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肤毛母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夏作云;吴波;周航波;陆珍风;周晓军

    目的 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学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复习10例毛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8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2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肿瘤为单一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小叶结构或团块状结构,瘤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具有向毛发分化的倾向.肿瘤细胞CKl4和p63(+),而AR、CK7和CKl0(-).电镜下肿瘤细胞符合基底细胞的特征.结论 毛母细胞瘤是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毛源性良性肿瘤,由于认识不足,该瘤容易与基底细胞癌混淆,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电镜不具备诊断价值.

  • 糖尿病足早期的中西医循证治疗

    作者:孙晓东;李永华;孙晓光

    糖尿病(DM)患者,在仅有下肢感觉异常和/或局部血运、皮肤附件、躯体神经出现病理性改变征象,而尚未发生皮肤溃疡、肢端坏疽时,即按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早期予以中西医循证治疗,从而降低致残率.

  • 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现状及有关问题思考

    作者:辛国华;曾逃方

    目前临床上对于深度烧伤的界定尚无统一的定论,在三度四分法中,深Ⅱ度以上的烧伤被定义为深度烧伤,但在三度六分法中,烧伤达到深Ⅱ度深型,微循环损伤发生在真皮网状层,仅有少量皮肤附件残留时才能认定为是深度烧伤.但不论何种划分方法,深度烧伤创面由于伤及真皮深层,导致生发层受损,影响皮肤的再生,创面愈合后一般有瘢痕遗留,甚至出现挛缩畸形,影响患者的功能及美观,使其回归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一直是烧伤外科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现就目前深度烧伤的处理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及其受体对胎儿皮肤附件形成的诱导作用

    作者:姜笃银;付小兵;孙同柱;陈伟;盛志勇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及其受体(FGFR2b或Bek)在胎儿皮肤附件(SA)形成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对130块分别来自26例不同胎龄(EGA 8~31周)胎儿,5个不同部位(头、下颌、耳垂、肩和胸骨柄)的皮肤标本,采用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扫描技术检测FGF10、Bek、细胞角蛋白-19(CK19)、Bcl-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胎儿皮肤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除EGA8周胎儿缺乏典型的皮肤组织学结构和FGF10和Bek蛋白表达外,所有蛋白在E11周以后的皮肤内都有阳性表达.在EGA11周,表皮下成团分布的间质细胞过表达FGF10、PCNA和Bcl-2,表皮细胞和周皮细胞则所有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在EGA13周时表皮细胞局灶性增殖形成SA胚芽,并逐渐向真皮内生长、分化和迁移;在EGA11~31周的皮肤组织内,真皮内间质细胞表达FGF10、PCNA和Bcl-2以及SA上皮细胞表达FGF10、Bek、PCNA、CK19和Bcl-2蛋白呈现与生长发育同步的表达特征,但单个细胞表达的平均光密度(A)值则随胎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0.001).结论:间质细胞旁分泌的FGF10与上皮细胞膜Bek特异性结合,是诱导胚胎SA上皮细胞生长及其形态发生的重要信号,但有关SA的形成部位和种类及其与FGF10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 表皮干细胞:实现创面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飞跃的新策略

    作者:付小兵;李建福;盛志勇

    创面愈合是一个既古老又新近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伤病员(尤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已不仅仅满足于目前临床上常用消灭创面的治疗手段,而是要求修复后的创面在外观和功能等方面与正常皮肤相近,甚至含有各种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皮脂腺等).因此,在基本完成加速受创皮肤解剖修复之后,如何实现和恢复受创皮肤的功能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皮肤组织工程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实现由继往的解剖修复到今后的功能修复飞跃的现代创面修复模式成为可能.近来研究表明,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故深入开展以表皮干细胞为核心的修复细胞的增殖、迁移过程,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泌,生长因子与基质信号的传递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对于促进皮肤功能和结构的生理性修复意义重大,已成为当前为活跃的研究热点.

