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株AmpC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大肠埃希菌的分析研究

    作者:王煜;刘兵;李振华

    目的 研究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与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关系.方法 4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AmpC启动子克隆到报告质粒pCAT3 basic vector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基因上游,用测定氯霉素MIC值的方法反映启动子强度,并对克隆AmpC启动子和衰减子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株高产AmpC酶启动子强度是低产者的8~64倍,基因序列分析它们的启动子和衰减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分别发生在-88、-82、-32、-18、-1、+58和+22、+26、+32位碱基.结论 大肠埃希菌启动子和衰减子的突变,增加了AmpC的转录,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 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与其AmpC酶持续高产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付菊;许涛;林志伟;方毅;庞立峰;刘文健;周丽芳;赵虎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 His、95位Trp→ Arg、131位Glu→Gln、141位Ile→ 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 质粒介导产ESBLs与AmpCβ-内酰胺酶基因弗氏柠檬酸杆菌的研究

    作者:陈坚;余方友

    目的 研究一株同时产ESBLs和AmpC β-内酰胺酶弗氏柠檬酸杆菌(CFR)的耐药机制.方法 2008年1月从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出多药耐药弗氏柠檬酸杆菌1株,采用双纸片扩散法检测产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E-test法测定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产ESBss和AmpC酶基因,DNA测序决定基因型;接合试验测定耐药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临床分离出一株同时产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的多药耐药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西丁、氨曲南、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MIC分别为96、96、256、192、>256、>32 μg/ml,PCR扩增及测序临床分离株携带blaCTX-M-3和blaCMY-2,接合试验显示含blaCTX-M-3和blaCMY-2基因耐药质粒可以通过接合转移至受体菌大肠埃希菌J53.结论 CFR同时携带有ESBLs和AmpC 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基因和AmpC β-内酰胺酶基因由质粒介导.

  • 肠杆菌科产AmpC酶的研究及其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迎迎;程君;叶英;李家斌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106株肠杆菌科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其耐药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耐药性,然后用多重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106株肠杆菌科中PCR检出AmpC酶阳性为35株(33.02%);药敏结果中,35株产酶株有34株对头孢西丁耐药,1株中度敏感;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68.5%和97.1%.结论 在弗氏柠檬酸杆菌发现质粒介导的新AmpC酶;耐药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有一定的联系.

  • 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β-内酰胺酶菌的单独和联合药物敏感分析

    作者:明德松;吴一波;谢尊金

    目的研究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s)菌(同产酶菌)的抗生素单独和联合耐药性,以期指导同产酶菌的治疗.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协同法、拮抗法)、ESBLs确认试验、AmpCs检测法检测33株阴沟肠杆菌和46株不动杆菌属的ESBLs和AmpCs产酶情况,以琼脂扩散法检测同产酶菌的抗生素单独和联合耐药性. 结果在本组菌,检出同时产ESBLs+AmpCs产酶株42株,其中ESBLs+诱导型AmpCs 12株,ESBLs+高产AmpCs 30株;同时产ESBLs+诱导型AmpCs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单独敏感率均>90%,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66.67%,对其他4大类6种抗生素的单独敏感率均<34%;对4大类10种抗生素的10种组合联合药敏,氨曲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协同率高(75%),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拮抗率也较高(50%),其余大部分为无关;在同时产ESBLs+高产AmpCs时,有效抗菌药物仅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对其他4大类8种抗生素的单独敏感率均<20%;对4大类10种抗生素的10种组合联合药敏,除氨曲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有少量协同外,全部为无关. 结论阴沟肠杆菌和不动杆菌属的同产酶率很高;同产酶菌仅对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敏感,其对4大类10种抗生素的10种组合联合药敏,仅氨曲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部分协同,其余大部分为无关.

  • 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研究

    作者:蔡培泉;王春新;过毅;糜祖煌;秦玲;黄支密

    目的调查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流行状况及基因型. 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对44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DHA和ACT型AmpC酶基因. 结果 44株阴沟肠杆菌呈多重耐药;36株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81.8%),DHA和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1.4%、79.5%,而且3株阴沟肠杆菌同时携带DHA和ACT-1基因. 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质粒AmpC酶基因携带率高;阴沟肠杆菌中检出ACT-1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 临床常见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D及其突变的研究

    作者:赵虎;涂婉;王寅;方毅;庞立峰

    目的 检测临床常见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菌株中染色质ampD及其高概率突变位点.方法 41株临床常见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患者样本,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确定持续高产产酶类型,经抽提细菌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双链测序后与同种非突变标准菌株的ampD序列比对,得到高概率突变位点.结果 41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法扩增出染色质ampD基因有36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D基因的序列;并且统计出突变率>50.00%的位点,其中阴沟肠杆菌有62个,肺炎克雷伯菌1个,鲍氏不动杆菌23个,铜绿假单胞菌4个.结论 ampD基因不伴随ampC基因同时存在;ampD基因的高概率突变位点可能成为致持续高产酶的关键位点.

