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艳峰

    我们对9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 体感诱发电位和改良脑出血量表在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震

    目的:对体感诱发电位和改良脑出血量表在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预测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8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康复功能进行体感诱发电位以及改良脑出血量表检测及评分,并对这两项的预测价值加以统计分析.结果:体感诱发电位Ⅱ级、改良脑出血量表评分≥3分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较为理想,其MRS量袁评分在患者出院后显著高于体感诱发电位Ⅰ级、改良脑出血量表评分<3分的患者(P<0.05).结论:体感诱发电位以及改良脑出血量表均可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加以预测,临床上将二者结合使用预测效果更明显,对制定患者的早期康复计划有较大帮助,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 俯卧位对脊髓手术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影响

    作者:江錡炼;吴城;姚明

    目的 观察俯卧体位对脊髓手术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影响.方法 选择80名脊髓手术患者,按有无神经压迫症状分为阳性组(P组)与阴性组(N组),每组40名.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后静息时(T0)和俯卧位后lmin(T1)、5min(T2)、10min(T2)的体感诱发电位P40的波峰潜伏期与波幅变化.结果 P组T1、T2、T3时点P40波峰潜伏期和波幅与组内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两组间各时点SE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可引起有神经压迫症状的脊髓手术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

  • 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电针抗脑缺血作用的影响

    作者:高焕民;程介士

    目的:本工作试图阐明孤啡肽(OFQ)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并观察它对针刺抗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应用侧脑室注射方法以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梗塞体积为指标观察了不同剂量的孤啡肽对脑缺血的作用,以及对针刺抗脑缺血的影响.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SEP波幅降低,侧脑室注射10μg和1μg孤啡肽均进一步降低SEP的波幅,对照组在再灌后1 h SEP基本恢复,而侧脑室注射孤啡肽10 μg直到再灌后3 hr仍不恢复.注射剂量与SEP反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即剂量越大,SEP抑制越显著.同时增大了脑梗塞灶的体积.而相同条件下侧脑室注射0.1μg孤啡肽SEP的波幅和脑梗塞灶的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针能减小脑梗塞体积,增大SEP的波幅.侧脑室注射1μg孤啡肽后针刺效应减弱,表现为SEP的波幅降低,脑梗塞灶的体积增大.结论: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可加重脑缺血,且减弱了针刺抗脑缺血的作用.

  • 不同频率电针对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痛成分P250-N350的影响

    作者:张露芬;李敬道;刘建桥;邓建铭;严洁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规律.方法: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50-N350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对痛相关成分P250-N350波幅、潜伏期变化的影响.结果:2 Hz组针中10、20 min P250-N350波幅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分别为P<0.01、P<0.001;40 Hz组针中20 min P250-N350波幅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01:2 Hz、40 Hz组针后波幅仍维持较低水平,差异显著,分别为P<0.001、P<0.01.结论:2 Hz、40 Hz电针对SEPS皮层痛成分有明显的抑制效应;针后具有强而持久的后效应.

  • 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的SEP及EMG观察

    作者:李明;胡怡;孙彬

    对我院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针极肌电图(EMG)的检测.以探讨该二项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前后体感诱发电位分析

    作者:程斌;王坤正;兰斌尚;孙仲篪

    腰椎管狭窄症(LSS)系椎管发生骨性或纤维性椎管腔狭窄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从而导致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1~3].作者对1987年12月~1995年12月临床确诊为LSS的40例患者手术前后的SEP检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以期探讨在LSS中的应用价值.

  • 视神经脊髓炎案

    作者:陈思卉;王凡;东贵荣

    患者,女,33岁,2010年6月25日因双下肢麻木乏力伴视物模糊1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病史:2009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于外院就诊,双侧视力由1.0下降为0.6,余无明显异常,经甲钴胺口服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同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脚麻木乏力,1个月后症状加重,CT示L5/S1椎间盘左后突出,经牵引和推拿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010年3月温水游泳池游泳后,出现双下肢行走不能、尿失禁的症状,再次治以牵引和推拿治疗,症状无改善.5月21日至外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示双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2、N2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提示双下肢深感觉通路受累.双侧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均延长(左125.4ms,右116.1ms),提示双视路受累.脑脊液免疫分析IgG指数1.71,24 h鞘内合成率明显增高,隐血试验(+).MRI提示脊髓T6-L3节段多个脱髓鞘病灶.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经激素治疗1月余,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即来我院针灸科就诊.刻症:双下肢行走不能伴感觉减退,不能久立,视物模糊,腰酸,小腿肌肉萎缩,小便失禁,大便可,舌红、少苔,脉细.肌肉及神经系统检查:剑突以下平面感觉减退,双侧髂嵴平面以下音叉震动觉减弱,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双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病理征阳性.中医诊断为"痿证",肝肾亏损型.治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 "肾生髓"与神经系统功能关系的实验观察

