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持续性压迫对脊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南国新;李利军;孙正义;王清华

    目的:观察脊髓持续性压迫不同时间段CBS评分、MEP及SEP的变化.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对照组和持续压迫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对照组只进行椎板咬除术,持续压迫组用塑料螺钉对脊髓进行重度(60%左右程度)后路压迫.分别于术后2h、4h、1d、5d、10d、15d、20d、30d、40d、50d、60d进行联合行为学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查,并与正常组和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对照组CBS评分及SEP和MEP的潜峰时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压迫组各时间段CBS评分、SEP及MEP的潜峰值均有所增加(P<0.05),CBS评分变化较快,于15d达到高峰期,为81±4.95,以后稍有增高但不明显;SEP及MEP的潜峰值变化较慢,于20d时达到高峰期,分别为4.83±0.76、5.74±0.66,以后稍有增高但不明显.结论:持续性压迫可造成脊髓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且SEP及MEP的潜峰值变化与CBS评分基本保持一致.

  • 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庄卫生;钱宝延;张杰文;曹留拴;蔡西国;杨阳

    目的 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I-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脊髓损伤脊髓诱发电位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俊勇;刘世敬;杨远良;潘涛

    本文观察了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5065对脊髓损伤后早期运动诱发电位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 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相关肌肉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许辉;袁文;贾连顺;张咏;严望军

    目的:探讨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相关肌肉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确诊为单侧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在双侧腘窝上缘用磁刺激坐骨神经,同心圆针电极插入双侧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中,记录各自ME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并计算其比值,分析该比值与足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磁刺激MEP先正后负,潜伏期相对恒定,但波幅不够稳定;当间隙内压大于30mmHg时,间隙内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明显延长,为健侧的(1.9l±0.23)倍.统计学分析显示,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与磁刺激MEP波幅比值降低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比值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磁刺激MEP作为诊断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 NT-3基因修饰施万细胞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全横断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家松;曾园山;李海标;李晓君

    为探索一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新策略,本实验先用核荧光标记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再用含神经营养素-3基因的腺病毒(AdvNT-3)感染培养的施万细胞(SCs),简称NT-3-SCs.然后建立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向损伤处分别移植NSCs、SCs+NSCs和NT-3-SCs+NSCs.所有动物存活60d后,进行爬网格测验和BBB评分.接着在脊髓横断处远端组织内注射荧光金(FG),动物再存活7d.在处死动物前检测皮质运动诱发电位(CMEP)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

  •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兔腰椎管狭窄模型的研究

    作者:王智慧;宋启民;张健;衡雪源;于建军

    目的 通过建立兔腰椎管狭窄的动物模型,研究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与下肢功能、脊髓损伤病理学的关系,探讨TES-ME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1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对照组仅手术处理,实验组分别在L5椎板下植入直径为1,2、3 mm的硅胶柱.记录麻醉后、植入硅胶柱造成狭窄后波形稳定5 min、1、3、7 d后运动诱发电位,同时采用Tarlov运动功能评分评估运动功能.7 d后取狭窄中间段脊髓做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脊髓损伤病理学变化.结果 轻度组仅在术后5 min TES-MEP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术后各时间点TES-MEP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TES-MEP波幅百分比和下肢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实验组间比较,TES-MEP潜伏期、波幅百分比和下肢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脊髓神经元损伤加重.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置管后术后下肢功能评分与TES-MEP潜伏期呈正相关(r=-0.813,P<0.01),与波幅百分比呈负相关(r=0.961,P<0.01).结论 兔腰椎管狭窄时,TES-MEP与下肢功能、脊髓病理损伤具有明显相关性,且TES-MEP的波幅变化的敏感性优于潜伏期.

  • 全麻下脊柱脊髓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

    作者:熊巍;王增春;张军卫;王强

    目的 分析全麻下脊柱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提高监测有效性.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全麻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中实施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104例患者资料,其中18例出现SEP异常,17例出现MEP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SEP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麻醉方式有关(χ2>6.219,P<0.05),而MEP异常与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追加肌松剂有关(χ2>4.125,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对S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血压对MEP异常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吸入麻醉药浓度、围术期低体温、围术期低血压可能是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主要因素.

  • 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在动物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作者:张淑娟;李晓光

    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查感觉及运动功能缺失的平面和程度判断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自主运动功能的缺失情况.尽管这种临床检查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全面描述脊髓长传导束的功能状态,更难对动物模型进行全面可靠的评价[1,2].各实验室设计了一些适用于脊髓损伤模型动物的感觉、运动测试及评价方法,如倾斜平板实验、栅栏实验、疼痛、压力及牵拉回缩反射等.然而,尽管这些方法可以作为整体运动功能的良好评价指标,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行为学测试不能提供与治疗作用有关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特殊信息(如节段兴奋性的改变、轴突功能缺失情况等),此外,无法对一些损伤严重的大鼠进行行为学试验[3].

