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西藏阿里野兔热自然疫源地景观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分析了西藏阿里野兔热自然疫源地景观特征和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客观条件及其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内在关系,为该地区野兔热自然疫源地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毕淑敏与女性的心灵之约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
西藏阿里地区孕产妇及婴幼儿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 研究高高原地区孕产妇和婴幼儿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状况,以期制定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方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8年3月31日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及所辖七县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所有孕产妇,共计832名,平均年龄为(28±2.8)岁,以及该院新生儿科和儿科就诊的所有婴幼儿人群(0月龄~3周岁),共计1 086名,平均年龄为(1.6±0.8)岁,其中男性患儿为519名,女性患儿为567名,男女性别比为0.92∶1,分别研究孕产妇和婴幼儿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肝免疫保护状况的年龄、地域和性别分布.结果 阿里地区孕产妇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17.19%(143/832).不同年龄段孕产妇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和农牧区孕产妇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66%(56/410)和20.62%(87/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3名HBsAg阳性孕产妇中,HBsAg、HBeAg、HBcAb阳性孕产妇占46.85%(67/143).3岁以下婴幼儿人群HBsAg总体阳性率为7.73%(84/1 086),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婴幼儿和女性婴幼儿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5.20%(27/519)和10.05% (5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牧区和城镇区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16%(50/546)和6.30% (34/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总体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为32.51%(224/689),婴幼儿总体HBsAb阳性率为40.52%(406/1 002).结论 阿里地区孕产妇及婴幼儿人群HBsAg阳性率高,需进一步加强孕前检查及母婴阻断干预措施,加强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随访管理.
-
成人高原心脏病致左侧声带麻痹一例报告
患者男,20岁,战士.因心慌、胸闷、全身浮肿1月余,声音嘶哑1周,于1989年2月27日入院.1988年5月初到西藏阿里班卡海拔4800m 守防,初始无何不适,8个月后渐感胸闷,活动后心慌,气短,日渐加重并出现尿少,双下肢浮肿,后波及颜面及全身,日常生活均有心慌、干咳,无咯血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周来出现声音嘶哑,院外治疗效果不佳.平素健康.查四测正常,颜面及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颜面及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肝颈征± ,肺 - ,心界向两侧扩大,P2>A2,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肝右肋缘下2cm触及,质中,压痛 + ,腹水 - .胸片示心脏向两侧扩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室性逸搏、逸搏心律,不完全房室分离.肺性P波,重度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右室肥厚.血生化正常.Hb:200g/L,RBC:7.0x10/L,N:0.087x10/L,L:0.013x10/L,BPC:190x10/L.尿常规正常.喉镜检查示左侧声带麻痹.临床诊断:高原心脏病心衰Ⅱ、左侧声带麻痹.先后经抗感染,强心利尿,扩管降肺动脉压,针刺等治疗36天,心慌气短胸闷消失、心律失常、心衰纠正,声音嘶哑明显好转而出院,留平原工作,出院1月左右,声音嘶哑消失.
-
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连载三)
从马上摔下來
晨起,天阴多云。早上有两个小组要外出巡诊,三位医疗队员,二位藏族向导。两条不同的巡回路线由区政府安排,沿途事务由向导料理,我们只需要背上那只笨重的木头药箱。卧具塞在马褡子里,厚厚的,分别由两匹马驮着。出发时合在一起,有七匹马,一支小小的马队。估计来回需要七、八天功夫。高原上很静,马蹄声零乱碎杂,骑在马背上的我说不清楚在想些什么。 -
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连载二)
静静的狮泉河
从乌鲁木齐出发,走南疆,沿着天山南麓、塔克拉马干北侧,取中间的那条通道,经过阿克苏、库尔勒,向西奔喀什,抵达叶城,跨过界山达坂就进入了西藏。由此转折南下,直达阿里地区的狮泉河。这里也称后藏,是西藏的西部。当年路况实在太差,这段婉延曲折的路程走了整整一个月。途中分段在几个兵站留宿过夜,使大家有时间逐步适应高原气候。 -
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连载一)
本文主人公陈德昌,北京协和医院危重病医学教授,协和医院ICU创建者。浙江舟山定海人,师从曾宪九教授。《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这一系列文章中,陈德昌教授讲述了他文革期间在西藏插队的故事。医者天涯路,让我们跟随着文字,倾听那个时空这位医学家的心灵之声。
-
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连载三)
晨起,天阴多云。早上有两个小组要外出巡诊,三位医疗队员,二位藏族向导。两条不同的巡回路线由区政府安排,沿途事务由向导料理,我们只需要背上那只笨重的木头药箱。卧具塞在马褡子里,厚厚的,分别由两匹马驮着。出发时合在一起,有七匹马,一支小小的马队。估计来回需要七、八天功夫。高原上很静,马蹄声零乱碎杂,骑在马背上的我说不清楚在想些什么。
-
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连载二)
静静的狮泉河从乌鲁木齐出发,走南疆,沿着天山南麓、塔克拉马干北侧,取中间的那条通道,经过阿克苏、库尔勒,向西奔喀什,抵达叶城,跨过界山达坂就进入了西藏。由此转折南下,直达阿里地区的狮泉河。这里也称后藏,是西藏的西部。当年路况实在太差,这段婉延曲折的路程走了整整一个月。途中分段在几个兵站留宿过夜,使大家有时间逐步适应高原气候。
-
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连载一)
本文主人公陈德昌,北京协和医院危重病医学教授,协和医院ICU创建者。浙江舟山定海人,师从曾宪九教授。《1972年西藏阿里的故事》这一系列文章中,陈德昌教授讲述了他文革期间在西藏插队的故事。医者天涯路,让我们跟随着文字,倾听那个时空这位医学家的心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