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皮肤肿瘤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倪通;潘士勇;黄方

    目的 研究老年人皮肤肿瘤的临床特点、性质、病理分型特征等,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皮肤肿瘤的认知及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年龄≥60岁,经组织病理明确为皮肤肿瘤患者1115例的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人皮肤肿瘤病程普遍长,平均(14.2±8.6)年;分布广,全身均可发病,但头面部多见(372例,占33.36%);合并皮损变化(43.59%)及自觉症状(33.63%)也是老年人主要就诊原因.病理类型多,来源于上皮细胞多,且恶性程度普遍低;诊断符合率(42.69%)不高,临床将脂溢性角化病误诊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的比例(30.67%)高,其次是将色素痣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17.21%).结论 老年人皮肤肿瘤病理学类型较多,诊断符合率不高.组织病理是诊断皮肤肿瘤的依据,手术切除是治愈率高的方法.

  • 二甲基次胂酸促小鼠皮肤肿瘤发生与诱发氧化应激

    作者:安艳;李贞;王三祥;王正辉;商希梅;乔建维

    目的 研究二甲基次胂酸对小鼠皮肤促肿瘤发生与诱发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作为始动剂,无机砷主要甲基化代谢产物DMA(Ⅴ)进一步还原代谢生成的二甲基次胂酸[DMA(Ⅲ)]作为促进剂的致小鼠皮肤肿瘤两阶段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发生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小鼠皮肤中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8-氧-2'-脱氧鸟嘌呤核苷(8-oxodG)的变化.结果 在致小鼠皮肤肿瘤动物模型中,背部皮肤局部连续涂抹DMA(Ⅲ),观察到皮肤肿瘤数及表皮组织8-oxodG的生成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 无机砷甲基化代谢产物的促肿瘤发生作用与DMA(Ⅴ)在体内进一步还原代谢生成的代谢产物DMA(Ⅲ)诱发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 下肢烧伤瘢痕并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护理

    作者:赵黎明;陈曦;王鑫;许峰;徐丹;于尧;程琦;肖于恒;尚颖;通讯作者

    报告1例热烧伤瘢痕继发鳞状细胞癌的护理。患者女,40岁。左下肢烧伤瘢痕处增生、溃疡2年加重1周。皮肤科检查:左侧小腿可见约17cm ×11cm 萎缩性瘢痕,轻度挛缩,中央见一8.1cm×3.1cm大小菜花样红色增生物,表面有溃疡,深浅不一,可见淡红色渗液及少量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有异味。经局部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鳞状细胞癌。根据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烧伤瘢痕;鳞状细胞癌。经局部肿瘤切除后皮瓣转移手术的同时,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和健康教育;术后的体位护理、康复锻炼以及出院指导后,伤口愈合良好。

  • 下肢烧伤瘢痕并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护理

    作者:赵黎明;陈曦;王鑫;许峰;徐丹;于尧;程琦;肖于恒;尚颖

    报告1例热烧伤瘢痕继发鳞状细胞癌的护理.患者女,40岁.左下肢烧伤瘢痕处增生、溃疡2年加重1周.皮肤科检查:左侧小腿可见约17cm×11cm萎缩性瘢痕,轻度挛缩,中央见一8.1cm×3.1cm大小菜花样红色增生物,表面有溃疡,深浅不一,可见淡红色渗液及少量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有异味.经局部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鳞状细胞癌.根据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烧伤瘢痕;鳞状细胞癌.经局部肿瘤切除后皮瓣转移手术的同时,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创面护理和健康教育;术后的体位护理、康复锻炼以及出院指导后,伤口愈合良好.

  • 老年人皮肤肿瘤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陈秀琼

    目的:分析老年人皮肤肿瘤的临床特征,探讨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4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皮肤肿瘤患者23例,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临床特征。结果:良性肿瘤患者15例(65.2%),恶性肿瘤患者8例(34.8%)。发病部位以头面部居多。经积极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老年人皮肤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较多,临床症状多种,诊断符合率不高,长时间日照等可能是引发肿瘤的危险因素。

  • 保养得宜,远离皮肤疾病

    作者:胡绍清

    进入中老年期之后,皮肤会出现干燥、粗糙、松弛、弹性减退、脱屑和皲裂等.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中老年期的皮肤对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在减弱,极易引起皮肤的剧烈瘙痒、瑕斑等皮肤不适,有的还会发展成皮肤肿瘤.所以,预防和治疗皮肤疾病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 皮肤科护士

