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8例

    作者:唐海涛;赵江;鲁春鹤;王玖飞;李明;曹振宇

    目的:探讨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监测技术,在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对38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同时术中全程给予应用SSEP和BAEP动态监测.结果 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后,38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没有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及术后死亡病例.结论 在介入栓塞术中应用SSEP和BAEP同时监测可以早期反映供血区神经组织由于缺血引起的功能异常,并及时给予术中调整治疗方案,对术者有明显的预警作用,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残及致死率.

  • 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电生理观察

    作者:李永方;李尚丽;温娟;郑利星;郭秀英;康尔竹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电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为本疗法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84例DPN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弥可保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NCV)、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穴位皮肤痛阈(PSP)的变化.结果:电针组和对照组的NCV均有部分明显加快(P<0.05),PSP显示了双相调整、趋于平衡的变化,电针组SEP的N1波明显缩短(P<0.05),在以上3项指标的改善方面,电针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固本通络电针法可以改善DPN患者的神经功能,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 大鼠脑缺血不同时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作者:张琰;郝冬梅;吕岫华;王修力;田蕴青

    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左侧中动脉缺血术后4、24、48 h和1周4个实验组.采用SEP记录法,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大鼠的右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左侧皮层脑电信号,提取SEP,并对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频谱分析,定量评价左侧中动脉缺血后初级体感皮层SEP及功率谱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h,SD大鼠左侧大脑皮层测得的SEP潜伏期较正常状态显著增大((16.0±1.1)ms vs (33.7±1.3)ms,P<0.01),波幅变小((197.2±13.0) μV vs(25.1±2.0) μV,P<0.01),θ波、α波、β波、γ波的能量明显变小.θ波:(139 367.86±178.66)μV2vs(2.22±0.40)μV2,P <0.01;α波:(5389.33±25.55) μV2 vs(0.23±0.01) μV2,P<0.01;β波:(79.11±4.16)μV2 vs(0.01±0.01)μV2,P<0.01;γ波:(0.30±0.12)μV2 vs(0.00±0.00) μV2,P<0.0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特征与对照组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还不能达到正常状态的水平.研究提示,SE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术中监护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英俊;元虎;李康杰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监护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中的作用及意义,提高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水平.方法 在SEP监护下,对18例无神经功能损伤及有部分神经功能损伤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手术.结果 11例未达到监护临界值,5例超过临界值发出警告,接受警告后调整手术过程,术后16例均未发生脊髓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结论 SEP术中监护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中判断脊髓损伤准确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短期小剂量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记忆与脑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峰;黄宏平;朱庆春;张环环;王邦安;汪萌芽

    目的 观察小剂量短期甲基苯丙胺(MA)对学习记忆和脑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每天ip注射MA 5 mg·kg-1,连续7 d.主动回避行为测试方法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脑电生理活动.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 5 mg·kg-1组大鼠在主动回避行为测试的学习阶段,学会躲避电击前的失败次数明显减少(24±11 vs 171±71,P<0.01);在记忆阶段失败次数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1±36 vs 149±79,P<0.05);另外,MA组大鼠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大正向波的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28±11 vs (47±13)ms,P<0.05].结论 短期小剂量使用MA可增强大鼠某些学习记忆能力,并与脑体表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有一定的关系.

  • 麻醉药物对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作者:刘海洋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 并且均表现出荆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较小;肌松药会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贾志荣;石昕;黄一宁;孙相如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为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行双侧胫后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对两组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行t检验.并对SEP结果与病程进行分析.结果两组SEP的P30、P38潜伏期差异显著(P<0.001);N9波幅,P30波幅差异显著(P<0.05,P<0.001).SEP异常与病程相关(P<0.05).结论SEP为糖尿病性神经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可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神经系统病变,尤其中枢神经感觉通路早期病变.

  •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脊髓手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丽薇;孟秀丽;郭向阳;赵薇;王振宇

    目的 评价七氟醚在不同呼气末浓度下对脊髓手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s)监测的影响,探索此类手术应用七氟醚麻醉的可行性,并为临床麻醉用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年龄18 ~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需择期行脊髓肿瘤切除手术患者32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对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0%、0.5%、1.0%、1.5%时的SSEPs波幅和潜伏期进行测量和比较.全麻期间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维持在0.2 μg·kg-1 ·min-,适当调整丙泊酚泵注速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30 ~ 50范围内.结果 七氟醚呈剂量依赖性抑制SSEPs,随着呼气末吸入浓度的增大,双侧SSEPs波幅显著降低,其中左侧各组波幅分别为2.36(0.42 ~9.87)、2.14 (0.52~9.44)、1.94(0.47 ~9.44)、1.64(0.36 ~7.46)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6,P<0.01),右侧各组波幅分别为2.71(0.43 ~7.1)、2.73(0.43 ~7.1)、2.34(0.44 ~6.6)、1.64(0.39 ~6.15)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4,P<0.01);双侧SSEPs潜伏期显著延长,左侧各组潜伏期分别为(41.48±3.45)、(42.45±3.60)、(43.20±3.42)、(44.38±3.7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07,P<0.01),右侧各组潜伏期分别为(40.65±4.91)、(41.53±4.76)、(42.31±4.93)、(43.39±4.79)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6.52,P<0.01).作为术中动态观察监测,32例患者全部可以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完成监测.结论 七氟醚可以使SSEPs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并呈剂量依赖性;SSEPs信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对需行SSEPs监测手术的麻醉用药进行选择时,应该在测定基础状态SSEPs波幅之后决定是否可以使用七氟醚.

