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绝经后老年妇女宫腔积脓诊治体会

    作者:关玉静

    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宫颈萎缩,颈管狭窄,子宫收缩差,使分泌物及宫腔脱落的组织停滞于宫腔造成感染。另外老年妇女触觉及痛阈低下[1],对疼痛的耐受性强,易导致急腹症,病情隐匿延误诊治,严重的可造成误诊。现将我院宫腔积脓患者的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 中药白芍的止痛作用

    作者:韩连凤;刘发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去皮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能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白芍具有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白芍中含有芍药苷可提高痛阈,抑制小鼠扭体、嘶叫以及热板反应.由于白芍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而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病症.现就已知的药理作用分述如下:

  • 女性排卵期腹痛别太紧张

    作者:

    在排卵过程中,由于卵泡膜和卵巢包膜的破裂,卵泡液对附近腹膜的刺激,一些较为敏感的人(痛阈较低)就有可能出腹痛的现象.

  • 金刚藤胶囊药效学实验研究

    作者:付聪

    金刚藤胶囊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消肿功效.用于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或附件炎性包块等,现研究其药理学作用,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Wistar大白鼠,体重110~120g.小白鼠为昆明种,体重18~22g.

  • 针刺对机体痛阈-血压调控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作者:谢晶军;邵晓梅;方剑乔

    针灸治病的基础即是选择相应的穴位,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相对不同的功能,即穴位功能有其特异性,此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有“五脏之有疾,当取十二原,……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的描述。每个穴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所属经脉、脏腑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穴位特异性的基本要点为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别于其他穴位的反映和调整功能作用。第六版《腧穴学》中准确地将腧穴的特异性概括为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周围非腧穴或其他腧穴比较所具有的特异性[1]。

  • 切断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对针刺"足三里"镇痛作用的影响

    作者:王静;孟凡迅;刘芳;党瑞山;陈尔瑜;张兰凤;张俊芳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 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及中缝大核、中缝背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姬广臣;张玉秋;高秀;吴根诚

    越来越多的研究均表明,不同类型的伤害性刺激可诱发c-fos在大鼠、小鼠、猫和豚鼠的脊髓和不同脑区中表达.本实验观察了大鼠在角叉菜胶致炎后,在痛觉调制密切相关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表达的变化,及电针镇痛作用对c-fos表达的影响.实验分成正常对照组、角叉菜胶致炎组和电针+角叉菜胶致炎组.大鼠脚掌注射角叉菜胶(2%,0.1 mL)造成大鼠炎症痛模型,测定大鼠的痛阈变化.

  • 电针对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实验性RA痛阈和皮肤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许建阳;王发强;刘庆安;崔云龙;王海燕;刘志诚;马骋;沈梅红;韩笑;胡一冰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痛阈和皮肤c-fos表达的作用及侧脑室注射孤啡肽(OFQ)对电针效应的影响.方法:将福氏完全佐剂(FCA)注入SD大鼠踝关节腔造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模型.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模型+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NS)+电针,n=8],B(模型+侧脑室注射OFQ+电针,n=8),C(正常对照,n=8),D(模型,n=10)和E(模型+电针,n=10)组.大鼠麻醉(戊巴比妥钠30 mg/kg,I.p.)后,参照Noble方法定位,将OFQ(20 μL,50 μg/mL)或NS(20 μL)注入侧脑室(30 min内注完,保留1 min).右侧"太溪"和"足三里"针刺后连接WQ-10C多用途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用疏密波形,频率20/100Hz交替,电压2~4 V,波宽0.2~0.6 ms,持续20 min,电针每天1次,连续5天.痛阈用气压弹簧棒测定右后足掌心皮肤加压时动物的缩腿反应,每天1次,共测5天.取大鼠右后足垫部皮肤及皮下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RA模型建立后各组c-fos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电针对实验性RA关节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②电针明显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后效应,注射OFQ对抗电针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而且对抗电针的后效应;③电针抑制实验性RA诱导的FOS表达,注射OFQ对抗电针抑制FOS的表达.

  • 鞘内微量注射白细胞介素-1β对炎症痛敏反应和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

    作者:姬广臣;张玉秋;马飞;吴根诚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本实验应用鞘内微量注射和免疫组化技术,用行为(痛阈)和形态(c-fos表达)指标,对IL-1β在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作用及与针刺镇痛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鼠脚掌注射角叉菜胶(0.2 mg)可引起大鼠注射侧脚掌痛阈显著降低,注射后3 hr达底值,并可维持到注射后8 hr.