    作者:李文

    皮肤科护理主要是针对临床重症皮肤病,如:结缔组织病、皮肤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皮肤肿瘤等。
      皮肤科疾病视觉上常难被人接受,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因此,护士需善于沟通,注意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 BCL-2及P53mt蛋白筛检砷中毒致皮肤癌的价值

    作者:胡昌军;张爱华;黄晓欣

    目的探讨BCL-2及P53mt蛋白筛检砷中毒致皮肤癌的价值.方法 BCL-2及P53mt蛋白的检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两指标阳性率的分析用χ2检验;分析评价筛检价值的有关指标.结果无论是P53mt还是BCL-2,癌变组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癌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3mt,P<0.01;BCL-2,P<0.05),其OR值分别为14.22(2.93~68.97)和8.76(1.07~71.51).P53mt的约登指数为0.529,明显高于BCL-2的0.284.串联试验可提高筛检价值,并联试验则降低了筛检价值.结论 P53mt与BCL-2均可用于筛检砷中毒所致皮肤癌,将两指标串联可提高筛检价值.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P53mt蛋白的表达

    作者:胡昌军;张爱华;黄晓欣;杨大平

    目的研究P53mt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癌变组(A组,18例)、癌前组(B组,11例)和一般病变组(C组,39例),P53mt蛋白的检测用免疫组化两步法。结果 A、B、C 3组P53mt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38.07±29.00、17.16±15.00和4.05±8.24,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A和C:P<0.01,A和B:P<0.01,B和C:P<0.05),而正常组未发现阳性表达;A、B、C 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72.73%和25.64%(A和C:P<0.01,B和C:P<0.05);3组间阳性分级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Ⅱ、Ⅲ级占38.89%,而B、C两组仅分别为9.09%和2.56%。结论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P53mt基因起一定作用。P53mt蛋白的检测可用于燃煤型砷中毒病变皮肤的良、恶性鉴别。

  • 外源性FHIT基因对人皮肤癌细胞系A43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宋向凤;田中伟;付丹丹;毕新岭

    目的 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对皮肤癌细胞系A431增殖与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FHIT基因在皮肤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脂质体介导的质粒pcDNA3-FHIT转染到有FHIT基因表达异常的皮肤癌细胞系A431,用G418对转染后细胞进行筛选,获得G418抗性的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进行FHIT基因表达鉴定.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生长特性的变化.结果 转染FHIT基因的A431细胞FHIT蛋白表达阳性,其增殖活性减弱、集落形成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入外源性FHIT基因可以抑制皮肤肿瘤细胞A431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颞区皮肤手术易损伤结构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魏含辉;梁雪梅;黄剑真;郑春丽;张海玲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结构数据,分析颞区皮肤肿瘤活检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经10%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5例10侧,行颞区层次解剖,观测耳前、后组血管神经的参数.结果:主要结构分布于颞浅筋膜层,耳前组由后向前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及面神经颞支,分别距耳屏(3.14±0.21)mm,(7.04±1.18) mm,(7.32±1.92) mm,(28.67±0.37) mm;面神经颞支后侧在颧弓上缘处距耳屏(28.67±0.37)mm.耳后组由前向后依次为耳后动脉、枕小神经及耳后静脉,分别距耳廓后沟中部(6.55±0.23)mm,(40.41±1.37)mm,(41.18±1.57)mm.结论:颞区手术切口以耳尖为中心呈放射状,术后瘢痕小;颞区活检或手术易损伤面神经颞支,越近颧弓上缘越易损伤,其后果越严重;耳屏前28 mm范围内无面神经颞支,为手术相对安全区.

  • 儿童皮肤神经鞘黏液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曹娟;文飞球;徐金永;李红;王玲

    目的 探讨皮肤神经鞘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皮肤神经鞘黏液瘤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5例皮肤神经鞘黏液瘤患儿,发病年龄2个月~13岁,平均年龄4.4岁.肉眼观察肿瘤无包膜,切面灰褐、灰黑色,质中等,部分呈黏液状.镜下瘤细胞呈明显分叶状排列,小叶间有纤维性间隔,小叶内有大量黏液,瘤细胞呈星状或梭形,罕见细胞异型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PGP9.5、NSE、CD34和vimentin均(+),calponin、HMB45和Melan-A部分(+),而S-100(-).组织化学:阿尔辛蓝(pH1.0)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含有硫酸黏液,阿尔辛蓝(pH2.5)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含有酸性黏多糖;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肿瘤内含Ⅳ型胶原基底膜样物质.术后随访提示预后较好,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以病理学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有助于明确皮肤神经鞘黏液瘤的诊断.