    作者:庄剑青;郭瑞新;曾兆麟;王星禹;蔡承妹

    目的: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中医"肾生髓"的本质.方法: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体感诱发电位(SEP)、腓肠肌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绝对不应期(ARP)以及氨基酸类和单胺类中枢递质含量为指标,观察虚劳肾虚和去势肾虚模型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机能状况.结果:肾虚模型大鼠睾酮(T)水平下降时,神经系统的机能也是下降的,表现为造模后ABR、SEP的峰潜伏期延长,ABR阈值提高,腓肠肌的ARP延长,中枢递质含量下降.结论:肾虚时血T水平低下影响CNS的兴奋性,这一作用可能是"肾"(性腺激素T)通过调制某些中枢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而产生效应的结果.

  • NT-3基因修饰施万细胞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全横断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家松;曾园山;李海标;李晓君

    为探索一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新策略,本实验先用核荧光标记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再用含神经营养素-3基因的腺病毒(AdvNT-3)感染培养的施万细胞(SCs),简称NT-3-SCs.然后建立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向损伤处分别移植NSCs、SCs+NSCs和NT-3-SCs+NSCs.所有动物存活60d后,进行爬网格测验和BBB评分.接着在脊髓横断处远端组织内注射荧光金(FG),动物再存活7d.在处死动物前检测皮质运动诱发电位(CMEP)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

  •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丽娜;艾宇航;郭曲练;姚波;刘志勇;黄立;彭倩宜

    目的 通过监测大鼠神经生物学评分、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建立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临床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30只大鼠称重、编号分别在造模前10 d放置脑电监测电极.10 d后大鼠称质量、编号、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大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方法诱发脓毒症,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监测CLP后4、6、8、12、24h脑电图,并记录脑电波形改变及体感诱发电位数值.脓毒症组大鼠按24h内有无脑电图和诱发电位改变分为脓毒症无脑病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4h后处死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及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评价通过监测24h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改变建立早期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根据神经生物学评分改变及脑电图α波减少,δ波明显增加,诱发电位P1振幅明显降低,S-P1和N1-P1潜伏期明显延长可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存活脓毒症大鼠24h内6只大鼠出现神经行为学、脑电图及诱发电位改变,确定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其发病率为46%.结论 通过神经生物学评分、脑电监测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早期发现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制作成功.

  • 体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纳洛酮疗效的动态研究

    作者:童绥君;蔡小芳;黄琼华;林青山

    目的 将脑梗死纳络酮即刻效应与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功能评价法相结合,以探讨脑梗死的神经功能变化和纳洛酮对其的影响。方法 结合临床和影像资料,动态分析纳洛酮治疗脑梗死前后的SEP表现。结果 皮层电位N20未引出的责任病灶,一是丘脑梗死,二是放射冠和顶叶梗死;N20再现与纳洛酮药效相一致;纳洛酮对脑梗死的影响,与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相比,主要是提高大脑神经元兴奋性。结论 SEP既是评价脑梗死纳洛酮即刻疗效的客观、敏感方法,又可用于探讨纳洛酮作用机制。

  •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新预警标准缺血耐受比对术后脑缺血的预测价值

    作者:彭华;江竟成;邱俊;易勇;丁常云

    目的:探讨颅脑动脉瘤夹闭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新预警标准缺血耐受比对术后脑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行颅脑动脉瘤夹闭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 A、B、C 三组,进行电位监测,各组缺血耐受比值依次为0、50%、80%。详细记录各患者开始、SEP 预警、终止临时阻断之间消耗时间及术中术后的相关症状及事件。结果比较60例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者开始到 SEP 预警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预警到阻断解除的时间、阻断的总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缺血耐受比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耐受比为50%、8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80%组的研究对象多发生术后脑缺血。结论缺血耐受比能反映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联系,能很好预测与指导临床阻断。且优于目前公认的SEP 预警标准(50%波幅下降),宜选用缺血耐受比50%作为预警标准。

  •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838例效果分析

    作者:陈阳;李龙;马华松;陈志明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十通道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系统,共对838例手术患者进行了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分析838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效果和体会.结果 838例患者中,19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出现了SEP异常,波幅值下降50%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19例患者中术中SEP波幅恢复至基线的有8例,波幅好转11例.838例患者中有11个患者术中SEP没有变化,但是术后反而下肢有症状,假阳性率为1.4%.结论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联合应用SEP能够通过为术者实时监测脊髓功能,已达到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目的,大限度地避免脊髓的损伤风险,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应成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常规监测项目.