  • 阴茎根部汗腺癌一例报告

    作者:李新德;方海伟;丁国庆;吴海洋

    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2.2%~8.4%[1],发生在阴茎者罕见.2004年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皮肤再生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应用及其策略

    作者:宗宪磊;蔡景龙;王魏;姜笃银

    烧伤或慢性难愈性创面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缺失,治疗中常遇到创面愈合缓慢,自体皮源不足,皮肤附件破坏,以及皮肤替代物的性能较差等问题,导致皮肤创面愈合后质量较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与皮肤及其附件,以及皮肤创面愈合关系密切,能够促进创面愈合、促进皮肤附件再生、改善皮肤替代物的性能、提高皮肤再生质量.本文对FGF提高皮肤再生质量的应用及其策略作一综述.

  • 新材料和药品在皮肤磨削术中的应用

    作者:盖君

    自1905年Kromayer首次应用磨削术治疗皮肤病以来,此法在治疗皮肤表浅性损害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磨削术所用的机械设备和材料药品也不断更新,使得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日臻完美,临床治疗效果也显著提高。 一、临床资料 1999年1月~2000年11月,共为82例实施了磨削术。其中面部天花或痤疮后遗留的凹陷性瘢痕36例,前臂自残性烟头烫伤瘢痕12例,疣状表皮增生16例,疣状痣2例。皮指腺痣4例,雀斑12例。 每例患者磨削次数1~4次,间隔3~9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或新的瘢痕增生,均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色素沉着总发生率为86 %,发生时间为术后15~30 d,其中女性为96 %,男性为72%。恢复正常皮肤色泽时间为2~9个月,平均需5个月。无1例发生永久性色素沉着。 二、体会 1.磨削器械:磨削机采用日本生产的微型磨削机,长12 cm,直径3 cm,前端可卡入不同直径的磨头(国内磨头的轴杆直径一般为2 mm),末端为电源线,可直接插入220V的交流电源,机身上有手控制开关,为二波段式,可控制磨头按正向或反向旋转。适于皮肤磨削的转速为8000 rpm。 2.磨头:磨头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是磨削术成败的关键,不同的皮肤病应选择不同形状和粗细的磨头。对于浅表的皮肤病变,例如黄褐斑、雀斑,需要细微的划痕或凹痕,可选择细的碳化硅胶磨头,或细沙磨头。对于凹凸明显的瘢痕或文身,体表肿瘤例如皮脂腺痣、表皮过度角化等,可采用较粗糙的金刚砂磨头或粗沙磨头。对于骨质的磨削可用有风叶刃的钨钢或碳钢磨头,例如拇外翻、驼峰鼻、颧骨过突。根据不同的病理特性研制了不同形状和粗细的磨头,以满足磨削术中的推磨、斜磨、圈磨、点磨、松解和抛光等各种需要。 3.设备的消毒:磨头和装卡磨头的轴芯可在器械消毒液中或75 %的酒精中浸泡消毒,机体和电源线部分可用碘伏或碘酒擦拭消毒,机体部分可再套入无菌手术用橡胶手套。 4.磨削方法:以大限度地磨除皮肤表面病变但又不伤及真皮深层为原则。磨削的深度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过浅达不到治疗目的,过深易破坏部分真皮层形成瘢痕,造成手术失败。为稳妥起见初学者切勿过深。为了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手术者一定要熟练掌握皮肤各层的组织结构。面部各区皮肤的厚薄不一,手术操作过程中,采用逐层磨削法较易掌握深度:先磨削表皮角质层和颗粒层,此时创面仅有少量组织液渗出;再磨削真皮乳头层,创面呈点状出血,磨削至真皮乳头层深部时。创面呈密集点状出血或片状出血,止血后创面呈紫红色,此时为磨削深度之界限。如继续磨削将真皮层全部去除,创面出现点状脂肪时,说明磨削过深,手术后可留下瘢痕。因为磨削创面的修复依靠残留的表皮突部位的基底细胞、棘细胞及皮肤的附属器细胞,如果将表皮突全部磨除,只能由结缔组织修复创面,愈合后必然会留下瘢痕。面部皮肤与其他部位的皮肤不同,不仅皮肤较厚,而且还有大量的皮肤附件,皮肤附件内衬有大量的表皮细胞,从而保证了上皮覆盖的进度。

