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居民区控制登革热媒介蚊虫的方法与效果探索

    作者:徐仁权;徐宏;李洪宝;冷培恩;朱丽花;姬淑红;孙爱国

    目的 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 (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03,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 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 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2.结论 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 云南省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调查

    作者:王丕玉;周红宁;吴超;顾云安;董利民;朱国君;毛祥华;董学书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在云南省的分布.方法 现场孳生地捕捞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分类鉴定计数;CDC诱蚊灯诱捕成蚊;吸蚊管人工捕蚊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边境口岸捕获蚊虫5属8种1896只,其中在瑞丽市姐告国家级口岸捕获埃及伊蚊170只,占当地捕蚊总数的49.56%;内地城乡捕获蚊虫8属32种8722只,未发现埃及伊蚊;CDC诱蚊灯诱捕蚊虫6属32种7987只,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人工捕获蚊虫6属22种11 293只,优势蚊种亦为三带喙库蚊.结论 通过4年采用不同方法调查,基本查清了埃及伊蚊在云南省的分布.且该省蚊虫种类繁多,虫媒病毒性疾病媒介较多,危险因素大量存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 甘肃省嘉陵江流域首次发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

    作者:李国太;傅鸿;郭玉红;贾玉新;赵光军

    目的 了解甘肃省嘉陵江流域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情况,为我国白纹伊蚊边界分布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人诱法、口吸吸蚊管、电动吸蚊管、捕虫网.结果 在甘肃省嘉陵江流域的徽县城关镇唐庄村废旧轮胎收购站、花圃及周围环境中采获雌雄蚊虫160多只,经成蚊形态鉴别特征及实验室雄蚊尾器制作、鉴定,确定为白纹伊蚊,这是甘肃省自建国以来首次在嘉陵江流域发现白纹伊蚊,填补了甘肃省没有白纹伊蚊调查研究的空白.结论 甘肃省嘉陵江流域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发现,为我国白纹伊蚊地理分布向西北延伸提供了证据.

  • 东莞口岸登革热媒介监测分析

    作者:周润华;何嘉璇;李莹;冯燕云;茹锦江;苏建华;袁炳培

    目的 掌握东莞口岸登革热媒介的种类、密度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为做好口岸登革热蚊媒监测工作和预防登革热发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年7~10月在东莞口岸采用集卵器法定期收集蚊类幼虫以统计伊蚊密度,并全面检查房屋内有蚊类幼虫的容器数.结果 此次调查共诱获蚊类幼虫586只,白纹伊蚊是主要的种类,共540只,伊蚊的密度为2.52只/集卵器,房屋指数平均为80.47%,容器指数为56.03%,布雷图指数平均为13.79.结论 2005年度东莞口岸登革热媒介主要种类是白纹伊蚊,7~10月份伊蚊密度较高,其中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说明对登革热的传播存在较大的潜在危险,需加强口岸的灭蚊工作.

    关键词: 登革热媒介 监测
  • 宁洱县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分布调查分析

    作者:朱晓;何立春;秦媛;刘宗坤;李运春

    目的:摸清我县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密度及分布情况,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法调查居民区、特殊场所等不同环境伊蚊幼虫分布情况.结果:调查东西南北中及特殊场所305户,共发现白纹伊蚊幼虫6只,未捕获埃及伊蚊.其中普通居民点的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0.8%、1.6%、1.6;特殊场所的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1.7%、3.6%、5.5.宁洱县城区的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1.0%、2.0%、2.0.共捕获伊蚊39只,白纹伊蚊6只,刺扰伊蚊33只,其中白纹伊蚊的构成比为15.4%.结论:宁洱县城区有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未发现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BI)高处(汽修和轮胎点)为10.0,低处(普通居民点)为1.6,一般认为此地区登革热传播风险低.