  • 脑内GABA参与针刺镇痛的受体机制

    作者:朱丽霞;叶燕燕;莫孝荣;吉长福

    脑室注射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未能阻断针刺镇痛效应,说明脑内GABA不参与或不通过激活A受体参与针刺镇痛效应.为阐明脑内GABA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本文比较观察了脑室注射(icv)和蛛网膜下腔注射(ith)GABA B受体的拮抗剂CGP 55845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以脑室注射5μL、蛛网膜下腔注射10μL药液加5 μL生理盐水后、或电针"次 "穴后痛阈变化百分率的大值判断镇痛效应,每组6~8例.所获结果如下:

  • 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观察

    作者:李永方;李尚丽;温娟;郑利星;郭秀英;康尔竹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电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为本疗法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84例DPN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弥可保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NCV)、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穴位皮肤痛阈(PSP)的变化.结果:电针组和对照组的NCV均有部分明显加快(P<0.05),PSP显示了双相调整、趋于平衡的变化,电针组SEP的N1波明显缩短(P<0.05),在以上3项指标的改善方面,电针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固本通络电针法可以改善DPN患者的神经功能,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 正常成年人下肢穴位疼痛阈值检测

    作者:王真真;张静;李得浩;晋志高

    目的:比较人体下肢穴位与非穴位痛阈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制定人体随机测量数据表和人体体表图.选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66名成年人,用Von Frey测量小腿和足部感受器阈值,分析对比穴位与非穴位痛阈值的异同.结果:膀胱经承山、昆仑、京骨和束骨的痛阈显著低于非穴位,昆仑的痛阈值低(P<0.05);足三里同一水平节段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和阳陵泉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下巨虚同一水平节段的穴位下巨虚、外丘、阳交、飞扬、漏谷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解溪同一水平节段的中封、商丘、解溪、申脉相比较,解溪穴的痛阈值高(P<0.05);分布于趾间的荥穴之间比较,侠溪穴和大都穴的痛阈值较高(P<0.05);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水泉、太溪、筑宾和足太阴脾经的漏谷之间比较,漏谷的痛阈值高,水泉次之(P<0.05).结论:穴位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且穴位之间的痛阈值也存在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具有相对特异性,从而为临床选穴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穴位 痛阈 经络
  • 芎芷痛瘀散消肿止痛作用的研究

    作者:葛争艳;郭宇洁;金龙;孟硕;任烨;刘建勋

    目的:研究外用药芎芷痛瘀散的药理作用.方法:①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芎芷痛瘀散3.2,1.6,0.8g·kg-组.后肢脱毛并抹药3d,角叉菜胶致炎造模,测足跖体积变化.②大鼠背部脱毛,皮下注射空气及巴豆油造模.背部抹药1周,测量渗出液,肉芽肿称重.③小鼠双耳抹药,2次/d,巴豆油致炎造模,称耳重.④大鼠后肢脱毛,抹药3d,甩尾法测痛阈.⑤小鼠腹部脱毛并抹药,2次/d,ip冰醋酸造模,扭体法测痛阈.⑥小鼠腹部脱毛并抹药3d,iv高分子右旋糖苷造模,镜下观察肠系膜的血液流速及流态.结果:芎芷痛瘀散各剂量组可显著抑制大鼠足跖肿胀;大剂量组耳片肿胀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大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中剂量组大鼠痛阈时间明显延长;大、中剂量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结论:芎芷痛瘀散能显著抑制大、小鼠的急性炎症,并提高其痛阈,改善小鼠肠系膜的血液流态,提示该药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和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 蒡芎疏风颗粒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

    作者:马壮壮;梁茂新;张宏

    目的:观察蒡芎疏风颗粒(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模型、实验药物3个剂量和中、西药对照组,以Bxsfkl低、中、高(9.75,19.5,39 g·kg-1 ·d-1 )ig给药干预5d,检测各组小鼠的物理和化学痛阈值.利用硝酸甘油制造偏头痛模型,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变化和血浆5-羟色胺(5-HT)测值,考察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效应.结果:在小鼠甩尾实验中,Bxsfkl高剂量组提高小鼠痛阈值,在30,60,90,120 min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Bxsfkl中、高剂量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模型实验中,Bxsfk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耳红消失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大鼠挠头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均能缓解挠头次数,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爬笼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其中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血浆5-HT含量模型组为(43.99±5.49 )ng·g-1较正常对照组(82.62±11.18)ng·g-1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5-HT含量增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xsfkl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显著缓解模型大鼠因头痛所致耳红、挠头、爬笼等现象,具有增加血浆中5-HT含量的作用.