  • 儿童疱疹样皮炎伴食管黏膜剥脱一例

    作者:夏桂枝;叶礼燕;刘永文

    患儿,男,13岁,因全身皮肤疱疹10个月,反复呕血、黑便6个月于2004年4月12日入院.患儿于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皮肤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水疱,瘙痒明显,后逐渐遍及躯干皮肤,继而口腔黏膜亦累及,疱液清亮,破溃后结痂,痂皮脱落后遗留白色浅表疤痕.6个月前患儿突然呕出一段长约20 cm食管黏膜,伴呕血约170 ml,行胃镜检查发现胃中有大量鲜血,多次排出黑色黏液便,经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后又出现呕血、黑便2次,每次间隔约2个月.皮肤活检病理报告:送检背部、右腹股沟皮肤病理变化相似,呈皮下疱疹形成性皮炎改变.皮肤鳞状上皮病理改变不显著,无棘层溶解,水疱临近区域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层、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疱疹样皮炎、IgA沉着性皮肤病可出现上述改变.胃镜检查报告:食管中段距门齿30 cm处黏膜散在6个血疱,伴活动性渗血.

  • 汗腺癌6例诊治体会

    作者:尹军平;李文华

    原发性皮肤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占皮肤肿瘤的2.2%~8.4%。本院自1992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6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为56.5岁。病史有5月~4年不等,其中发生于面部2例,腋窝2例,颈部1例,会阴部1例。临床诊断:皮肤癌2例。肿块性质待查3例,纤维瘤1例,均未发现有区域淋巴结肿大。……

  • 先天性喙状鼻一例

    作者:赵桂香

    患者女,16岁。出生后家人即见鼻部多生一赘物,并随年龄的增大而长大。家族中无类似病例。检查:发育正常,右前鼻孔直径0.8 cm,左前鼻孔直径0.5 cm,左鼻翼稍小轻凹陷,双鼻腔通畅,左鼻根内眦部见一管状物,长约2.5 cm,游离端中央有一小孔隙,挤压鼻腔及冲洗鼻泪管未见管状物内有分泌物溢出。局部麻醉下于管状物基底部沿皮纹方向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全层,见管状物中心为软骨样组织,有滋养血管一根,完整切除管状物,皮肤对位缝合。显微镜下见喙状鼻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皮下可见正常皮肤附件,中心为一盲腔,腔面为假复层纤毛状上皮,其下有浆液腺和粘液腺,腺体浅面可见软骨结构。

  •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2例误诊分析

    作者:邢莉民;王金凯;顾光

    淋巴瘤恶性细胞晚期可侵犯骨髓,出现弥漫性肿瘤增生 ,并可见于外周血,此时出现的白血病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我科于1999年收治2例青少年的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并造成初诊的误诊,现报告如下。  例1,男,12岁,主因颈部肿物1个月,发热4~5天入院。入院后查:T 38.7℃,P 120次/min,R 30次/min,BP 110/70mmHg(1mmHg=0.133kPa),颈部双侧、锁骨上、腋窝、双侧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3cm×2cm×2cm至0.5cm×0.5cm×0.5cm,活动,质中、无压痛。胸骨无压痛。右下肺呼吸音减低。肝脾大,肝肋下3cm ,剑下4cm ,脾肋下3cm,质韧,叩痛。血常规:白细胞25.8×109/L ,幼稚细胞0.25,血小板52×109/L,血红蛋白125g/L。肝功能受损,AST 91U/L,ALT 92U/L ,尿酸正常。骨穿:原幼淋0.56,POX阴性 ,PAS强阳性。住院后5天出现躯干、上肢暗红色皮疹,压之褪色,无压痛,不高出皮肤,诊断为急淋(L2型),给予VDCP化疗。入院后作淋巴结、皮肤活检,淋巴结活检: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表皮下皮肤附件淋巴细胞浸润,化疗后部分缓解出院,随访1个月后死亡。

  •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瘤组织中MMP-9、Nm23-H1和MTA1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彭科;叶俊儒;陆茂;宋海星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Nm23-H1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1(MTA-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MM 64例存档的蜡块标本作为CMM组,选取同期外科切取的28例皮肤交界痣标本及18例正常皮肤分别作为皮肤交界痣组与正常对照组.检测3组MMP-9、Nm23-H1和MTA-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MP-9、MTA-1蛋白在CMM组中阳性表达率高,在皮肤交界痣组及正常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 <0.05);CMM组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皮肤交界痣组(P<0.05);MMP-9、MTA-1蛋白在CMM组中阳性表达率随Clark分级的增高逐渐升高,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Nm23-H1在CMM组中阳性表达率随Clark分级的增高逐渐降低,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 MMP-9、Nm23-H1和MTA1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CMM的病情,联合检测MMP-9、Nm23-H1和MTA1表达水平可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提供准确资料.

