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1例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46岁,阴道出血6个月.MR检查提示宫颈占位性病变,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肿瘤组织由原位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典型类癌)两种组织学形态组成,两种成分各自独立生长.神经内分泌肿瘤CK、CD56、Syn和CD117(+);原位腺癌CK、CEA、p16和CDX2(+).结论 宫颈非典型类癌非常罕见,其合并原位腺癌更属罕见.非典型类癌需要与低分化腺癌、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腺样基底细胞癌和转移性非典型类癌等鉴别.
-
宫颈原发性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和认识宫颈原发性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Ⅱ级(非典型类癌)的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并探讨其研究进展.方法 报道1例宫颈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的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立方形或柱状,排列呈大小不一的片状、巢状和梁索状,并可见菊形团结构形成,细胞异型性较小,核分裂象2个/10HPF.肿瘤部分区域细胞密集成片,细胞呈中等异型,核分裂象10个/10HPF,并见灶状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上皮标记CK(+),四项神经内分泌标记(+).病理诊断为宫颈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Ⅱ级(非典型类癌).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与腺癌鉴别.结论 宫颈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组织学类型不同,生物学行为有差异,而对于宫颈原发性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值得积累更多的病例,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后纵隔非典型类癌1例
患者女,37岁,主因“胸痛1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34.7 ng/ml.CT:后纵隔左、右心房后方,腹腔内及腹膜后见多发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部分融合,较大者约11.1 cm×9.5 cm× 13.8 cm,平扫密度不均,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见无强化坏死区;病灶包绕并推压双侧肺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腹腔干等血管(图1).
-
腹膜后非典型类癌1例
患者男,69岁,左侧腰腹部疼痛7天,为持续性钝痛,较剧烈.查体:左侧腰背部压痛,未扪及明显肿物.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烯醇化酶22.31 ng/ml.CT:肾下极下方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约5.0 cm×4.5 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及细线状钙化,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与小肠、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分界不清(图1),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主动脉下段球型扩张,累及双侧髂总动脉开口,与周围肠管、组织粘连,判断为炎性腹主动脉瘤;切开病灶,见炎性增厚动脉壁以及泥沙样附壁血栓.术后病理:(腹主动脉壁)送检纤维组织内可见肿瘤浸润,肿瘤细胞呈巢状及腺样分布.免疫组化:CK(+),EMA(-),Vim(-),CD56(+),CgA(-),Syn(+),Ki-67(+),CD34(-).病理诊断符合非典型类癌.
-
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五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5例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40~73岁,中位年龄48岁。肿瘤均位于左侧肾脏,直径4~9 cm,平均6.5 cm。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腹痛1例,健康体检发现3例。肾脏超声造影检查4例,3例提示中低回声团块,1例提示高回声团块。术前CT检查5例,均见不规则形团块状影,密度欠均匀,平扫见钙化灶3例,增强见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结果5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3例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缎带样排列,浸润性生长,无或偶见核分裂象,无坏死,符合肾类癌,其中1例肾门淋巴结3/4枚见肿瘤细胞。1例肿瘤细胞呈缎带样排列,部分细胞核呈圆形,异型性不显著,核分裂象少见,符合肾脏非典型类癌,肾门淋巴结2/2枚见肿瘤细胞。1例肿瘤组织内形态一致的中等大小细胞呈巢团状排列,有坏死,核质比大,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符合肾小细胞癌。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突触素( Syn)、嗜铬蛋白A( CgA)阳性。术后随访时间4~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3例肾类癌中,1例在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后78个月局部复发,后行根治性手术;另2例肾部分切除术后随访8~27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肾非典型类癌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肾小细胞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肝脏转移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约11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罕见,可表现为类癌、非典型类癌或小细胞癌,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较大;原发性肾类癌可手术治疗,预后尚可;原发性肾小细胞癌需综合治疗,预后差。
-
