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用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在肠易激综合征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陈东晖;陈海荣;刘志强;郑鹏远

    目的 研究肠道免疫功能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机制及丁酸杆菌对肠道免疫系统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 C57BL/6雄性6周龄小鼠共5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20)正丁酸钠结肠灌注,诱导C-IBS小鼠模型,每次200μl(浓度500 mmol/L)每天2次,连续3d.对照组(n=20)小鼠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肠.丁酸杆菌组(n=10)正丁酸钠造模前2h,丁酸杆菌灌胃每次500μl(活菌浓度1/109 CFU/ml)每天1次,连续6d.检测生理指标、结肠高敏状态、肠道病理损伤程度,评价C-IBS模型.分离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流式分析,进一步评价C-IBS模型小鼠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激活和紊乱状态及丁酸杆菌对肠道免疫系统紊乱的调节作用.结果 (1)实验组小鼠生理指标改变明显,实验组肠道出现低度炎症状态结肠膨胀试验(CRD)和低阈值明显降低(t=8.926、6.103,P均<0.001),提示C-IBS模型造模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肠道IELs中树突状细胞(DCs)减少(t=2.878、3.086,P均<0.05)而巨噬细胞增加(t=3.191,P<0.05),记忆性T细胞增加(t=3.071,P<0.05);(3)与对照组相比,固有层(LP层)树突状细胞(DCs)减少(t=2.880、2.664,P均<0.05),记忆性T细胞增加(t=3.732、2.682,P均<0.05);(4)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杆菌组生理指标无变化;IELs中巨噬细胞、记忆性T细胞及DCs均接近正常水平(造模第6天,t=1.103、0.0213、0.418,P均>0.05),LP层中巨噬细胞和DCs(造模第6天,t=0.782、0.347,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5)与实验组相比,丁酸杆菌组肠道LP层记忆性T细胞数量也显著下降(造模第6天,t=2.346,P=0.0470,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t=2.233,P=0.0476,P<0.05).丁酸杆菌干预后,肠道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IBS病理生理机制的产生可能与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激活和紊乱状态相关,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激活和紊乱状态是诱导IBS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丁酸杆菌能够调节肠道免疫系统,恢复胃肠道功能.

  •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杜海涛;陈峥;万军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未明,通常认为可能与肠道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低度炎症、脑-肠轴、神经-内分泌-免疫可能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近年来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肠易激综合征的动物模型选择分析及展望

    作者:余萍;张成;陈敏;黄德铨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及大便性状和/或次数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IBS患病率高,据Lovel等[1]分析显示,其全球患病率为11.2%,且以50岁以下青壮年为主要患病人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包括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脑-肠轴双向调节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调、肠道细菌感染、胃肠动力学异常、遗传因素、内脏敏感性增高等[2].为进一步研究IBS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作用原理,选择一种代表性强、稳定性高、客观、可重复性好、公认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目前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繁多,现将其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阐述如下.

  • 大鼠食道扩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及酸敏感离子通道3的功能变化及意义

    作者:牛小平;刘少锋;王运东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食道扩张(Esophageal distensions,ED)内脏痛动物模型并研究其脊髓背根神经元(DRG)中酸敏感性离子通道3 (ASIC3)的表达及功能的改变,探讨ASIC3参与ED内脏痛模型中DRG神经元高敏感性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ED动物模型组30只,对照组20只;免疫荧光检测DRG神经元ASIC3的表达,膜片钳分析技术记录ED刺激后DRG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ASIC3电流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ASIC3在DRG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在给予大鼠1h的重复ED刺激之后,相应节段的DRG神经元受到去极化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数量明显增多,且ED大鼠ASIC3通道离子电流也明显增加.结论:食道球囊扩张可成功建立食道内脏痛动物模型,DRG神经元中ASIC3表达与功能的改变可能是导致GERD食管内脏高敏感发生的原因之一.

  • 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余萍;张成;陈敏;黄德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不同亚型的近端胃功能评估

