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冲管方法的改良研究

    作者:侯秀凤;赵霞

    目的:探讨改进冲管方法对用于输注两性霉素 B 的 PICC 管路的影响。方法以时间为顺序进行便利抽样分组,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采用两性霉素 B 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冲管,即输注两性霉素 B 前后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静点冲管;研究组采用改良方法冲管,即在常规方法冲管后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10 ml 脉冲式冲管。比较两组患者 PICC 单次置管留置时间及药物堵塞性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对照组患者 PICC 单次置管留置时间为(30.5±15.3)d,研究组为(97.5±3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785,P <0.01);对照组药物堵塞性非计划拔管率为80.0%,研究组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53,P <0.01)。结论改良冲管法可以有效延长 PICC 单次置管留置时间并降低药物堵塞性非计划拔管率。

    关键词: PICC 两性霉素 B 冲管
  • 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延方;王树娟;王冲;王伟琼;郝倩倩;孙慧;马杰

    目的:评估两性霉素 B 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144例,其中接受两性霉素 B 联合伊曲康唑治疗者44例,单用两性霉素 B 者40例,单用伊曲康唑者60例,观察并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联合组、两性霉素 B 组、伊曲康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55%和52%,联合组与两性霉素 B 组、伊曲康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04)。联合组、两性霉素 B 组的低钾血症发生率高于伊曲康唑组(P=0.021、0.004),余不良反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两性霉素 B 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优于两性霉素 B 或伊曲康唑单药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超长疗程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SLE并隐球菌脑膜炎1例

    作者:周兆珍;邢春礼;李修敏

    对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脑膜炎女性患者,为达到治疗终点,在与家属做好沟通的前提下,严密观察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 的不良反应,使用长达25个月、总剂量336 mg 的超长疗程及超大累计剂量的两性霉素 B 鞘内注射,仍未达到标准的治疗终点,因出现行走不便,停用两性霉素 B 鞘内注射,停药前后连续3次脑脊液检查均未查到完整的新型隐球菌,其中2次只查到隐球菌孢子,跟踪观察脑脊液镜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终痊愈。

  •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作者:张频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48例(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24例为一组。对照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对比2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及隐球菌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且隐球菌转阴率(75.00%)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用于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效果较为可观,可降低病死率。

  • 小鼠静脉注射和吸入不同剂型两性霉素B的药动学比较

    作者:金玉琼;黄冲;陈昂;贺芬

    制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和悬浮液,建立了小鼠经口吸入水雾剂的新方法.测定了3种制剂经小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1 mg/kg)和经口吸入(200μg/只)后肺、肾、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雾化吸入3种制剂的肺靶向效果相近,均明显优于静脉注射,但吸入脂质纳米粒后药物在肺中的滞留时间较长.

  •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临床株超微形态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倩影;梁伶;曹存巍;刘栋华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临床株经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作用前后超微形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先测定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对马尼菲青霉菌临床株的小抑菌浓度(MIC),在 MIC 和10倍 MIC 条件下,药物与菌作用24、48、72 h,分别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经两性霉素 B 作用后,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加,扫描电镜下可见到菌体破损,外层剥离、皱缩、断裂及粘连;透射电镜下线粒体变性,细胞核碎裂,细胞膜皱缩,胞质内细胞器消失,细胞壁断裂。经伏立康唑作用后,扫描电镜下可见到菌体破损、皱缩、干瘪、坍塌;透射电镜下均看到胞质内出现许多高密度的电子致密颗粒,线粒体变性,细胞壁表面粗糙,细胞膜皱缩、破损,胞质内各细胞器消失。结论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有明显抗菌作用,均可使其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两种药物相比,两性霉素 B 对菌细胞损伤更明显。

  • 两性霉素B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作者:吕薛;胡立宏

    两性霉素 B 自上市以来,一直是临床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地破坏真菌细胞膜来发挥疗效。但是由于其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以及毒副作用强等缺陷,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多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其作用机制以及结构改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对两性霉素 B 结构改造的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其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对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台献忠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 B 和5-氟胞嘧啶为对照组,另30例行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鞘内注射两性霉素 B 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良好,小儿的机体恢复快速,可临床推广应用。

  • 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对比

    作者:梅书豪

    目的:评价两性霉素 B 与伏立康唑两种抗真菌药物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入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侵袭性细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药物分成两组,两性霉素 B 治疗组(n =40)和伏立康唑治疗组(n =56),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性霉素 B 组的总有效率为77.5%(31/40),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25/40);伏立康唑组的总有效率为92.8%(52/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9/56);两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且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更加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栾洁;马艳宏

    对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病原治疗及鞘内注射药物、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全面细致的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关的药物护理.结果6例患者住院2~4个月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并发症.提示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及时予以精心护理及健康指导有助于患者康复.

  • 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对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娄依丽;徐红蕾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 B 联合伏立康唑对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某院接诊的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7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患者给予两性霉素 B 联合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给予两性霉素 B 联合氟康唑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不良症状消失等情况。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转移酶和肌酐上均要高于对照组(77.25±15.68 vs 33.47±12.89、36.65±11.21 vs 24.71±10.82、74.79±10.31umol/L vs 50.34±9.99 umol/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和意识性障碍等并发症上要显著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发热消退与头痛减轻时间上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3.56±1.20 vs 5.28±1.88、4.25±1.31 vs 6.03±1.44)min,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两性霉素 B 联合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作者:谢建平;周玲玲

    目的:总结了两性霉素 B 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中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包括用药前充分与患者沟通,加强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严密观察并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性处理和监护等。认为通过对不良反应的精心和针对性护理,可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早日康复。

  • 18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临床特点

    作者:李强;黄瑞文;杨慧;肖勇

    目的:对某院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8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早产儿胎龄为27~36周,出生体重为1050~3100 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8例;均有广谱抗菌药物用药史,感染前均长时间静脉营养,10例机械通气,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抽搐、喂养困难、反应差等为主;出现症状时间为出生后3 h~52 d。13例(72.22%)早产儿血白细胞(WBC)计数异常,12例(66.67%)血小板(PLT)<100×109/L ,18例(100.00%)C 反应蛋白(CRP)均增高,平均 CRP 浓度为(41.90±26.77)mg/L。感染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共17例(94.44%),其中包括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例,白假丝酵母菌5例,白假丝酵母菌生物变种4例,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 B 治疗,15例治愈(83.33%),2例好转(11.11%),1例死亡(5.56%)。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以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应严密观察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临床症状,定期检测血常规及 CRP 等指标,及时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