  •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体感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初步报道

    作者:胡建秀;黄惠;赵晓琼

    脑外伤后综合征(PIBI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因颅脑损伤引起的功能性改变,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未产生明显体征的轻微脑器质性损伤造成的[1].为了探讨PIBIS患者的脑功能状况,我们对50例PIBIS患者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现报道如下:

  • 桡动脉压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预防强直性脊柱炎术中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

    作者:芮琳;刘兴勇;马正良;王巧桂;华薇;杨健;篑晓予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中桡动脉压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降低臂丛神经麻痹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收治的AS 胸腰椎后凸畸形并行 PSO 治疗的患者36例,术中采用桡动脉压监测联合上肢诱发电位监测来预防臂丛神经损伤。结果术中有2例患者复位过程中出现阳性监测指标,经及时调整体位,监测指标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臂丛神经麻痹症状;有1例患者发现阳性监测指标后,虽经多次调整体位,仍不能使监测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存在轻度臂丛神经麻痹,经治疗1周后完全恢复正常。术中无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桡动脉压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及时发现 AS 胸腰椎后凸畸形经 PSO中臂丛神经受压程度变化,经适当处理能有效降低臂丛神经麻痹的发生率。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后近期疗效的关系

    作者:赵伟光;李晓蕾;刘振武;刘利;林欣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在预测近期手术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颈前路手术微创治疗的OPLL患者70例,监测术中SEP变化,根据术中SEP变化将患者分为SEP无变化组及SEP明显改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 术中SEP无明显变化者35例,SEP明显改善者30例.两组术前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SEP改善组高于SEP无变化组(P<0.05).结论 OPLL患者术中SEP的变化与术后近期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 体感诱发电位应用于Tourette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作者:杨从敏;程泓;李柄佑;王正;金荣疆;杨馨

    目的:基于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感觉-运动皮层功能的理论,探讨SEP评价Tourette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Tourette综合征患儿作为试验组,另取30名健康对照者作为正常组。两组均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评定,测量SEP。结果两组SEP的N20峰潜伏期、峰-峰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P22峰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t=2.356, P<0.05),峰-峰波幅降低(t=2.507, P<0.05);YGTSS评分较正常组明显升高(t=3.012, P<0.01)。SEP的P22峰潜伏期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r=0.402, P<0.001), P22波幅峰-峰波幅与YGTSS评分呈负相关(r=-0.180, P<0.001)。结论 Tourette综合征患儿存在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调节环路对感觉/运动冲动的抑制缺陷。可考虑将SEP作为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客观检测指标。

  • 体感诱发电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

    作者:朱琳;朱玲;白雪;于绍斌;邸旭辉;马银霞

    目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为掌握佳手术时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SEP将60例C6、C7神经根受累的颈椎病患者分为正常组22例、轻度异常组30例和重度异常组8例。入选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结果术后正常组、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患者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恢复(P<0.001),且正常组恢复佳。结论 SEP能够客观反映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的严重程度,提示手术预后。

  • 单次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

    作者:刘慧华;王颖敏;何晓阔;赵敬璞;金冬梅;庄志强;林锦丰;燕铁斌

    目的 观察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科实习生1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每例受试者均随机接受电针和TEAS治疗,间隔1周.治疗前后检测SEP的N20、N9潜伏期及波幅.结果 电针治疗后,刺激侧N20潜伏期明显延长(Z=-2.620,P<0.01);非刺激侧N9潜伏期延长(Z=-2.454,P<0.05),N9波幅降低(Z=-2.330,P<0.05).TEAS治疗后,刺激侧和非刺激侧N9潜伏期均明显延长(Z>2.695,P<0.01).两组治疗前后刺激侧及非刺激侧N20和N9潜伏期、波幅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Z<1.817,P>0.05).结论 单次电针及TEAS治疗均可对SEP的N20、N9潜伏期及波幅产生影响,两种治疗对SEP的影响组间无明显差异.

509 条记录 1/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