12例胸腺非典型类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腺非典型类癌(thymus atypical carcinoid,TAC)的临床特点,为TAC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资料及积累经验。方法收集1999年至2014年收治的12例TA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见前纵隔肿物。10例接受手术切除肿瘤,2例仅接受切取活检和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TAC。4例患者未接受辅助治疗,3例接受化疗,2例接受放疗,2例接受化疗联合放疗,1例接受同步放化疗。平均随访25.6个月(8~46个月),4例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0、25、39和40个月),3例发生肿瘤进展后仍存活(生存时间分别为43、44和46个月),4例获得无进展生存(生存时间分别为8、10、11和16个月),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结论 TA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可予明确诊断,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患者的预后较差。
-
胸腺非典型类癌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
患者男,3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周身乏力1个半月余为主诉,于2016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示患者存在向心型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躯干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同时患者有高血压史.实验室检查示患者有低钾血症、糖耐量减低、高泌乳素血症、血脂异常症.进一步检查示患者皮质醇节律异常:8点:1 750 nmol/L,15点:1 750 nmol/L, 24点:1 750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昼夜节律异常:8点:210 pg/mL,15点:241 pg/mL, 24点:272.2 pg/mL,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能抑制.上述结果提示患者存在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其常见病因为垂体异常.垂体MRI示:垂体内异常信号,Rathke囊肿.神经内科会诊考虑ACTH垂体腺瘤可能性较大.为明确诊断,患者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可抑制,提示患者的库欣综合征病因并非为垂体源性,而为肾上腺源性或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腹部超声及肺部CT提示患者存在肾囊肿、前纵隔占位性病变,肝胆脾胰及胃肠道未见异常,故考虑患者为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且极有可能由前纵隔病变引起.纵隔增强CT(图1)示:前上纵隔见不规则致密影,向一侧肺野突出,边缘锐利,大小约为2.1 cm×2.9 cm,CT值为41.27 Hu,增强扫描病灶较均匀强化, CT值约为63.21 Hu.2016年3月在全麻下对患者行经右胸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周围脂肪组织廓清、右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术.肿瘤源自胸腺右叶,直径为2.5 cm×1.5 cm,似向右肺上叶前段侵袭,形状不规则,表面血管丰富,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示:非典型类癌伴肺组织纤维增生,镜下见异形细胞呈索状片状浸润性生长,核深染,胞质少,异型性可见.免疫组织化学示(图2):ACTH弱(+),Ki-67 10%(+),Cga、Syn、TTF-1、CD5、CD56及CD117为阳性.上述结果证实肿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异位分泌ACTH.术后患者的K+、皮质醇、ACTH、血压及血糖等逐渐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接受放疗,随访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征象.
-
原发性肺类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类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2年5月-2012年5月经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确诊的31例原发性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及术后辅助治疗情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28/31)、67.7% (21/31)及54.8% (17/31).典型类癌、非典型类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6% (11/14)和35.3% (6/17).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 (2/7)和58.3% (14/2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b=1.711)和临床病理分期(b=1.928)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肺类癌的恶性程度较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典型类癌的预后好于非典型类癌.
-
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CT及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胆管错构瘤,并证实肿瘤组织内腺癌及非典型类癌、间质瘤并存.结论 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极为罕见,胆管错构瘤的正确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
-
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确诊的及会诊外院的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各1 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结果 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临床症状与一般胃癌无区别,好发于老年人.组织学特征典型:含中等分化或低分化腺癌和类癌成份,免疫组化:腺癌表达CK20、EMA,类癌表达Syn、CgA 和NSE.结论 胃腺癌合并非典型类癌临床较少见,根据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易于确诊.
-
喉非典型类癌1例
-
前纵隔非典型类癌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于2013年6月27日因“痰中带血2个月”入住本院心胸外科.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后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痰呈暗黄色,量不多,偶伴胸痛,就诊当地医院查胸部CT提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胸腺瘤,未做特殊处理,就诊我院.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体检:胸廓正常无畸形,胸骨无叩痛,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7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