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对机体痛阈-血压调控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作者:谢晶军;邵晓梅;方剑乔

    针灸治病的基础即是选择相应的穴位,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相对不同的功能,即穴位功能有其特异性,此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有“五脏之有疾,当取十二原,……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的描述。每个穴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所属经脉、脏腑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穴位特异性的基本要点为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别于其他穴位的反映和调整功能作用。第六版《腧穴学》中准确地将腧穴的特异性概括为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周围非腧穴或其他腧穴比较所具有的特异性[1]。

  • 电针次髎/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作者:刘丛丛;王扬;莫倩;王伟明;刘志顺

    目的 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 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 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德军;严洁;常小荣;王婷;刘珏

    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方法刺激功能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而经穴效应是通过调动机体内部固有的调节、控制作用而产生的,常受到机体本身内在因素变化和治疗环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以经穴与非经穴为研究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现综述如下.

  • 脊髓在电针"内关-间使"改善缺血心脏功能活动中的作用观察

    作者:刘俊岭;陈淑萍;高永辉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间使"对缺血心脏功能作用的相对特异性和切断脊髓对电针效应的影响.方法:第一批33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内关-间使"组和"外关-支沟"组. 第二批完整动物和脊髓动物各18只,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第三批Wistar大鼠共18只,随机分为对照和电针两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心室支(大鼠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于颈部C2~C3之间横断脊髓造成脊髓动物.测量颈-胸导联ECG-ST、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结果:①急性缺血后,ECG-ST显著抬高,LVP、dp/dtmax和MAP立即降低;电针"内关-间使"能显著促进ST段、LVP、dp/dtmax及MAP的恢复,与对照组及"外关-支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在完整动物和脊髓动物上,电针"内关-间使"都可显著促进缺血性ECG-ST、LVP、dp/dtmax的恢复(P<0.05),并能明显促进脊髓动物MAP的恢复(P<0.05);③切断大鼠脊神经根后,电针的作用消失. 结论:在完整和脊髓动物上,电针"内关-间使"可显著促进缺血性心脏功能活动的恢复,和电针完整动物"外关-支沟"的作用相比,具有相对特异性;脊髓是实现电针上述作用的关键部位.

  • 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俊华;陈邦国;尹晶;王刚;邹玮庚;骆小娟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表达水平和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关元组)、电针水道穴对照组(水道组),每组20只.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关元组和水道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 d.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段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逼尿肌兴奋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模型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表达的提高,使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了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关元穴作用效应优于水道穴,说明不同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 针刺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性唤起刺激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少军;朱兵;任晓暄;贲卉;李宇清;李艳华

    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性唤起刺激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作用,为遴选针刺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有效穴位、确定佳治疗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以阴道脱落细胞检测大鼠动情周期.动情前期/动情期大鼠14只,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大鼠18只.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内侧视前区、弓状核、室旁核部位神经元放电.刺激阴蒂模拟性唤起刺激,记录神经元放电反应,再从颈外静脉给大鼠注射β-雌二醇等, 观察是否有反馈性作用, 进一步鉴定所记录的神经元属性.以该神经元放电为指标,比较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8个)30 s 对这类神经元的效应.实验在氨基甲酸乙酯(10%,1.0~1.2 g/kg)麻醉状态下进行.结果:从针刺的穴位看,动情前期/动情期雌鼠针刺后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子宫""关元""足三里""肾俞""中脘""厥阴俞""内关""膻中";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关元""子宫""足三里""中脘""肾俞""厥阴俞""内关""膻中".从针刺部位来看,下丘脑与阴蒂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腹部(脐以下)、下肢、下背部(L1-S5)、上腹部(剑突-脐)、背部(T12以上)、胸部(剑突以上)、上肢.结论:针刺能有效调节下丘脑与模拟性唤起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但动情周期相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和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同一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不同,"子宫""关元"的激活效应较明显.针刺部位或穴位的神经节段支配与生殖器官的神经节段支配越接近, 对下丘脑内性唤起刺激相关的神经元的激活作用越明显.

