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已确诊的6例毛母细胞瘤和20例基底细胞癌的石蜡标本行HE染色及CK7、bcl-2、AR、CD10、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 毛母细胞瘤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境界清楚,由分布均匀的伴有毛囊分化的毛母细胞团构成;免疫组化:5例CK7(-),1例弱(+);3例bcl-2(-),3例弱(+);6例AR(-),6例CD10(-),而瘤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10% ~20%.基底细胞癌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癌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呈浸润性生长,周边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周围间质疏松,癌巢和间质之间形成收缩裂隙;免疫组化14例CK7(+),6例弱(+);17例bcl-2(+),3例弱(+);16例AR(+),4例弱(+);20例为癌细胞CD10(+),癌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20% ~ 30%.结论 结合镜下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
皮肤毛母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学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复习10例毛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8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2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肿瘤为单一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小叶结构或团块状结构,瘤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具有向毛发分化的倾向.肿瘤细胞CKl4和p63(+),而AR、CK7和CKl0(-).电镜下肿瘤细胞符合基底细胞的特征.结论 毛母细胞瘤是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毛源性良性肿瘤,由于认识不足,该瘤容易与基底细胞癌混淆,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电镜不具备诊断价值.
-
皮肤毛母细胞瘤1例报道
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TB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大腿处有一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10余年.肿块可活动,直径约2.5 cm,质地中等.术中见肿块位于皮下,界限清楚.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基底细胞癌与毛母细胞瘤鉴别相关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基底细胞癌与毛母细胞瘤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由于对两者的分类和诊断比较混乱,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也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能及时、准确、有效地鉴别诊断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临床上,尤其在病理上,明确鉴别两者很困难。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免疫组织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对两者的研究增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鉴别依据。本文综述几种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用于两者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AR、CD10、Ln5γ2、Nestin、PHLDAl和CK20的进展。
-
皮脂腺痣并发富于色素性毛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39岁.出生时即在头顶左侧有淡黄色斑块,约20岁时在我院诊断皮脂腺痣.1年前皮损增厚增大明显,并且颜色明显变黑.皮损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皮下,界限清楚,不规则巢团状分布,中央区囊性变,肿瘤细胞由单一的毛母细胞构成,瘤细胞周围见大量黑色素沉着.诊断:皮脂腺痣并发富于色素性毛母细胞瘤.治疗:皮损完整切除.
-
面部毛母细胞瘤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2岁.因面部无痛性肿块3个月,渐进性增大10天入院.查体:口腔面部无畸形,左侧面部可触及一1.5 cm×1.0 crn×0.8 cm形状不规则肿块.肿块局部皮肤光滑,呈淡蓝色,隆起,质硬,边界清,基底不深,活动可,无明显压痛.张闭口正常,乳牙列、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良好,面神经功能良好,双侧颌下和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为左面部良性肿瘤.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口腔颌面部小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皮下,界限清楚,有结缔组织包膜,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瘤体质硬,剖面质地均匀.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及周围部分组织.
-
面部毛母细胞瘤1例报告
患者女性,70 岁.右侧颧部皮肤上色素性肿块3 年,初始肿块黄豆大小,表面无破溃,局部无疼痛、肿胀及其他不适.肿块呈黑色,不规则,隆起,约2.0 cm×1.5 cm 大小,质韧,无明显压痛,无毛发生长,界限清楚,基底不深,活动度差,表面皮肤完整、光滑.双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无面瘫体征.于2010 年9 月15 日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右侧面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界限清楚,瘤体剖面质地均匀.连同基底完整切除肿块.病理诊断:右侧面部结节性毛母细胞瘤,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境界清楚,推挤表皮,细胞生长活跃,核圆形,短梭形,核分裂象易见,伴有色素沉积.术后创口一期愈合,随访3 个月无复发.
-
免疫组化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鏊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皮肤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各2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40例均行AR、Bcl-2、CK7、CK14、CD10、CgA、NSE、EMA、CEA、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均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瘤巢周围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基底细胞癌AR、Bcl-2、CK7、P63均呈阳性表达,同时癌细胞CD10亦呈阳性表达,但其癌巢周围问质纤维CD10呈阴性表达.毛母细胞瘤CK14和P63呈阳性表达,AR、Bcl-2、CK7则呈阴性表达;瘤细胞CD10呈阴性表达,但瘤巢周围的间质成分CD10呈阳性表达.结论:皮肤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具有非常相似的组织学结构,诊断时容易混淆,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
颌面部毛母细胞瘤1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9岁.右侧耳前区色素性肿块30余年,初始肿块仅黄豆大小,近10年缓慢增大,无疼痛及其它异常感觉.2009-06-02人院检查:右侧耳前区表面皮肤可见一黑色肿块,不规则,隆起,约1.5 cm×2.0 cm大小,质地中等,无毛发生长,界限清楚,基底不深,无明显压痛.
-
波纹状毛母细胞瘤
报告波纹状毛母细胞瘤1例.患者男,42岁.头顶部结节4年余,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头顶部可见-1.5 cm × 1.5 cm淡红色结节,质中等,有蒂,表面有点状糜烂、结痂.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团,由嗜碱性细胞构成,部分细胞核呈杆状,并呈波纹状排列.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CD1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弥漫阳性.诊断:波纹状毛母细胞瘤.
-
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患者男,33岁.因右侧头皮及面部暗红色无毛斑丘疹3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右颞部、右上睑、右侧面颊部及腮部一暗红色斑丘疹,18 cm×10 cm,质软,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呈疣状,皮脂腺和大汗腺增生,局部形成乳头状结构,被覆双层上皮细胞,间质内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真皮内可见多个肿瘤细胞团块,外周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无人工收缩间隙,真皮浅层有大量血管腔.诊断: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毛母细胞瘤及血管瘤.