  • 高血压脑病67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分析

    作者:马宏杰

    1996年7月-2004年5月我们对67例高血压脑病患者进行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 结果报告如下.

  • 体感诱发电位与体感诱发电位地形图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刘名顺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一、概念:即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它是给皮肤或末梢神经以刺激,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通路至脊髓感觉通路、丘脑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区,在刺激的对侧头皮相应部位记录到的电活动.

  • 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胚胎嗅鞘细胞移植后的电生理评价

    作者:陈琳;黄红云;王援朝;张峰;郗海涛;张健;刘彦铖

    目的:采用客观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评价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的有效性.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2/2005-01北京市西山医院暨北京康复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的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99例,男164例,女35例,平均年龄(34.7±11.3)岁,平均病程(4.7±5.5)年;受伤节段:颈段99例,胸段89例,胸腰段11例;受伤原因:车祸、摔伤、医源性损伤、机器挤压伤等.4个月流产胚胎由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协作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方法:取人胚胎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接受人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在全麻下行脊髓损伤节段后方入路,切开硬膜,显露出病变脊髓.分上下两点各注入50 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1×106个.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处理,未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③评估:移植前后分别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每例患者检查2次,时间一致,且由同一医生操作.肌电图即检查患者大力收缩时的肌肉情况,以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波幅及持续放电能力.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于中线旁开2 cm处两侧同时给予刺激,刺激强度以引起可见的肌肉抽动为准,在头皮上记录电位.方波刺激频率3 Hz,强度20~40 mA,时限0.2 ms,观察感觉平面下降情况.结果:199例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肌电图检查:93例(46.7%)显示部分受累肌肉大力收缩时募集波型改善,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增加;105例(52.8%)无变化,1例(0.5%)比术前差.②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90例(45.2%)显示感觉平面下降,其中左侧平均下降(1.9±1.2)个节段,右侧平均下降(2.0±1.2)个节段;107例(53.8%)无变化,2例(1.0%)双侧感觉平面上升.结论:对于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脊髓损伤患者,肌电图和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两种电生理检查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脊髓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 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研究

    作者:吴晓东;袁文;赵辉;汤俊君;朱愈;陈文钧

    目的 探讨正常成年人 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 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 SEP 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 的 P20 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 P20 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P20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8例受试者的S1 SEP 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 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 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1.24 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 SEP 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 SEP 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 SEP 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 SEP 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 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 脊髓造影联合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在下腰段脊神经根性卡压伤治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秀会;王子平;陆耀刚;马明;夏胜利

    目的 探讨脊髓造影(myelography,MG)联合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在治疗下腰段脊神经根性卡压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10月对46例患有不同程度腰腿疼痛1年以上且有手术意向的患者常规行MG和双下肢胫神经及L5、S1皮节SEP检测,分别记录硬膜囊受压部分占椎管直径的比例、N40峰潜伏期及H反射延迟状况,综合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终决定是否行手术处理并预测愈后.结果 7例单节段硬膜囊受压未超过椎管直径30%的患者,有2例患者SEP检测N40延迟比对照组超出10%,另5例延迟在0.15 s之内<10%.前者手术治疗,后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处理.34例患者硬膜囊单节段(26例)和双节段(8例)受压程度大于椎管直径的30%,其中MG检查单节段单侧根管不显影21例,双侧不显影5例;多节段8例存在单侧根管不显影2例和双侧不显影6例,而此34例患者SEP检测H反射延迟均>10%,皆选用手术治疗.还有5例患者虽然MG下硬膜囊受压小于椎管直径的30%,其SEP延迟又>10%,但是其振幅却正常,其中2例患者单侧根管显示不清,此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 MG和SEP检查可以作为下腰段脊神经受损害的量化指标,二者互为补充,指导临床治疗方式并提示愈后,对尚无CT或MRI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SEP与MEP对脊髓功能的监测作用

    作者:谢兴文;李宁;施杞;王拥军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提供更多的信息,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从而提高了脊髓型颈椎病(CSM)确诊率.但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并不一定伴随脊髓病变,且大部分MRI显示椎管狭窄的患者既无脊髓损伤的临床症状也无电生理的改变[1].王新家等[2]发现脊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与病理变化以及功能变化相一致;并发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与椎管侵占率、CBS功能评分呈正相关.Maertens等[3]发现MEP与SEP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异常率分别为93%和73%.因此MEP与SEP是比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检查脊髓损伤更为敏感的检查方法,MEP与SEP的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其敏感性,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正确拟定治疗措施.