  • 上海地区登革热发生的危险程度监测及媒介的孳生习性调查

    作者:徐仁权;王士珍;徐友样;任文军;蒋丽亚;胡家官;蔡恩茂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发生登革热的危险程度,了解媒介蚊虫孳生习性与分布,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现场不同环境和容器采集蚊虫幼虫与人诱法;结果:①在上海地区未捕到埃及伊蚊,②白蚊伊蚊幼虫出现期为4~11月,幼虫数量高峰为6~9月,③6~9月间白纹伊蚊的房屋指数8.9,容器指数8.59,布雷图指数12.19,幼虫密度指数2.16,叮刺指数每30 min为8.3只,W H O值达Ⅲ级,其数量已达到能引起登革热流行的程度,④幼虫孳生广泛,以轮胎、缸罐、花盆、竹节等小容器为主,⑤幼虫阳性率在城乡间,不同房屋结构的住区间,不同单位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其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应密度关注,加强媒介能量监测,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 中老边境地区江城县登革热媒介及病毒感染调查

    作者:王剑;谢吕;谢晓露;董学书;姜进勇;杨波;李春敏;杨中华;孙晓东

    目的 了解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媒介的种群密度、孳生习性以及登革病毒自然感染情况,为边境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6-10月在中老边境江城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人诱捕法诱捕白天成蚊,同时在监测点居民区进行幼虫密度和孳生习性调查.捕获的成蚊用液氮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用RT-PCR进行登革病毒检测.结果 白天人诱法共捕获7属20种2 247只成蚊,其中白纹伊蚊1 405只,占捕获总数的62.53%,其次为骚扰阿蚊438只,占捕获总数的19.49%,未捕到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16.7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幼虫的平均房屋指数、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千人指数分别为12.0、18.3、2.2和25.4.8、9月是白纹伊蚊孳生和活动的高峰;白蚊伊纹幼虫以轮胎、罐子和竹筒为主要孳生容器,3种容器占总阳性容器数比例分别为26.3%、23.4%和20.4%;人诱法捕获成蚊RT-PCR检测37组蚊虫,黄病毒属阳性17组,批阳性率为46.0%,未检出登革病毒.结论 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病毒比例高,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 广东省汕头市登革热媒介蚊虫幼虫密度与孳生地调查

    作者:金立群;郭衍

    目的:调查汕头市登革热媒介蚊虫幼虫孳生地类型和孳生密度,为登革热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汕头市旅游景点内民居、寺庙、墓园和市郊农村共362个采集点进行幼虫标本采集、饲养,并对四龄幼虫和雌、雄成虫进行鉴定.结果:汕头市与人居环境关系密切的蚊虫主要有白纹伊蚊、致倦库蚊、褐尾路蚊、海滨库蚊、刺扰伊蚊、白胸库蚊、骚扰阿蚊、东乡伊蚊、马来库蚊、窄翅伊蚊、五指库蚊、无梳库蚊与竹生杵蚊.白蚊伊蚊幼虫的布氏指数超过5级的孳生地占调查点的70.53%(146/207).结论:汕头市仍然是登革热流行高度危险区,应引起广大市民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安全防范措施.

  • 甘肃省长江流域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

    作者:李国太;李海林;任晓明;刘建地

    目的 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人诱法,用电动吸蚊器捕捉停落在人体吸血的雌蚊.结果 甘肃省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出现时间为6月上旬,种群密度呈单峰曲线,显示高峰在7月,密度为59只/人工小时,8月陡然下降,10月上旬消失,峰期较短.结论 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在7月份,应在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 陇南市武都区首次发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

    作者:任贵清;任花萍;陈有明;周挺;庞让平;王小军

    目的 了解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流域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存在和分布,为甘肃省白纹伊蚊分布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双层叠帐法,电动吸蚊器、捕虫网.结果 2015——2017年期间监测人员在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流域的城关镇、汉王、角弓、马街、外纳等乡镇的废旧轮胎收购、村庄(居民区)、农田、菜地和花圃等场所,共采获的175只可疑雌雄蚊虫,经成蚊形态特征鉴定,确定为白蚊伊蚊.结论 白龙江流域首次发现白纹伊蚊,为我国白纹伊蚊地理分布的扩展延伸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