  • 电针对5-羟色胺诱发大鼠皮肤瘙痒反应的影响

    作者:樊翌明;臧海涛;殷光甫;林传友;茹立强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的电针对5-羟色胺(5-HT)诱发大鼠瘙痒反应的影响.方法: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分别于其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和5-HT,记录注射后 1 h 内诱发的瘙痒反应;另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麻醉后模型组(戊巴比妥钠麻醉清醒后皮内注射5-HT)、电针组(麻醉未清醒时电针刺激大鼠"曲池""合谷"或"足三里""三阴交"穴,清醒后注射5-HT)、伪电针组(取非穴位处进行与电针组相同的处理),观察注射后 1 h 内瘙痒反应的变化.结果:5-HT能诱发大鼠对注射处显著的搔抓反应(P<0.001),穴位处电针能有效抑制此种搔抓反应(P<0.01,0.05),而对非穴位处电针则无明显作用(P>0.05)."曲池""合谷"的针效与"足三里""三阴交"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抑制5-HT诱发的大鼠皮肤瘙痒反应,且穴位的选择是影响针效的重要因素.

  • 不同穴组电针对大鼠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高永辉;陈淑萍;王俊英;徐秋玲;刘俊岭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组对失血性低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率及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内关-大陵组、外关-阳池组、天枢-外陵组、大肠俞-气海俞组、百会-前神聪组、光明-悬钟组,每组10只.采用颈动脉放血法造成低血压模型,电针上述穴位30 min,记录颈动脉血压和颈-胸导联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性(HRV)频谱的变化.结果:失血后,大鼠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与失血前比较P<0.05=,心率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比,失血后15、30 min时电针内关-大陵组和光明-悬钟组,失血后30 min时电针天枢-外陵组、百会-前神聪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升高(P<0.05=.失血30 min时,内关-大陵组和光明-悬钟组的升压作用明显优于外关-阳池组、大肠俞-气海俞组及百会-前神聪组(P<0.05=.失血后,HRV中低频带(LF)、低频带/高频带(LF/HF)比值、极低频带(VLF)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电针内关-大陵组和光明-悬钟组失血后30 min LF、LF/HF及VLF均明显降低(P<0.05=,提示电针改善了交感/迷走神经的失衡状态.结论:电针不同的穴纽对低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率及自主神经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内关"-"大陵"和"光明"-"悬钟"的调节作用较强;这一作用有可能是通过调整自主神经的平衡而实现.

  • 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子宫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刘俊岭;陈淑萍;高永辉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穴区对子宫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共79只Wistar大鼠,包括40只正常未孕和39只已孕18~19 d 的临产大鼠,用1.5%氯醛糖(50 mg/kg)和25%乌拉坦(420 mg/kg) 混合液腹腔麻醉.前者随机分为对照、内关、合谷、三阴交组,每组10只;后者随机分为对照、内关和三阴交组,每组13只.腹壁切开后,于左侧中段子宫浆膜下埋藏一对针式不锈钢电极,记录子宫平滑肌肌电活动.电针取双侧"内关""合谷""三阴交",刺激参数为:频率 2/15 Hz, 强度 1~2 mA,持续 20 min.结果:1)在正常非孕鼠上,与对照组比,电针 "三阴交"后,子宫肌电爆发波的频率及幅度、慢波的幅度明显增加(P<0.05);电针"合谷"对爆发波的频率有类似"三阴交"的作用;而电针"内关"穴后,爆发波的频率及幅度和慢波的频率明显降低(P<0.05).与内关组比较,"三阴交""合谷"电针期间和停电针后0-5 min 大多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0.001).2)在妊娠后期大鼠上,与对照组比,电针 "三阴交"后,子宫肌电的爆发波频率和幅度及慢波的幅度增加(P<0.05)且持久;电针"内关"穴后,子宫肌电爆发波、慢波的频率明显减低(P<0.05);两组相比,爆发波的频率和幅度、慢波波幅电针期间和停针后许多时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和"合谷"穴可兴奋子宫平滑肌的电活动,"三阴交"穴的作用更强,而电针"内关"穴则抑制子宫肌的电活动,不同穴位的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 电针对三叉背角会聚神经元镇痛作用的广泛性和特异性的中枢机制研究

