒息,后果非常严重.为了保证患者的营养,常规上鼻胃管行鼻饲喂养.2004年5月我科收治1例假性球麻痹患者,因患者及家属拒绝上鼻胃管,进食中发生误咽窒息,经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很快转危为安.现介绍如下.

  • 复发性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继媛;陈运平;孙鹏;温宇英

    目的 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及复发性脑梗死(RCI)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糖尿病、TIA史为RCI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除肢体瘫痪外,痴呆、假性球麻痹、尿失禁、意识障碍多见.结论 RCI患者具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且功能恢复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电针夹廉泉穴治疗假性球麻痹

    作者:王凌云;黄国付;罗飞

    近几年在我院针灸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68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临床表现有发音障碍,饮水呛咳,进食吞咽困难,检查咽反射存在,下颚反射亢进,掌颌反射阳性等,随机分为2组.①电针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8.2岁;病程5~169 d,平均89.5 d.②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5岁;

  • 假性球麻痹后不同时间针刺风池穴的疗效比较

    作者:叶飞;董军立;席刚明;岳炫烨;周少华;庄凤娟

    目的:观察假性球麻痹患者病程不同时期针刺的疗效.方法:24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根据发病的不同时期给予针刺风池穴治疗,治疗前后按洼田氏饮水试验标准评分.结果:240例中发病<10 d的患者针刺治疗有效率达100%,>10~30 d有效率97%,>1~3月有效率83%,>3~6月有效率77%.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假性球麻痹各时期均有疗效,但早期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晚期(P<0.05).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作者:石丽宏;邓海峰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64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阻滞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前2组意识状态和吞咽功能评分相近, 治疗20 d后吞咽功能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悦;凌方明;梁宏宇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脑卒中时出现的球麻痹(亦称延髓麻痹),因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本研究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与康复训练组进行疗效观察比较.

  •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及药物综合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

    作者:高振华;刘勇

    资料和方法老年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住院患者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均为男性,年龄63~81岁,平均病程5.3 d.对照组42例,男41例,女1例,年龄62~79岁,平均病程5 .2 d.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既往史以及并发症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病例均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患者均有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萎缩及震颤;有发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虽然咽反射存在,但软腭反射消失或减弱;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下颌反射亢进.

  • 脑卒中后误吸窒息的支气管镜急救疗效

    作者:郑秀卿;张固琴

    目的:探讨急诊支气管镜抢救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急性误吸窒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脑卒中后误吸急性窒息患者52例,对比在支气管镜抢救后60 min时间截点时,患者呼吸频率、指脉氧、氧分压、呼吸困难程度的变化,了解急诊支气管镜对此类病人的抢救效果;在24 h时间截点时存活率,了解支气管镜救治的有效性.结果:52例患者在支气管镜抢救后呼吸困难程度、指脉氧、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迅速改善,存活率为88.5%,死亡率为12.5%.结论:支气管镜畅通气道对抢救此类病人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和较高存活率.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病因与诊治

    作者:孙斌;童萼塘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由Adams等(1959)在研究酒精中毒的神经病理过程中发现4例,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假性球麻痹和特殊的意识状态。Adams认为选用“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作题目,它既提示本病累及的特殊部位又阐明了其基本病理学特性,即非系统性、有髓纤维的髓鞘溶解两个特[1]。应用MRI以后,国外陆续有报道,国内自1991年来散在的个例报道约20例。为引起同道的重视,本文对有关CPM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的文献进了综述。

  • 地黄饮子为主加减合丹参注射液联合舌咽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作者:宋孝光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为主加减合丹参注射液联合舌咽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假性球麻痹(PBP)的疗效.方法:以住院号奇偶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中风恢复期PBP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与舌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行地黄饮子为主加减合丹参注射液联合舌咽针刺治疗,14天后评估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吞咽功能分级(Ⅰ、Ⅱ、Ⅳ、Ⅴ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血清IL-6、CRP及NO水平较治疗前降低,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黄饮子为主加减合丹参注射液联合舌咽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PBP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有较高应用价值.

  • 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腧穴选用与刺灸法文献计量学研究

    作者:毛强健;迟振海;王瑶;王洪辉;张凤婷;廖慧慧;陈日新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选穴与刺灸方法应用的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全面系统检索中国四大数据库,以手工翻检的方式作为辅助,筛选出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设计文献计量信息采集表,整理并分析其发表年份、发表刊物、研究领域、选取穴位、刺灸方法、对照模式等文献信息.结果:纳入的48篇合格文献中,发表年份主要集中在2009和2013年;《上海针灸杂志》收录多(10,24.4%);黑龙江省文章发表多(6,12.5%);选取穴位和经脉频次高的分别为廉泉穴(45,93.8%)、足少阳胆经(7,17.1%);刺灸方法选用频次高的是毫针配合三棱针;对照模式设计多为针刺联合西医常规vs西医常规.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研究水平不均衡,标准不统一,需进一步深入规范研究.

  • 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

    作者:吴健英

    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2~81岁.经CT证实脑出血8例,脑梗死18例.基底节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18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23例于入院72小时进行康复训练,3例延长至8~15天进行训练.

  • 多发性脑梗死致吞咽障碍的饮食指导与康复护理

    作者:宋金弟

    多发性脑梗死是引起假性球麻痹常见的原因,脑血管病人神经反射兴奋性减低,吞咽肌群互不协调,易造成吞咽障碍、饮水呛咳或误咽.为保证病人营养的供给,避免水、电解质代谢失衡,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早进行饮食指导与康复训练,能大限度的改善吞咽功能.

  • 吞咽障碍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引发的摄食-吞咽障碍28例

    作者:魏丽芳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训练对假性球麻痹引发的摄食-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入选病例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吞咽训练组,对照组14例,采用常规治疗,吞咽治疗组1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吞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吞咽反射、反复唾液吞咽测试及饮水测试的变化.结果:吞咽治疗组治疗20天后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各评定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训练对假性球麻痹引发的摄食-吞咽障碍治疗效果明显.

  • 依达拉奉联合针炙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王波涛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针炙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5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脑梗塞予以血塞通注射剂治疗.脑出血予以20% 甘露醇注射剂,β-七叶皂甙钠注射剂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针炙治疗.结果 治疗组吞咽困难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针炙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

475 条记录 19/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