  • 经颅磁刺激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者:张新;李建军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重要信息.重复TMS具有的调节病变区皮质兴奋性等复杂机制,使其在抑郁症、帕金森病、癫痫、脊髓损伤、卒中等疾病的实验性和应用性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神经学、神经康复学和精神心理学领域.

  • 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在脑卒中后功能评定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培(综述);王红星(审校)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逐步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评价,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已有研究证明,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是判断脑卒中后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完整性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神经传导功能检测、针肌电图、H反射、F波、交感神经皮肤反射、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面肌电图等系列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高频及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薛慧;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项文平;张军;徐颖

    目的:观察高频(10Hz)、低频(1Hz)及高低频相结合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各15例):低频组、高频组、高低频结合组、对照组.四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为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接受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①rTMS治疗后四组FMA、NIHSS、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②rTMS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以及高低频结合组较对照组的FMA、BI、NIHSS评分改善(P<0.05).且高低频结合组较高频及低频组FMA、BI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③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高低频结合组较本组治疗前MEP潜伏期降低(P<0.05).且高频组较高低频结合组MEP潜伏期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高频(10Hz)、低频(1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较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更有效.其中高低频结合组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高频(10Hz)、高频(10Hz)与低频(1Hz)相结合的rTMS能够更有效的增强患侧大脑M1区的兴奋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人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作者:徐本磊;陈月桂;燕铁斌;刘慧华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年轻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13例健康年轻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4.9±3.1)岁.分别接受30min FES和安慰刺激.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与肌电图仪(EMG)在FES前、后,安慰刺激后分别检测每一对象的MEP,计算潜伏期、波幅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健康年轻人在FES后MEP值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而安慰刺激后MEP的个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MEP值可以反映FES后健康年轻人大脑兴奋性的改变趋势.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彭源;张瑾;苏常春;张顺喜;温璐璐;陈钰杰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21)和安慰刺激组(n=20).TAES组采用TAES治疗仪治疗于患侧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4个穴位行频率100Hz、脉宽0.2ms和患者可耐受大强度的电刺激治疗,1次/d,1h/次,5次/周,连续3周;安慰刺激组接受TAES安慰刺激(即仅连接TAES治疗仪,不开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时行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及患侧皮质MEP的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类似(P>0.05).治疗第2周和第3周两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及MEP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TAES组FMA-UE、MBI评分及MEP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1).结论: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推测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关.

  • 功能性电刺激对健康青年受试者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非;刘慧华;燕铁斌;陈月桂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健康青年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TMS)及肌电图仪,分别测量15例健康青年,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2.9±0.7)岁.单次FES前、后检测SEP值及MEP值,其中11例完成两周FES(每天1次,每次30min),并再次接受SEP及MEP检测.结果:健康青年者单次及2周FES后SEP及MEP值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与YES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FES侧变化不明显.结论:健康青年者FES前后SEP及MEP值均有变化,尤以波幅明显.

  •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刘慧华;燕铁斌;刘非;陈月桂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映;朱文新;李玲;吴汨霞;张鹏程;李洋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 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曾明;沈芳;朱美红;王晶;崔尧;傅建明;顾旭东;姚云海;王春苑;时美芳;孙亚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超短波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BDNF-TrkB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财忠;李向哲;方露;戴加飞;王彤

    目的:观察无热量超短波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BDNF-Trk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Sham组(24只)、SCI组(24只)和USW组(24只).应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USW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24h给予受损部位无热量超短波治疗(大输出功率40W,实际输出功率11.58W),10min/次,1次/d,至取材前.SCI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在造模后1d、7d、14d和21d用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s)评定脊髓损伤后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并获取损伤段脊髓标本,术后4周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CI组和USW组脊髓在损伤后不同时段BDNF及TrkB的表达,并行阳性细胞计数.结果:BBB评分结果提示,USW组大鼠7d、14d、21d时的运动功能恢复较SCI组明显提高(P<0.01);SEPs和MEPs结果显示,USW组大鼠7d、14d、21d时的神经功能较SCI组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示,与SCI组相比,USW组在一定时间段能上调损伤脊髓区BDNF-TrkB的表达(P<0.05).结论:无热量超短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超短波上调损伤区脊髓BDNF-TrkB的表达有关.

  • 组织工程化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作者:张军军;陈先;刘兰泽;任龙喜;张立明;王立功;卢占斌;孙来卿;安义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干细胞移植组)、DMEM组、空白对照组.用按Bregman法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7d后干细胞移植组注入经体外传代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DMEM组在脊髓损伤处注入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只做损伤模型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后第1、4、8、12周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BBB评分、斜板试验、后肢运动功能检测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动物处死后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处理后1周时,两组动物脊髓神经功能均无明显恢复;第4、8、12周时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明显恢复.斜板试验角度和BBB评分及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DMEM组与对照组间P>0.05.与前一时间点比较,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明显恢复,(P<0.01);斜板试验角度和BBB评分以及后肢运动功能检测评分在第8周与第12周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作者:马玉娟;黄杰;方征宇;王秋;尤春景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 MT亚组、100% MT亚组、120% 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 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 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 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 MT和100% 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262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