  • AmpCβ-内酰胺酶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

    作者:何昕;多丽波

    随着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多耐药菌株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产AmpC酶的耐药菌株.近几年质粒介导的AmpC酶相继在世界各地被发现[1,2],在康复中心、养老院、社区等院外感染产AmpC酶耐药菌株的病例也不断被报道[3,4],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产AmpC酶的耐药菌株的危害性.因此,实验室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5].目前快速有效的检测AmpC酶仍是一个普遍难题[6].笔者对各地实验室不同检测AmpC酶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AmpC酶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丽萍;康健;于润江

    诱导性AmpCβ-内酰胺酶引起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对AmpC酶诱导调节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认为与ampR、ampD、ampE及ampG的调节有关.本文就AmpC酶的分子结构、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AmpC β-内酰胺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涂婉;赵虎

    近年来,医药技术迅速发展,抗菌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广泛使用,侵入性治疗操作不断增多,院内感染逐渐增多,各种革兰阴性细菌产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细菌,耐药性强,临床治疗困难大.国内外对AmpC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日益增多,现综述如下.

  • 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D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

    作者:赵虎;王寅;涂婉;方毅;庞立峰

    目的 了解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体ampD的分布及其突变位点.方法 41株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样本,抽提其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后,再行PCR确定其存在.双链测序后比对染色体ampD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 41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法扩增出染色体ampD基因有36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D基因的序列;比对后发现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ampD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染色质ampD易突变位点分析统计表明,这些细菌的ampD基因的平均突变率分别为:64.5%、100.0%、97.0%和95.0%.结论 大部分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含有ampD基因,并且有较高的突变率.

  • 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ampC基因启动区突变的分析研究

    作者:邵海枫;王锦娜;王卫萍;史利宁;张小卫;范明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E.coli)中染色体ampC基因启动区突变状况.方法 选择三维酶试验产AmpC酶和/或产ESBLs以及头孢西丁耐药的40株E.coli,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型ampC基因和ampC基因启动区的片段,启动区扩增产物用Mae Ⅲ内切酶酶切.参考以上结果 ,选择部分菌株的启动区扩增产物测序分析.结果 40株菌中,12株Mae Ⅲ酶不能切开启动子的-35区.21株被测序菌中,5株酶切异常的菌株,在-35区均出现-32位上T→A突变;11株在衰减区出现突变,主要突变点分布在+22位、+26位、+27位和+32位;3株出现-42、-18、-1和+584个位点突变.-42位C→T突变形成了与-35区强启动子相同的6位体序列.结论 -42位、-32位和衰减区茎环位点的突变增强ampC基因的转录,在大肠埃希菌对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 3-氨基苯硼酸改良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作者:史跃杰;杨玉林

    目的:克服经典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易受AmpCβ-内酰胺酶影响引起阳性率降低问题.方法:利用3-氨基苯硼酸能够可逆抑制AmpCβ-内酰胺酶的原理,使用苯硼酸改良方法与经典方法同时对119例菌株检测ES-BLs,并进行对比.结果:无AmpCβ-内酰胺酶存在时,改良方法与经典方法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有AmpCβ-内酰胺酶存在时,经典方法阳性率为60%,改良方法阳性检出率100%.结论:苯硼酸法与经典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检测ESBLs的一个优秀方法.

  • 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作者:王欣慧;许可欣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细菌中大肠埃希菌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临床上药敏试验头孢西丁抑菌圈直径≤18 mm的大肠埃希菌299株,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多重PCR扩增产AmpC酶的基因。低抑菌浓度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A m pC酶初筛试验阳性的299株大肠埃希菌中,56株(18.73%)三维试验筛选阳性,多重PCR试验阳性共34株,其中DHA群的有14株,CIT群的有20株。结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中AmpC酶仍有较高的分离率,本研究中以DHA群和CIT群为主,并且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

  • 质粒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辉;陈群

    近些年来研究表明,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酶更广的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类及头霉素类抗生素,且不受酶抑制剂所抑制.携带编码ampC酶基因质粒快速复制和可转移性的特点,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本文就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来源、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