    作者:徐卫东;刘乡;朱兵;何晓玲;张守信

    实验用Wistar大鼠,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面颊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2 V和18 V分别低和高于C纤维阈值的两种强度电针"足三里"或"下关"穴,观察对此会聚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及损毁中缝大核(NRM)后的变化.损毁NRM后低强度(2 V)电针"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从针中到停针后25 min,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01),与损毁NRM前相比,抑制幅度稍低.而低强度电针"足三里"穴,与NRM损毁前的电针效应相类似,无论是针中还是针后都无此镇痛效应.损毁NRM后高强度(18 V)电针"下关",从针中到停针后20 min对会聚神经元痛反应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但与损毁前相比抑制作用减弱.而18 V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在损毁NRM后消失,与NRM损毁前电针此穴明显镇痛的效应相比,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近痛源部位的"下关"穴电针镇痛效应,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节段内痛抑制机制实现的.高强度(18 V)电针虽与NRM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依赖于NRM的完整,表明"下关"镇痛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远神经节段穴位"足三里"强电针(18 V)所引起的镇痛作用则与NRM关系密切.表明远隔穴位针刺的广泛性镇痛作用可能必须通过脊髓上NRM等痛负反馈调节机制才能完成.

  • 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玲;蔡荣林;吴子建;周逸平;汪克明;李梦;唐晓敏

    目的:探讨不同经穴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方法:60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内关组、电针太渊组、电针神门组、电针支正组和电针三阴交组,采用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记录标准导联Ⅱ导心电图,获取心率、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以及左心室收缩压力峰值,比较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心肌缺血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值的绝对值均显著降低.电针内关组、电针神门组和电针支正组对心功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太渊组和电针三阴交组(P<0.05),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内关组和电针神门组与电针支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电针正常人足三里和关元穴中枢效应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作者:方继良;王小玲;王寅;洪洋;刘河生;刘军;王雷;薛超;周科华;宋明;刘保延;朱兵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隔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时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在电针电流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较关元穴诱导出了更强的胀满感及麻木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相似的前下扣带回-额叶内侧回网络的显著负激活效应,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态脑功能默认功能模式,于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短程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足三里穴较关元穴产生了更强的短程脑功能网络连接.结论: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具有显著相似的对脑边缘叶-额叶内侧皮层脑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小的差异,体现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 电针对大鼠类痛经痛反应、脊髓κ-受体表达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啡肽和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作者: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丁喜艳;李春华;嵇波;朱江;张露芬

    目的: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制备类痛经模型.电针治疗20 min,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三阴交组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悬钟和非穴组仅分别在S1节段(P<0.05)和L6节段(P<0.01)表达明显增加;三阴交和悬钟组PAG内ENK(P<0.01,P<0.05)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各电针组之间相比,三阴交组L1、L2、L6节段κ-受体表达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各节段κ-受体表达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三阴交组的β-EP含量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的ENK和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悬钟组的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与非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通过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而达到镇痛作用.但穴位不同,其调节程度不同,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与神经节段有关,而且与其所属经络有关.

  • 电针对围产期尼古丁暴露新生鼠肺功能及肺形态的影响

    作者:葛云鹏;嵇波;赵国桢;刘翼天;苏杭;戴健;路雅雯;王丹;Reiko Sakurai;Virender Kumar Rehan;严明娜;孙晓敏;白红新;郭孟玮;任晓暄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孕期及哺乳期尼古丁暴露母鼠“足三里”和“尺泽”穴对新生鼠肺功能和肺形态影响的差异,探讨能改善围产期尼古丁暴露引发新生鼠肺发育变化的特异效应穴位.方法:将24只雌性孕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尺泽组,每组6只.自孕期第6天起,正常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余组均皮下注射尼古丁至产后第21天(生产当天不注射)制备孕期及哺乳期尼古丁暴露模型.采用每日2 Hz/15 Hz、1 mA电针母鼠双侧“足三里”穴或“尺泽”穴治疗,与造模同时进行.实验结束后采用小动物肺功能测定仪测定子代鼠肺功能,HE染色法光镜下观测子代鼠肺泡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吸气峰值流速(PIF)值、肺总阻力(RL)值和呼气相气道阻力(RE)值均显著升高(P<0.01),呼气峰值流速(PEF)值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值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子代鼠肺泡数量减少,肺泡变形破裂融合,肺泡直径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PIF值、RL值和RE值均显著降低(P<0.01),PEF值和Cdyn值均显著升高(P<0.01,P<0.05),且肺泡数量明显增多,肺泡破裂现象改善,肺泡直径显著降低(P<0.01);尺泽组PIF值显著降低(P<0.01),RL值和RE值均明显降低(P<0.05),PEF值和Cdyn值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泽组肺泡数量明显增多,肺泡破裂现象改善,肺泡直径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和电针“尺泽”均能通过改善孕期及哺乳期尼古丁暴露新生鼠肺功能及肺形态,防护子代鼠肺发育不良,且电针“足三里”穴效果优于电针“尺泽”穴.