  • 舒风宁痛胶囊药效学研究

    作者:王芳;张星;刘娟娟;王栋;王瑛;王琨;刘子冬;刘玉林

    目的:研究舒风宁痛胶囊对痛风症的药理作用.方法:以足跖注射1%的角叉菜胶造成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观察舒风宁痛胶囊0.06,0.018,0.006 g·kg-1 ig 7,15 d对足跖厚度的影响.饲料中加入5%的氧嗪酸钾和1%的尿酸,15 g/只,限量喂食24 d造成大鼠痛风性肾病模型,观测给药11,24 d血尿酸水平.采用热板法和扭体反应测定给药7,15d小鼠的痛阈,小鼠剂量均为0.1,0.03,0.01 g·kg-1.用酵母诱导出小鼠高尿酸血症,测定给药15 d血尿酸水平.结果:舒风宁痛胶囊高量0.06,0.018 g·kg-1用药7~15 d后可显著对抗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跖炎性肿胀.0.1,0.03 g·kg-1对小鼠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舒风宁痛胶囊0.06,0.018 g·kg-1 11,24 d可显著对抗氧嗪酸钾诱发的大鼠高尿酸血症的血尿酸的水平,0.1,0.03 g·kg-1用药15 d可显著对抗酵母膏诱发的小鼠高尿酸血症的血尿酸的水平.结论:舒风宁痛胶囊对痛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不同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痛阈及血压调节效应的比较

    作者:谢晶军;王丹;方剑乔

    目的:观察不同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鼠痛阈及血压的调节效应,从而探讨穴位特异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采用TEAS介入治疗,时间为4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d.测量TEAS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段的大鼠痛阈及尾动脉收缩压.结果:5组大鼠经TEAS治疗20min后,痛阈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此作用可持续至TEAS治疗结束后40min;其中足三里穴在各检测时间点(20、40、60、80min)痛阈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太冲、曲池、合谷穴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EAS治疗40min后,太冲穴组大鼠血压水平与基础比较显著降低(P<0.05),此作用可持续至TEAS治疗结束后20min;其余穴位没有引起血压的明显波动.结论:足三里穴是提高大鼠痛阈的优选穴位;太冲穴是血压调控的优选穴位.

    关键词: 经穴 TEAS 痛阈 血压
  • 针刺"后三里"穴不同留针时间对小鼠甩尾痛阈的影响

    作者:崔建美;马树祥;武淑娟;杨晓溪;齐峰;孙娜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大值,即针刺达到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佳.

  • 不同体质群体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调查分析

    作者:周杰芳;靳瑞

    目的:了解正常人和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情况,以便正确使用电针参数医治病人.方法:测定正常人、虚证病人和实证病人等3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结果:正常人的平均感觉阈为1.47 mA,平均痛阈为4.44 mA,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感觉阈和痛阈有一定差别,正常人与病人、虚证病人与实证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的差别.结论:不同体质群体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关键词: 电针 感觉阈 痛阈 体质
  • 针刺复合麻醉对不同痛阈患者的镇痛效果

    作者:孟平;王玲玲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对不同痛阈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00例准备行经阴道超声引导取卵术接受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复合麻醉组(347例)和单纯度冷丁组(353例),针刺复合麻醉组于取卵前1日预针刺前30 min测量痛阂,单纯度冷丁组于取卵手术前30 min注射度冷丁前测量痛阈,取卵术前30 min两组分别接受电针(穴取肾俞、次(骨翏)、百会、三阴交等)结合肌肉注射度冷丁和单纯肌肉注射度冷丁镇痛.结果:痛阈为1 mA、1.5 mA和2 mA的患者,针刺复合麻醉组的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单纯度冷丁组(P<0.01,P<0.05),对于痛阈为0.5 mA、2.5 mA、3 mA的患者,两组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对于痛阈处于中间段的患者镇痛效果佳.

  • 电针镇痛后效应与炎症局部5-HT、NE、DA含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繁荣;罗荣;刘雨星;赵纪岚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后效应与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炎症局部5-HT、NE、DA含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以"昆仑”穴为电针穴位,以荧光测定为检测方法,观察了炎症局部痛阈、炎症局部5 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结果:电针能提高AA大鼠痛阈并能维持60min以上;降低炎症局部5-HT和DA含量并维持此效应30min以上,降低NE含量并维持此效应15min以上.结论:提示电针镇痛后效应有其客观的外周机制.

    关键词: 电针 后效应 痛阈 5-HT DA NE
298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