-
皮脂腺痣、毛母细胞瘤、透明细胞汗腺瘤及乳头状汗腺腺瘤同时并发1例
皮脂腺痣(nevus sebaceous)是一种表皮、真皮及表皮附属器所构成的器官样痣,其主要成分为皮脂腺.皮脂腺痣常并发皮肤良、恶性肿瘤.现在将我科诊治的1例皮脂腺痣并3种皮肤错构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头顶部无痛性斑块20年余,于2014年11月到本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0多年前头部外伤后发现头顶部有一钱币大的淡黄色斑块,无毛发,无痒感,未予重视,青春期时发现斑块稍有增大、增厚,斑块上长有数个丘疹,随着年龄的增大皮损逐渐增大.患者既往体健,无遗传性家族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患者女,40岁.因面部肿块渐大5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双侧眉弓、眉间、鼻根部、鼻尖及鼻孔周围大片淡红色斑片,略高于皮面,上唇双侧可见3 cm×5 cm褐色斑块,下唇右侧一1.0 cm×1.5 cm红色结节,扁平凸起,表面不光滑,质中,双侧颊部大片黑褐色斑片.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正常,真皮内较多由肿瘤细胞组成的成簇状、条索状,部分成筛孔状结构,累及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丰富,似基底样细胞,体积小,嗜碱性,胞质少,中度不典型增生,肿瘤团块周围细胞排列呈栅栏状,可见核分裂象及钙化.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
-
色素性毛母细胞瘤
患者男,83岁.主诉:右膝肿物3年.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膝出现一米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3年来皮损逐渐增大变黑,无破溃和出血史.为明确诊断,遂于2015年8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否认发病前患处有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均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右膝伸侧一半球形蓝黑色结节,直径约1.0 cm,色素不均,表面光滑无破溃(图1),质地中等,无压痛.
-
毛母细胞瘤
患者女,25岁.主诉:因右鼻部肿物3年就诊.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右鼻部出现一米粒大的丘疹,无自觉症状.3年来皮疹逐渐增大至黄豆大.患者曾于外院就诊,诊断为毛囊炎,外用抗生素类软膏治疗未消退.近2 个月来皮疹有轻度的瘙痒,因担心癌变而前来就诊.患者否认发病前患处有外伤史,皮疹无出血史.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
关键词: 毛母细胞瘤 -
右颞部耳郭上方淡红色斑块——皮脂腺痣并发毛母细胞瘤
诊断:皮脂腺痣并发毛母细胞瘤.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内见大量分化成熟或近乎成熟的皮脂腺.中央区瘤团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形成索条状、团块状,瘤团周围细胞核排列呈栅栏状,瘤团间有纤维基质分割.
-
伴毛囊分化涎腺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发生于涎腺的各种向皮脂腺分化的良、恶性肿瘤较为常见,但伴毛囊分化的涎腺肿瘤却非常罕见,其主要为毛母质瘤及毛母质癌,不仅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而且肿瘤的病理学形态多样,需与多种其他肿瘤相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亦很难确定,常易误诊.本文着重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患者的预后等进行综述.
-
左侧外耳道结节型毛母细胞瘤一例报道
患者,女,65岁.“发现左侧外耳道新生物1年余”入院.患者自诉1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外耳道口处有一绿豆大小新生物,黑褐色,局部无疼痛、流水,伴外耳道周围痒感,无耳内疼痛、局部肿胀,无耳漏、头昏、头痛,自觉听力略下降,未行诊治,期间偶有疼痛.因瘙痒而搔抓后少许渗出,包块进行性增大.既往史:幼时有右侧中耳炎史,右耳听力明显下降,时有流脓.
-
肛周毛母细胞瘤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患者于1年前发现右侧臀部肛周2cm处肿块,初始仅发现一蚕豆大小硬块,伴有出血,色红,急诊于当地医院,予以手术切除,术式不详,后出血症状缓解.1d前患者出现肛周剧烈疼痛,遂于2014年07月19日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专科查体:右臀部肛周2cm处发现一“X”形肿块,长约3cm×2cm,压痛明显,肿块表面可见色素沉着.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快速空腹静脉血糖值为9.0mmol/l,余血、尿、便及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肛周肿块,肛周皮肤癌待查.2014年07月16日我院门诊取组织病理送检反馈结果:(肛周)考虑为(侵袭性)毛母细胞瘤,不能完全排除基地细胞癌,送检组织破碎,肿瘤部分边缘未见正常组织(见图1).
-
BCL-2、CK20、CD10、AR表达在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BCL-2、CK20、CD10、AR在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中表达的不同,以提高它们在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确诊的32例BCC和8例TB石蜡包埋标本行BCL-2、CK20、CD10、AR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它们在肿瘤细胞及其周围间质中的表达.结果 32例BCC中BCL-2肿瘤上皮弥漫阳性表达30例,阴性2例;CK20均为阴性;CD10肿瘤上皮部分表达23例,阴性9例,肿瘤间质阳性4例,阴性28例;AR阳性表达7例.8例TB中BCL-2上皮部分均阳性表达,CK20散在阳性6例,阴性2例,CD10部分上皮阳性4例,阴性4例,间质阳性3例,阴性5例;AR均为阴性.统计结果,BCL-2、CK20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R、CD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CL-2弥漫强阳性、CK20阴性支持诊断BCC,反之支持诊断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