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深度灌肠在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国春花;雷敏;柴文茹;丁俊琴;崔怡

    目的 观察神经源性肠道发生腹胀后应用一次性尿管深度灌肠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3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6例颈胸髓损伤患者按入住病区进行分组,入住创伤2病区为观察组(n=38),入住创伤1病区为对照组(n=38).观察组患者主诉腹胀后用一次性尿管50 ml注射器边插入边注入甘油灌肠剂,插入约30 cm进行深度灌肠,对照组患者采用甘油灌肠剂插入深度7~10 cm直接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灌肠前和排气后腹围、腹压及肠鸣音改变情况,以及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排气后腹围、腹压、肠鸣音等腹胀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腹胀后应用改良深度灌肠效果优于甘油灌肠剂直接灌肠.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豪;杨德刚;李建军;杨明亮;杜良杰;高峰;刘长彬;徐珮珮;郭韵;张洁;秦川;张超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腹胀、便秘、大便失禁、排便困难以及排便时间延长等症状.目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主要通过一般情况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检查、评价量表以及肠道微生物等进行评估.

  • 脊髓损伤后粘连性肠梗阻35例报道

    作者:龙志华;高飞;徐青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普外科接受诊治的35例脊髓损伤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脊髓损伤后均因各种原因有过腹部手术史,结肠代膀胱术后22例,胆囊切除术后13例。其中胸10~腰1段脊髓损伤25例,颈段脊髓损伤10例。26例(74.3%)非手术治疗后痊愈,9例(25.7%)行手术治疗。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腹部手术后发生肠梗阻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行剖腹探查。

  • 大鼠脊髓损伤后P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龙志华;高飞;张锋良;岳军忠;王磊;王烨;刘文国;徐青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结肠中P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60只体质量(220±40) g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正常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氯胺酮6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 g?cm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4 h、1周、3周和5周时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检测肠道传输功能,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和组织中的P物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物质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肠道传输功能下降,且于造模后3周时肠道传输达到低值;造模后3周时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P物质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结肠组织中P物质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P物质的表达是模型组的(3.12±0.51)倍(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与结肠中P物质的表达降低有关。

  • 脊髓损伤后大鼠结肠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元表达的变化*

    作者:龙志华;徐青;王磊;刘文国

    目的:分析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结肠壁病理结构及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血管活性肠肽能(VIP)神经元表达变化,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的病理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非NBD(对照组)和NBD(模型组);大鼠氯胺酮(60mg/kg)腹腔注射麻醉,利用N YU脊髓打击器,以75gcm致伤力制作第10胸椎节段(T10) SCI模型,手术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壁病理结构,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I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SCI后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绒毛减少、倒伏、脱落,结肠组织中VI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假手术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肠VIP能神经元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大鼠SCI后NBD的病理机制之一.

  • 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晓晨;朱昭锦;韩吉龙;郭浩;朱毅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肠道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又称为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合并便秘、大便失禁、腹部疼痛和腹胀[1].NBD症状会由于SCI 类型和节段的差异而不同,何种患者会出现何种症状,以及症状程度如何是相异的,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参与和生活质量[2-4].因此为SCI患者重新建立安全、有效的排便规律,对改善便秘、大便失禁、大便时机不适宜、自主神经过反射等现象意义重大[5].

  • 薄氏腹针留针入高压氧舱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作者:池响峰

    目的 观察薄氏腹针留针入高压氧舱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舱留针组、高压氧后针刺组、针刺后高压氧组,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方案对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均有效,高压氧舱留针组优于针刺后高压氧组(P<0.05),高压氧舱留针组优于高压氧后针刺组(P<0.05),高压氧后针刺组优于针刺后高压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舱留针组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可全面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高涛;朱晓中;鲍丙波;李星玮;郑宪友

    脊髓损伤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以及低龄化等特点,给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为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便秘、大便失禁等,严重限制患者社交活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注日益提升.该文就其流行病学、分类、病理生理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周璇;刘双云;何慧文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1-02-2013-01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728例,随机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肠道功能、生存质量及各领域得分。结果干预组接受干预后腹胀占20.1%,便秘占16.8%,药物依赖占22.8%,排便时间为(12.0±4.2)min,Wexner 评分为(10.2±0.4)分;对照组接受干预后腹胀占55.5%,便秘占51.9%,药物依赖占62.4%,排便时间为(20.3±5.0)min,Wexner评分为(14.1±0.6)分。2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肠道功能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且干预后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接受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总分为(62.34±11.69)分,生理功能(14.63±2.98)分,心理功能(15.21±1.74)分,社会功能(14.22±2.37)分,环境功能(15.74±2.03)分;对照组接受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总分为(50.21±12.13)分,生理功能(12.14±2.73)分,心理功能(13.66±1.91)分,社会功能(13.82±2.03)分,环境功能(12.21±1.87)分。干预组接受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环境功能,相比于对照组较干预前均有大幅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显著。

  • 益气健脾解毒汤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胡伟;李萍;王东;喻嵘;成细华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解毒汤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气健脾解毒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况,并采用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肠道功能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肠道功能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改善心理状况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健脾解毒汤对于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肠道功能具有良好作用,并且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焦虑及抑郁情况.

  • 脊髓拴系松解术后脊柱裂患者的肛管直肠功能研究

    作者:李文成;肖传国

    目的与临床对于脊柱裂致膀胱功能障碍的大量研究报道相比,关于脊柱裂患者的肠道功能障碍研究资料非常有限.该文拟研究脊柱裂患者行脊髓拴系松解术后的肛管直肠功能.方法采用多通道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对因排尿功能障碍而来就诊的21例脊柱裂患者进行肛管直肠功能检测,入选患者皆已于至少2年前行脊髓拴系松解术.结果脊柱裂患者的大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但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2).在嘱脊柱裂患者行大限度收缩肛门动作时,绝大多数患者肛管压力没有任何升高.在行模拟排便动作时,19例(90.5%)患者表现为盆底功能紊乱型肛管压力变化.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在所有受检者均存在,诱发该反射所需小直肠气囊容量在脊柱裂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725);诱发持续性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所需直肠气囊容量在脊柱裂患者组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01).直肠感觉阈值在脊柱裂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结论大多数脊柱裂患者不能自主收缩肛门外括约肌,排便时表现为盆底功能紊乱型直肠肛管压力曲线,同时直肠感觉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害.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在所有脊柱裂患者均存在,该反射可能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 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对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嘉利;钟世镇;欧阳亚涛;唐丹;冼庆林

    目的 应用自行研制的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RGO).配合综合系统康复训练,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改善膀胱和直肠功能.方法 先后为12例T4~L1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装配RGO,并于安装前后对其进行综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分别于装配前和装配后3个月进行冷水试验、尿细菌培养和结肠排空实验,并检测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充盈压及平均直肠压.结果 12例截瘫患者装配RGO前后的冷水实验均为阳性;但其尿细菌培养结果示,装配RGO前11例为阳性,装配后仅1例阳性.装配RGO 3个月后的膀胱容量和平均直肠压较装配前显著提高(P<0.05);而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及平均结肠排空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RGO并配合综合系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截瘫患者的膀胱和直肠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