  •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作者:方继良;洪洋;王小玲;刘河生;王寅;刘军;王雷;薛超;周科华;宋明;刘保延;朱兵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 基于数据挖掘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文献评价思路

    作者: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是针灸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文献评价研究.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文献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从针灸文献中探索经穴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要在针灸文献数据库构建的基础上,以针灸处方为切入点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体系.

  • 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

    作者:喻晓春;高俊虹;付卫星

    中医理论认为,阿是穴是体表具有按之快然或疼痛等特点的位点.从理论上来说,阿是穴包含有具有特异性的经穴和其它常用穴;从功能上来讲,阿是穴实际上与现代医学的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类似.因此,阿是穴乃是在反映病邪和治疗疾病等两大穴位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特异性的穴位,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

  • 不同穴位不同刺激方式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寅秋;贾擎;谢珅;尹立伟;薛继秀;寇立华;薛冰;刘俊岭;时金华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扶突等不同穴位辅助药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的效果,探索针麻选择的佳刺激方法和穴位.方法:216例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的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局麻组、扶突组、内关加合谷组、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阳陵泉组、非经非穴组.所有病人术前均静脉注射咪哒唑伦、芬太尼,局麻组切口局部多次给予利多卡因.除经皮电刺激组外,电针刺激上述各穴或穴组或非穴位(2 Hz/100 Hz,电流强度为病人感觉阈值的两倍,电针刺激20 min后开始手术,至手术结束停止).比较6组麻醉前(T 0)、切皮时(T 1)、游离皮瓣(T 2)、牵开颈前肌(T 3)、处理甲状腺上极(T 4)、处理甲状腺下极(T 5)和切除甲状腺时(T 6)等几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视觉模拟量尺评分(VAS, 疼痛程度)和术中辅助用药的剂量.结果:与非经非穴组比较,扶突组和内关加合谷组T 1、T 4时点,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1、T 5、T 6时点的VAS评分降低(P<0.05).与局麻组比较,扶突组和内关加合谷组T 2、T 3、T 5、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3、T 5、T 6时点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扶突组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芬太尼使用量,以及扶突组、内关加合谷组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利多卡因使用量均显著少于局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扶突组T 2、T 3、T 4、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组T 3、T 4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3、T 4、T 6时点MAP的水平, 以及扶突组T 4、T 5、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5、T 6时点HR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局麻组(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内关加合谷及经皮电刺激内关加合谷辅助麻醉药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可减少局麻药用量,抑制血压和心率的增加,与阳陵泉及非经非穴电针比较,具有相对特异性,可在临床中应用.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工作进展

    作者:景向红;朱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

  • 电针对小鼠肝组织内ET-1、NO含量的影响

    作者:宋晓晶;张栋;马慧敏;王淑友;李顺月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后小鼠肝组织内ET-1、NO含量变化,探究电针对小鼠肝脏血管活性物的影响以及电针不同穴位效应的差异.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电针足三里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各电针组电针30min和对照组不电针30min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内内皮素-1(ET-1)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分析比较各组肝组织内ET-1、NO含量水平的差异.结果: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水平为对照组>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曲泉组>电针足三里组;NO平均含量水平为电针足三里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经非穴组>对照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穴组、对照组肝组织内NO平均含量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电针非穴组、对照组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与电针曲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作用可使正常小鼠肝组织内NO含量增高,ET-1含量降低;这一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即电针足三里穴产生的效应强.

8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