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吸收材料在骨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具体机制远未弄清。自1892年wollf定理提出以来,人们已认识到骨组织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力学作用是影响其形状、内部结构、分布和微结构的完整性变化等关键的因素。虽然其具体机制远未弄清,目前普遍认为骨的这种功能适应性机制可以扩展到骨折愈合过程中,进而认为骨折愈合过程中力学调控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坚硬金属接骨板内固定后的应力遮挡效应被逐步认识,骨科临床中常用的植人材料多由钛、钢及其与镍、铬等金属的合金制成,坚硬的生物惰性金属材料由于弹性模量远高于骨,可能不是制造接骨板的佳材料。内固定材料弹性模量太大,会产生应力遮挡。大量证据表明,坚强加压内固定时骨折发生愈合的同时,可诱发局部骨质疏松,因而在固定骨板取出之后,容易出现再骨折,同时使应力不能正常的沿骨干传递,会破坏骨折愈合及再塑性。虽然存在其他类型的金属内固定物,比如钽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学及生物学性能,并且在骨科临床实验中取得了短期疗效,但缺乏大量中远期的临床随访资料,而且钽金属价格昂贵、造模困难,未能够成为目前内固定物的主流[1]。所以这些原因就促使人们寻找更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
骨折愈合塑形的力学机理Ⅱ——骨自优化理论的应用
采用骨自优化理论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用计算机模拟骨折愈合塑形行为,从而定量地分析骨折愈合塑形的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骨折愈合塑形过程中,骨痂的不同类型和骨质疏松的不同层度皆可经过一定时间的塑形以适应受力环境而恢复到骨的正常状态;骨在力学环境下调整结构和密度来保持骨的优结构;骨缺损的恢复在缺损处存在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密度临界值.本文证实了骨折愈合塑形过程是骨的结构形态对力学环境的佳适应,从而定量的说明了力学环境是引起骨折愈合塑形的主要因素,该过程符合Wolff定律.
-
一种描述骨质疏松的力学模型
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定量的骨功能适应性模型建立一种描述骨质疏松的力学模型.目前国内外,尤其是国外,对于骨质疏松的研究很多,但大都集中在药物对骨质疏松的治疗,通常以骨质疏松结构的生化指标为研究对象,对骨质疏松进行的实验研究较多,建立定量模型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还未见报道.
-
膝内翻引起胫骨平台内侧骨质增生的模拟
关于骨功能适应性,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骨质增生是骨功能适应性的极端情况,运用骨功能适应性定量理论研究骨质增生,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骨自优化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相结合,依据膝内翻引起胫骨平台内侧骨质增生的生理过程,模拟了胫骨平台内侧的骨质增生.
-
疲劳损伤对松质骨细观结构的影响
骨结构形态与力学环境相适应称为骨的功能适应性,它们的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受力与生长的关系.松质骨是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不同板、杆状的骨小梁构成的网架结构.松质骨功能适应性的研究不仅是骨科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广泛的科学研究前景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健康意义.
-
呼吸养身操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冠心病的病死率已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加强冠心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心脏运动康复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适应性,改善冠状动脉的弹性和供血能力,降低心脏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很大的帮助.本科对冠心病并心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采用呼吸养生操训练改善心肺功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
结构性异体骨移植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结构性异体骨移植主要用于修复因肿瘤、严重感染、创伤等原因造成的骨关节缺损.治疗除要求能够恢复骨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外,还要求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够在内、外固定帮助下恢复植骨部位的结构和功能.当前,结构性骨移植术后骨折及关节面吸收塌陷的发生率高达17%~27%[1-3].因此,结构性异体骨移植材料本身的生物力学特性及植入体内后的强度变化规律倍受关注.现将其主要影响因素综述如下.一、异体骨移植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一) 供骨的力学特性1. 供骨的结构和部位: 松质骨是由按受力方向有规律排列的骨小梁组成;皮质骨通常由多层厚约5~7 μm的骨板紧密排列而成,皮质骨的刚度和强度均明显大于松质骨.皮质骨和松质骨均为各向异性材料,在生理负载方向具有大强度和刚度.骨骼是一种生物材料,具有功能适应性,其刚度和强度与在体时所受应力刺激密切相关,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骨之间存在力学特性的差异.因此,选择健康的供体、适当的供骨部位有利于减少结构性骨移植术后骨折及关节面吸收塌陷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