  • 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岳颖;任力;李德昌;毛志远;王萍;赵广;王毅侠

    目的 探讨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发生于皮肤的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85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皮肤暗红色包块.镜下肿瘤细胞轻度异型,呈血管瘤样结构排列.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AEl/AFE3)和CK14强(+),CD34、CD31和FⅧ(-).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一).电镜下肿瘤细胞间桥粒连接,细胞质内可见张力丝.结论 免疫组化、电镜及临床表现是正确诊断皮肤假血管瘤样鳞状细胞癌的重要依据.

  • 皮肤富于细胞型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鲍天辉;吴慰霖;詹丽影;程晓琳

    目的 探讨富于细胞型纤维组织细胞瘤(cF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 对1例细胞形态多变的cFH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左侧腋前,呈灰白色,质地偏韧.与多数文献报道的cFH典型组织学形态(高度富于梭形细胞和束状生长方式)有所不同;本例表现为圆形、卵圆形上皮样细胞密集排列,短梭形、梭形细胞相对较少,梭形细胞束状排列区不太明显.瘤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卵圆形空泡状,有嗜酸性小核仁,可见多处透明变.核分裂象>4个/10 HPF,累及真皮网状层.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163和vimentin(+),Ki-67增殖指数<5%,CD68和CD34(-).结论 该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切除不完整,临床复发率高,可达26%,典型组织学特征为高度富于梭形细胞、束状结构和有较多的核分裂象,需要与平滑肌肉瘤及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鉴别.

  • Merkel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惠珍;郑丽端;王椿森;杨郁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2例Merkel细胞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少呈裸核状,核分裂象多;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巢索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CK、NF、NSE和Syn(+).1例切除后复发.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病理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局部扩大切除加放疗有控制复发的作用.有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化疗,远期疗效不理想.

  • 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病理学观察

    作者:马博文;曹刚;房新志;郭云泉

    目的观察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敏感度.方法细针吸取取材涂片,Papnicolaou's染色,辅以特殊染色,采用细胞学与组织学对照观察.结果 27例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中26例为细胞学所诊断,准确率为96.3%.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学表现复杂多变,必须认识各类型瘤细胞特征,与多种肿瘤及瘤样病变相鉴别,制定出诊断指标,以取得诊断经验.

  • 胸壁皮肤囊肿性汗腺癌1例

    作者:李明敏;孔今城;孔蕴毅;张仁元

    患者女性,95岁.左上胸壁无痛性肿块1年余.查体:左上胸壁皮肤隆起可及包块约5 cm×6 cm大小,尚活动,轻压痛,表面肤色正常,同侧腋窝及颈淋巴结无肿大,乳房及乳头无异常.术中见皮下囊肿性肿块,5cm×5cm×6 cm大小,抽出褐色液体10 ml.

  • 色素痣Ⅳ型胶原和S-100蛋白表达的三维关系研究

    作者:马慧军;赵广;孟如松;姜志国

    色素痣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其细胞巢有完整的基底膜包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利用各种染色方法在形态学水平对色素痣基底膜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在超微结构水平进行了三维重建,从而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色素痣,其痣细胞巢周围均有较连续的基底膜包绕,即仍位于表皮内,并没有真正突入真皮[1].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5例报道

    作者:孔令红;刘晓刚;王丽宁;焦阳;张新鹏;薛慧忠;韩冬;张新朵

    皮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syringocystadenoma papilliferum,SCAP)由Peterson于1892年首先提出,是一种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比较少见,这种损害通常由头面部皮脂腺痣发展而来.本病常在出生后或幼年发病,大约一半患者出生时即存在,约25%的患者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生在躯干、外生殖器和腹股沟区域,无前驱损害.由于临床上此病少见且对其研究较少,现就收集的5个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以及免疫组化检测,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2例报道

    作者:岳振营;蒋君男;丁彬;王慧;李文雪;董艳光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granulomatous slack skin,GS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变异型,多发生于腋窝、腹股沟等有皮肤皱褶处.其临床以缓慢发生的红色斑丘疹,进而演变成巨大垂吊式肿块为主要特征.组织学上,表皮下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并克隆性增生,伴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反应性增生并形成肉芽肿;真皮弹性纤维溶解、断裂、减少.本病极其罕见,国内仅见个案报道[1-3].本文报道2例发生于男性的GSS,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579 条记录 1/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