  • 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崔志明;张金波;保国锋;徐冠华;李卫东;袁锟;孙郁雨

    目的 以拉力为参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将40只中国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和重度牵拉组.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S1神经根,用测力神经根拉钩分别以不同的拉力造成神经根的牵拉性损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和神经功能评分,神经根和骶髓做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轻度牵拉组SEP潜伏期比对照组稍延长(P0.05),神经根和骶髓结构正常,Hashi-zume 行为学测试正常;中度牵拉组SEP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去除牵拉后潜伏期接近正常(P0.05),神经根结构轻度异常,骶髓结构正常,Hashizume 行为学测试轻度异常;重度牵拉组SEP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去除牵拉后潜伏期稍缩短,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结构明显异常,骶髓轻度异常,Hashizume 行为学测试异常.所有实验动物改良 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正常.结论 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

  • 猪脊髓栓系综合征神经轴性牵拉模型的建立

    作者:孔庆捷;吴钊;孙璟川;王元;徐锡明;杨勇;史建刚

    目的 探讨建立猪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模拟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将18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暴露L1~5脊髓;对照组:暴露L1~.脊髓后于L1~5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实验组:暴露L1~5脊髓并于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后,均匀撑开L1~5椎间隙.于各时间点对3组动物行X线片、后肢行为学、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L1~5椎体间高度、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脊髓、神经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动物撑开后L1~s的椎体间高度较撑开前增高,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体感诱发电位P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脊髓表面的血流减少(P<0.05);撑开后出现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障碍;脊髓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坏死,胞质内可见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神经根组织可见组织水肿、细胞结构疏松,部分神经束膜损伤.结论 通过松解猪腰椎后柱结构均匀撑开椎间隙的方法可以建立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临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为深入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奠定了实验基础.

  • 腰骶神经根减压手术前、后及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周晖;贺斌;赵瑛;HK Wong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2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在术前及术后9周(8~10周)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DSEP的波幅增高,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术后DSEP波幅较术前增高(P<0.05,P<0.01);潜伏期缩短(P<0.05,P<0.01).分析认为,脊神经根减压手术前DSEP变化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术中DSEP波幅改善可预示手术的满意结果及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

  • 全身麻醉及其相关因素对脊髓功能监测的影响

    作者:孟秀丽;郭向阳

    脊髓功能监测是脊柱手术中防止脊髓损伤的重要监测手段,其主要方法包括:术中唤醒(wake-up test)、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自由描记肌电(free run electromyography)和激发肌电描记(triggered electromyography)等,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发展为多模式脊髓功能监测(multimodality spinal cord monitoring)[1~3].因此,熟悉全身麻醉及相关因素对脊髓功能监测的影响,合理用药,优化麻醉方案,对于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以下综述全身麻醉药物及相关因素对脊髓功能监测的影响.

  • 胸段脊神经根病患者肋间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观察研究

    作者:许兰萍;吕卫红;潘永华;吴王月;周立春

    目的探讨应用肋间躯体感觉诱发电位(ISEP)评价胸段神经根病的价值。方法对52名正常人、8例胸段脊神经根病患者3、5、7、9肋间刺激,皮层C1、C2记录ISEP。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52名正常人ISEP潜伏期和侧间差检测值与性别、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病人组病侧P1、N2明显延长,振幅减低。结论 ISEP可客观地评价胸部神经根病,是胸段神经根病、肋间神经痛等疾病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依据。

  • 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临床研究

    作者:毕成;侯晓丽;白卫飞;蒋雨宸;柴宏伟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SSEP)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治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142例,年龄37~75岁,男96例,女4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脊髓型颈椎病107例.对照组83例无SSEP监护,监护组59例.在麻醉诱导后和摆放体位前确立SSEP基线,波幅降低50%或潜伏期延长>10%为报警标准.记录SSEP报警因素及改善措施,术后明确有无医源性神经损伤.结果 对照组无医源性神经损伤.监护组:真阳性2例出现报警,采取措施后解除报警;假阳性0例;真阴性56例SSEP无报警,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假阴性1例SSEP无报警,术后右侧三角肌麻痹;SSEP监护医源性神经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100%.结论 SSEP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监护脊髓损伤方面较敏感,对神经根损伤不敏感.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