  • 皮肤恶性汗腺肌上皮瘤11例临床报告

    作者:霍然;黄东力;王德昌;付洪滨;王明青;王一兵;肖虎;李强

    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2.2%~8.4%.皮肤恶性汗腺肌上皮瘤是汗腺癌的一种.自1982~2001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该病患者11例,现报道如下.

  • 整形美容外科基本知识试题及解答

    作者:

    1 扩张有哪些组织学改变?组织改变有真皮变薄,胶原重排和沉积,表皮明显增厚;脂肪压缩,如果受到较高的压力,可发生萎缩;较薄的肌肉,如额肌也可出现相同的损伤;皮肤附件受影响相对较少,比较大的头皮扩张可使头发毛囊分离;骨的外层皮质面可出现吸收.扩张器去除后这一缺损可被修复,恢复正常的轮廓.

  • 生物酶制剂杀菌纱布在烧伤创面的应用

    作者:王永新

    感染依然是烧伤病人重要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其细菌侵入途径主要是烧伤创面.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大量坏死组织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接触污染的细菌和残留在皮肤附件内的细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生长繁殖,造成创面感染,并可能向焦痂下的正常组织侵犯,造成创面脓毒症,继而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因而,控制烧伤创面的感染是防止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减少烧伤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 骶前巨大皮样囊肿1例报告

    作者:安戈彪;王明利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74岁.因下腹部隐痛不适40年余,伴包块1a于2000年3月8日入院.40a前自感下腹部隐痛不适,未曾在意.1a前发现下腹部有一拳头样大小肿物,逐渐增大,同时感到骶尾部疼痛,2个月前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进而出现排尿困难,尿频为主,近半年来体重下降约20kg,而来院求治.查体:T36.7.P72,R20,Bp14.6/10.6,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柔软,下腹部可扪及一约12.0cm×11.0cm大小的椭圆形肿物,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直肠指诊:距肛缘3.5cm直肠后壁可扪及一性质相同巨大肿物.实验室检查正常.胸腹透未见异常.B超及CT扫描均提示为骶前巨大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诊断为骶前巨大肿瘤,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见盆腔直肠后与骶前间有一约14.5cm×12.0cm×9.5cm大小囊实性肿物,占据整个盆腔,压迫直肠,将膀胱推向前上方,有完整包膜,内含油泥样物和淡褐色浑浊液.病理检查:(骶前)巨大皮样囊肿,固体物由鳞状上皮和皮肤附件组成.术后2周痊愈出院.随访1a未见复发.

  • 有皮脂腺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

    作者:杜旭峰;施和建;史维平

    皮肤附属器肿瘤病种繁多、命名复杂,且某些肿瘤的组织发生学仍有争议,迄今仍无统一的分类方法,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文献报道.在此,主要对有皮脂腺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如有皮脂腺分化的大汗腺汗孔瘤、表皮内上皮细胞瘤等为重点进行介绍.

  • 微囊肿附属器癌一例

    作者:姜祎群;万川;吴建兵;孙建方

    患者女,43岁,左上唇皮肤斑块2年余.皮肤科检查:患者上唇左上方见一直径约2.5 cm大小的斑块,肤色,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质硬,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内,真皮上部可见多个导管结构和少数大的囊腔,真皮中下部可见上皮细胞条索,下部见角囊肿形成,肿瘤细胞侵犯神经和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肿瘤性上皮细胞成分细胞角蛋白均阳性,导管及腺腔结构上皮膜抗原阳性,S100染色阳性的神经结构内可见细胞角蛋白阳性的上皮细胞成分浸润.诊断为微囊肿附属器癌.给予手术切除,目前仍在随访中.

  •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误诊为高热惊厥1例

    作者:晁明霞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1],其病因是由于外胚层发育不良而致皮肤及皮肤附件(汗腺、皮脂腺、毛发等)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出生后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汗腺、皮脂腺、黏液腺等发育不良,以及毛发结构和分布异常,牙齿发育不良,部分患儿因高热而出现严重缺氧、抽搐.笔者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