    作者:邓莉;柯美云;姚树坤;王智凤;孙晓红;方秀才;朱丽明

    目的 评估符合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及其亚型患者的近端胃功能.方法 纳入30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 15例,上腹痛综合征(EPS) 15例.另纳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恒压器检查所有受试者,记录小扩张压(MDP),以及初始感觉和大感觉时对应的压力和容积.在MDP+2 mmHg(1 mmHg=0.133 kPa)时,记录试餐前30 min平均容积、试餐后60 min平均容积、试餐后大容积(容受性),并计算容受性舒张容积.观察FD患者的胃部感觉高敏和容受性障碍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tudent's 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FD组的MDP、初始感觉压力、大感觉压力、初始感觉容积、大感觉容积分别为(6.17±1.95) mmHg、(8.44±2.01) mmHg、(14.62±3.72) mmHg、(123.59±53,26) mL、(451.26±140.44) mL,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27±1.99) mmHg、(12.04±2.66) mmHg、(19.74±4.18) mmHg、(168.41±73.06) mL、(556.89±124.0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80、-5.900、5.011、-2.723、-2.995,P均<0.01).FD组试餐前30 min和试餐后60 min的平均容积分别为(212.19±120.82)、(333.97±121.86) 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91.69±66.19)、(385.58±83.05) m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D组试餐后大容积和容受性舒张容积分别为(405.10±111.29)、(190.16±97.22) mL,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61.10±87.60)、(262.83±78.3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9、-3.187,P均<0.05).FD患者试餐后大容积出现在试餐后15~20 min,而健康对照者则是在试餐后5~10 min.30例FD患者中,12例(40%)存在胃部感觉高敏,其中PDS组8例,EPS组4例,两组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30%)存在胃容受性障碍,其中PDS组5例,EPS组4例,两组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患者存在胃部感觉高敏和胃容受性障碍,但在PDS和EPS亚型间无差异.罗马Ⅲ标准的FD分型可能并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FD患者.

  • 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与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关系

    作者:林希;吴斌;杨燕珍;陈素清;张睿

    目的 探讨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参与幼鼠痛觉高敏感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A1B2组新生期给予CI,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A2B1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A2B2组新生未接受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A1B1组和A1B2组乳鼠在出生后8 ~ 15 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A1B1组和A2B1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之后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幼鼠脊髓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 随CRD增加,A1B1组和A2B1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逐渐增加.CRD在15、30、45、60 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明显高于A2B1组,CRD 75 mmHg时,两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期CI和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脊髓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 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幼鼠慢性内脏痛敏感性异常可能与脊髓内CGRP异常表达相关;CGRP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内脏痛觉敏感的改变.

  • 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作用研究Ⅰ

    作者:林国威;林春;郑伟

    目的 从整体行为学角度探讨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SD大鼠,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d 8~d 15内,每天接受一次结直肠扩张刺激;对照组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刺激外,其他情况同模型组.大鼠成年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进行肠道敏感性评估.观察两组鞘内注射MK-801前后AWR评分和腹外斜肌对结直肠扩张刺激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①在20~60 mm-Hg CRD时,模型组AW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鞘内注射不同浓度MK-801后,模型组AWR测痛阈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而对照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③鞘内注射MK-801(1.5 md·L-1)后,模型组腹外斜肌对CRD反应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肌电测痛阈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给药前后无改变.④模型组结直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 大鼠脊髓NMDA受体可能参与慢性肠道高敏感机制.

  • 痛泻要方抑木组分缓解IBS-D高敏中医机理探讨及研究进展

    作者:兰翔;税杰;肖兴会;黄德铨;陈敏

    1 IBS-D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而引发的疾病,具体表现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异常,没有明显形态学或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根据不同症状,临床上将IBS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及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Mix,IBS-M)三种,其中]BS-D占整个IBS患病率的40%~60%,长期不规律的腹泻、腹痛已经影响到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 幼鼠内脏痛高敏感性与不同脑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关系

    作者:陈素清;吴斌;林希;杨燕珍

    目的 采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检测痛觉敏感幼鼠模型下丘脑室旁核、中缝核和前皮质扣带回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分布和表达,探讨不同脑区CGRP异常表达参与痛觉高敏感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4组,每组8只.CI+CRD组新生期给予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CI组新生期给予CI,但在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CRD组新生期不予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对照组新生期不予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CI+CRD组和CI组乳鼠在出生8~15 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CI+CRD组和CRD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组幼鼠不同脑区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CRD的增加,CI+CRD组和CRD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逐渐增加.在CRD为2 kPa、4 kPa、6 kPa和8 kPa扩张压刺激下,CI+CRD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高于C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61,P=0.000;F=15.389,P=0.002;F=8.024,P=0.013;F=6.287,P=0.025).而当CRD为10 kPa高扩张压刺激时,CI+CRD组和CRD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2,P=0.490).新生期CI导致幼鼠下丘脑室旁核、前扣带回皮质、中缝核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的主效应分别为12.23、12.74和11.81,接受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的主效应分别为16.81、18.00和17.18.结论 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高敏感性.幼鼠慢性内脏痛敏感性异常可能与前皮质扣带回、下丘脑室旁核、中缝核内CGRP异常表达相关.CGRP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内脏痛觉敏感的改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